我们的前辈是怎样留种子的?
关于种子的问题,我老许讲了不少了,也通过努力,找到一些老种子。但是关于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将种子世代相传的,很少有人讲,在这里有必要讲一讲。
我曾经说过,老祖宗谆谆教诲“饿死不吃种子粮”,从这段话语中可以得出留住种子是多么的重要,宁可饿死,也不能把种子粮吃掉,这种护犊心情苍天可鉴!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说出这些话,想必在战乱岁月,人们流离失所,逃到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种地,把种子种下去,先吃野菜、树皮、草根,再等到粮食长出来,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吧。

“饿死不吃种子 粮”,这句话是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是从越国用种子战争消灭吴国还是从管仲楚鹿之谋开始的?无从考证。而如果控制了种子,就会控制一个民族,我是坚信的,也因此,我觉得,我的曾祖当年保留老种子的认真,应该得到大力传承。

我始祖曾跟随朱元璋起兵伐元,官封将军职衔,贬谪于湖北应山平靖关隐居,后辈转至河南信阳一带。大约在一九一零年的样子,信阳这个地方兵荒马乱,人们四处逃难,我曾祖父带着我祖父辈----他的五个儿子和五个儿媳以及孙子辈,逃难江西永修。一路上,男人挑着担子,一头放着锅盆碗勺,一头挑着不会走路的孩子,沿途吃树皮草根,乞讨,艰难地,毫无目的的来到江西这个地方,看到当地发人瘟,人烟稀少,就停留在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

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家境渐渐宽松,但是当地土匪活跃。我祖父排行老二,天性聪明,没读过一天书,却在放牛的时候,到私塾学堂,见得有钱人的孩子识字读书,从门缝里听见念书,就比划着黑板上写的字,回来问人家的孩子,竟然识得一些字,悟出字中含义。

因祖父天性聪明,在江西,家境充裕,土匪瞄准他,将他绑票,曾祖父见状,带个其余四个儿子,五个媳妇,孙子辈连夜往河南逃,临走时,所带的东西,就是种子。
在家乡,有一种糯稻叫“江西早”,又名“三粒寸”。这种糯米,个长,三粒就有一寸长,糯米晶莹剔透,口感柔软,尤其是做阴米非常耐饿。回到信阳,就种在自己的田里,解放后,把这种子贡献给生产队,我小时候,父亲当了生产队长,一直坚持把种子传下去,到他年迈不能种地为止,我肯定,他们回来还带有其它种子,只是这个种子较为传奇。
在我记忆里,总是听到祖母讲,一定要把江西早种子 传下去,我父亲总是拿着这种糯稻对旁人说,这稻子非常珍贵,是过去皇帝喜欢吃的,我母亲是做小吃能手,用这种米炒熟做糯米粉,阴米,年糕等等。岁月无情,在江西出生的父亲也日渐衰老,到不能种田的时候,将稻种交给了我三弟,因农民进城打工,我三弟出门务工前,又将这稻交给他妻兄弟种,到后来,这种种子再也没听到消息了。
这几年,我一直在乡下寻找这种老种子,可是一直不知去向。今年我才听我三弟妻兄说,他家有三粒寸,是他妹夫我三弟交给他的,但很不纯,不像过去那味道,产量低,还是留下来了,后来看见有网友指出,这种稻子是宋朝皇帝巡视,发现的稻种,命名为“万年贡”,这引起我极浓厚的兴趣,这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但现在竟然失传,迫不及待地去找这稻看看如何,令我失望的是,已经不是当年的那种杆长,穗长,粒长了。我买了一袋回家加工,但味道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那种糯米的味道了,我虽然很失望,但毕竟还知道了这种种子的下落和遭遇。

当年的屁孩子我也老了,在不经意中,我也成为真实的城里人,并且我的孩子们再也不会从事农耕了,由于出身农村,把农业看得到关重要,对老种子情有独钟,在今天许多农人不愿意种田,而种田普遍不留种,种子被控制的情势下,我回到农村,重新干起农业这行当。
在乡下,经过六年艰苦努力,风里来里去,我终于找到部分水稻老种子和红薯、大豆、玉米、花生、油菜以及蔬菜老种子,基本上将不能留种的种子换了一遍。尤其是水稻种子,不再为杂交不留种而担忧。
儿时,祖母、父母在留种子的过程中,依稀记得些,比如,有的种子因胞衣难洗,需用火灰粘在一起,贴在墙上,我学得一些。·西红柿、黄瓜、南瓜就用草木灰,需要用布袋装的种子,便缝上汪布袋,小心翼翼将晒干的种子装起来,或者用塑料瓶不密封存放于柜中。尤其是对水稻种子,进行提纯,复壮技术还没学得,只好年年提纯,免得生出杂棵。

人老了,怀旧日益加深。不能做更多的事情,在城里打牌喝酒散步闲聊不是我的喜好,也不愿意就些终了一生,只能在乡下种田养花倾听山泉叮咚,飞鸟啼鸣,与农人促膝交谈,与草木花鸟对话,似乎来些闲情逸致。因在乡下呆得久了,吸引得一些五湖四海朋友前来做客,我也乐得合不拢嘴,忙于应酬。也就一天天过去,六年转瞬离去,春来看山花遍地,夏天在树下纳凉,秋天来了,喜获粮食丰收,冬来向火,倒也很是快意。
与老种子相伴,是否似宋朝理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且不论,但老种子回归在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