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讲中医 记录
第十九章:学习中医之临床(一)
前面讲了药、方、法、理,看完后对中医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了,原来是这样啊!那如果遇到疾病我们如何来分析,如何来解决呢?前面讲的这些东西够不够?如果我们面对病人,能解决问题吗?可以这样讲,如果能将前面的东西融会贯通了,再结合中医教材,系统看看书,大多数疾病是完全可以拿下来的!如果仍然拿旅行作为比如,可以说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大半的旅程,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病例,结合道学,结合我们前面讲的内容,来谈中医!为了给大家鼓劲,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第一个:几瓣大蒜治好的急症
今年3月份的一个晚上,一位患者过来就诊,诉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发病已有一周,曾在卫生所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三天,分毫无效。自购金嗓子喉片服用后,当时稍稍缓解,用药之后反而加重,就诊时声音嘶哑,发音困难。
诊脉:双寸浮数而紧,双尺沉细无力。舌尖红,舌根白。四诊合参,当为虚火上炎,复受寒凉,形成虚实夹杂之寒包火型无疑。当时已是深夜,如何能让病人及时缓解病情?思虑片刻后,处以如下治疗方案:
1、大蒜两瓣,捣碎后外敷两脚涌泉穴。
2、大蒜四五瓣,拍碎后,用开水泡茶喝。
患者有些疑虑,“能有效吗?”我说:“大蒜外敷,能将上冲之虚火向下引,引火归源,病情及时缓解;大蒜泡水喝,能散喉部之寒邪,虽然只是几瓣大蒜,但寒热错杂病机可以化解,放心使用!”第二天患者复诊,病已愈十之六七,咽喉已不痛,吞咽也不痛,声音略有嘶哑,随后开中药三剂调理。
下面再举个例子:
一位网友发现母亲不断的用手擦眼睛,询问后得知,最近出现溢泪症状(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风流眼”),户外尤为明显。初步查看后,泪小点帖附良好,泪道未见明显阻碍。西医对此没有十分有效地解决办法,后寻求我治疗意见,我说了一个处方:
生牡蛎30克,枸杞子25克,白蒺藜20克,车前子15克
煎服,日3次,患者按此方用了七天,症状好了一半。
随后处方调整为:生牡蛎30克,枸杞子25克,白蒺藜20克,车前子12克,菊花15克酸枣仁15克煎服,日3次。
又用了七天,患者室内室外都不流眼泪了,而且觉得眼睛看东西还要比以前清楚了。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医治病的效果是很神奇的,并非所说的中医慢,辩证准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这几味药治疗“风流眼”会起效,他们是如何在人体产生作用的?想通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了!
回忆一下我们前面章节讲的内容:肝气从人体左侧上升、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这三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下面我们结合修改后的地图看看:
肾水随着肝气的升腾,能够经过肝经上升,进入肝脏,滋养肝阴,补充肝血。
肾水随肝气上升入心,即能济心火,同时也为补充心阴。
肾水随肝气上达于目,则双目湿润。
肾水在肝气升发之力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变化,是正向作用。
另肾主封藏,能够收摄肾水,这样不至于因肝气升发,肾水升腾太过,这是反向作用。
一正一反,平衡协调,人体心、肝阴分才能保持平衡,双目才能感觉正常,既不会干涩,也不会溢泪。这是人体的生理过程,是生理之道。
如果肾虚,封藏力不够,升发显得太过,则水湿升腾,肝经被肾水所浸泡,只好借其所开之窍排泄,故出现溢泪了.
第一次处方:生牡蛎、枸杞子、白蒺藜、车前子
生牡蛎入肾,其性收敛,增强肾的封藏之力,从下焦入手。针对溢泪为治本,针对肾虚为治标;枸杞子补养肾精,针对肾虚为治本;车前子清利肝经水湿(这一点在《医学与生活》:眼镜的感悟中写的比较清楚,有兴趣了解的可以在丁香园或我的博客上看原文)。
这三种药相结合,则病情可以控制。用白蒺藜,因为没有看到患者本人,老年患者,推测可能夹有肝风,所以加一味祛风的药,这样至稳至妥。如果临证四诊时无风证,可以不用此药,上三味药即可。患者服用七天后,病情只好了一半,按照常理,七天应该治愈,只好一半,说明除了肾虚之外,确有肝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所以第二次处方加菊花,轻轻之品,清利头目之风。
很多人对加酸枣仁不理解,车前子服用七天后,肝经水湿被清利的同时,容易出现清利太过,导致肝血生发不足,连带心血也会不足(肝不生心),用酸枣仁养心肝之阴,防止车前子用药过久出现伤肝阴的副作用。
看完了第二个案例,我想说几个问题:
1、车前子使用过久,伤及心、肝之阴,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也有这种情况?
2、流泪过多可以如此分析,那么小孩子口水过多的问题如何分析?小孩子鼻子流大量浓鼻涕的问题?病人经常吐唾沫如何分析?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车前子使用过久伤肝阴、伤心阴,这样的药物还有没有?回答是肯定,当然有!还是让案例来说话。
2009.11.12日下午,一个老病号过来急诊,就诊时双人扶入诊室。患者下午上课时突发眩晕、呕吐,视物旋转,伴嘴唇、手指发麻,就诊时仍不时恶心,切脉左寸细微若绝,右寸关浮郁有上越之势,两年前曾发过一次,医院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结合脉象考虑为金侮火,即心阳不振,肺金侮之,进一步加重心脏气血供应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形成清阳不升,浊阴上逆的病机。急重掐右侧内关穴,重按左手劳宫穴,意在调畅胸中气机,改善心之供血,大约三分钟后缓解,切脉,左寸稍细,与刚来时明显增强,右寸关上越之势明显减弱,遂冲小柴胡颗粒一包服后,自行回家。整个过程前后大约十来分钟。病人走后,细思病人病情,患者素来有心阳虚衰,心血不足,经常每月都要服上一两付养血通脉的药物才感到精力充沛,前几天,单位发抗H1N1流感中药三包,当时我观其药中有淡竹叶20余克,患者执意要服,我不便明言阻止,今观其脉,乃竹叶清心火、伤心阴之祸也!
竹叶清心火,利小便。我们再想想经典名方导赤散,用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治疗心经火热证,其中的竹叶、木通清心火、利水湿,生地养阴。既然用利湿药,清热利湿,为什么又加养阴药,难道不怕增加湿邪,抵消利湿药的作用,使疗效大打折扣?如果不用生地行不行?绝对不行!
上面的例子就是使用竹叶所致;曾经有人用大量利湿通淋的药物治疗急性膀胱炎,三天后,患者尿频、尿急好了,但出现心慌、心悸,在医院做心电图,心律不齐,早搏。吃倍他乐克几天,控制不好,后来找到我,看了看前面医生开的处方。患者服用大量利湿通淋的药物,车前子、淡竹叶入心经,利湿通淋的同时伤了心阴,心血不足了,我让病人吃了些酸枣仁、柏子仁,第二天就好了。
导赤散中的生地就有防止竹叶伤心阴的作用!除了竹叶、车前子外,还有吗?还有,如灯芯草!临床中体会,凡是利湿的药物,都有伤阴分的可能。观其入何经何脏,就可明白将会伤何脏之阴。
药物是双刃剑,治病就是纠偏,就是折其病势,短期可以,长期必伤脏腑,或伤阴,或伤阳……能明白此理,则就不会做一个鲁莽的医生,就会感受到“医术”是一种“艺术”!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在看看其他利湿药。
泽泻,利湿的同时容易伤肾阴,不可久用,若久用必须要配养肾阴的药物。六味地黄丸的配伍就是典型的代表。
桑白皮清肺火的同时容易伤肺阴,所以对于肺火旺盛,干咳者,用此物时必须要配合养肺阴的药物。即便是痰多者,久用,大剂量使用,仍需要考虑伤肺阴之弊端。
要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必须对每味药了如指掌,这样用药才会不失偏颇,起效才能立竿见影。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啊!
很多病人和医生总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其实,如果药性用反,病人服后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愚者自认为是起效反应,殊不知身体已伤。肝阳上亢的病人,即使血压不高,柴胡用量也要少,而且其用意为反佐,否则,肝阳更亢!
大气下陷的病人,纵然有嗝逆等表现,赭石、枳实、旋覆花、竹茹、沉香、枇杷叶等也均要慎用,不是因为这些药物毒性大小问题,而是药性升降的问题。也许你用枇杷叶将人治死了,自己还不知道!
肠道本有积寒,纵然心火亢盛,黄连、黄芩也要慎用,用时别忘了配上艾叶、茴香、附子、干姜等!
药物对人体造成不适就是毒性,药物之所以称之为药,皆具有偏性,用药不辩升降沉浮,动手便错,治病不辨寒热虚实,淡竹叶、车前子也能杀人,作为医者,当慎之又慎!
火神派强调姜桂附,我们要看到补阳过度会伤阴,大剂量使用附子、桂枝,往往会伤及心阴,导致心血不足。附子导致心律失常就是伤了心阴,如果剂量盲目加大,有时还会暴亡。心脏就好像一个油灯,你将灯火烧得很旺的时候,光亮是很大,但却消耗了大量的油,补充灯中的油才能使火光持续,不然的话,结局一定是油干灯熄!
从太极来看人体(在《太极与医学》中写的很详细,此文发在丁香园、爱爱医和我的博客上,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只有阴阳的不断转换补充,人体这个大太极才能正常运行。
夏天固然万物生长旺盛,但如果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万物的生命反而会过早衰亡。
我在这里不是反对火神派的思想,个人认为凡事有度,有张有弛,才能顺利发展。
真正的火神派祖师郑钦安,也是强调阴阳各自的重要性,倒是现在的火神派却一味提倡补火,还提出“补火生阴”之说,初学中医者切不可勿入歧途。
上面讲到了车前子使用时间长的副作用,同时适当的进行了发挥,下面我们再看看第二个问题:
“流泪过多可以如此分析,那么小孩子口水过多的问题如何分析?小孩子鼻子流大量浓鼻涕的问题?病人经常吐唾沫如何分析?”
经常看到小孩子流口水,流得下巴、脖子患了湿疹,家人只好给围个小布片,一天到晚,布片都是湿的,到医院就治,很多西医认为是缺钙,要补钙,补了也照样流。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分析,如何下药?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属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五液”!前面讲五行时讲过,现在重复一遍!
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液或排泄液。《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液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五液分属于五脏的归类法,称为“五脏化五液”。
前面谈到迎风流泪,我们从肝入手,效果很好。小孩口水过多,口水就是涎,为脾所化生,我们就应当从脾入手。脾有统摄的功能,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统摄不足,自然就口水多了。所以临床上遇到此类患儿,建议用芡实、白莲米煎水当茶喝,增强脾的统摄作用,脾强健了,统摄有权了,自然很快就见效了!口水的问题解决了,鼻子流大量浓鼻涕的问题如何分析呢?鼻涕为肺液,看看地图就知道,肺液来源在于脾,所以说脾虚的小儿,除了流口水,也经常流大量浓鼻涕,想通了这些,运用白莲子、芡实、苦杏仁、枇杷叶煎水喝,健脾敛肺,很快就好了!依次类推,看见经常吐唾沫的病人,有的病人甚至反应吐的是咸味唾沫,治疗时,收敛肾气,增强肾的封藏能力,比如锁阳配五味子,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学中医的,能够将问题看得如此透彻,就不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西医说中医没有标准,五脏化五液就是标准。就好比“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水所化生,雨水是天上的云所化生一样”,中医质朴的理论,是自然之道的总结。
上面讲了五脏化五液,出现五液过多的治疗,按照老子的理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多与少”也应该同时存在,有“多”就有“少”,五液过多人不舒服;五液偏少人同样也会不舒服。
汗少了,皮肤就会干燥!
泪少了,眼睛就会干燥!
涕少了,鼻子就会干燥!
涎少了,就会口干舌燥!
唾少了,吃饭就不香甜!
任何事情过或者不及,都是不正常的反应,中医治疗疾病,就是调偏,纠偏。
上面谈到五液偏少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这五液偏少,临床上有没有?肯定是有的!泪液少的病人,经常眼睛干涩,现代仪器检查基本正常,没有原因可循,只好采用滴点眼药水来解决问题。其实只要补养肝阴就可以了。看看我们前面所说的地图,肝阴来源于肾水,肾水不足的病人,肝阴自然匮乏,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自然眼睛失润、干涩。治疗时补养肝肾之阴就可以,用什么药好呢?杞菊地黄丸就是很好的办法,也许大家会说,临床上就这么治疗的,没什么什么可言!
在这里我想说,治病时,知道用此药是对的,但更应该明白为什么用此药,药物在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知其原,还得知其所以源,这样才能对中医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一通百通。涕少了,鼻子就会干燥!很多病人反应鼻子干燥难受,有的甚至发展到了萎缩性鼻炎,如果我们能够明白鼻腔的失润乃肺之所化,遇到鼻腔干燥的病人,养肺阴,同时增加肺的宣发力度,自然就好了。
我们深入想下去,为什么一个正常的人,会出现肺阴不足呢?看看地图就会明白,肺阴不足的根源在于脾,就好比前面所说肝阴不足责之于肾,这里肺阴不足责之于脾。脾虚,脾的升清作用不够为其根本原因,想到这些,健脾益肺就是治疗大法了。鼻腔干燥的患者,治标可以采用麻油滴鼻子,麻油凉润,对鼻腔干燥很有好处。治本,健脾益肺,运用党参、白术、百合、沙参等药物,肺阴不足解决了,鼻腔自然湿润了。
我们正常人,秋天经常感到鼻腔干燥,又是为什么?秋燥伤肺,秋天干燥,伤了肺阴,这时吃点大自然赐给我们秋天产的水果——梨,就能解决问题了。不信的朋友可以试试!肺主皮毛,如果肺阴不足,除了鼻腔干燥,最常见的是皮肤干燥,秋天看看我们的皮肤,很少有不干燥的。如果人一年四季都肺阴虚,一年四季皮肤都干燥,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临床上经常看到患者皮肤燥裂,有的皮肤干燥如蛇皮,摸上去糙手,有的甚至皮肤慢慢失去了知觉!这些顽固性皮肤病,现代医学很难治疗,想通了上面的道理,调理脾肺就可以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找我,谈到电视上介绍某个专家治疗玩固性皮肤病的事迹,事迹中谈到白术在《本经》记载有疗死肌的作用,因为这句话,专家运用白术配苍术治疗一个顽固性皮肤病,还将此病例介绍的很玄乎。其实明白了白术健脾,脾能生肺,健脾能补肺阴,就很容易理解《本经》中的话。治疗所有干燥性的皮肤病,白术是不可缺少的药材!
关于五液减少之病症,就谈这些,有兴趣的可以仔细琢磨这里面的道理,想通了这些道,一些现代认为的疑难杂症,治疗就简单了。
第二十章:学习中医之临床(二)
上一章为了给大家鼓劲,列举了两个例子,通过这两个例子的发散思维,让我们搞清楚了一系列问题,我觉得学习中医就当如此,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挥,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思考,让思考不要停留在某一个点,思考应该由点成面,这样一通百通,虽然人类对身体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我们通过取象类比,通过天人相应,形成自己完整的世界观、认知观,并不断完善,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别人的思维所左右。
中医临床是检验你有没有真本事的尺子,理论谈得天花乱坠,遇到疾病,不能解决问题,那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这样的医生算不上是真正的医家。
疾病有很多种,为了方便学习中医,我们先从常见病来谈,“十人九胃”,我们先来看看胃病。在治疗上,有很多见解,常见分型有:食滞胃脘型、暑湿犯胃型、寒邪犯胃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不足型、气滞血瘀型……
如果我们这样来分析胃病,我们就进入了三的层面,也就是万物的层面,这样分析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你说这个患者是胃阴不足;他说患者是脾胃虚弱;还有的说是肝郁气滞。谁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我们只有站在道的角度,也就是胃的生理之道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大家才有可能达成共识。
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热量,需要动力。有了热量,有了动力胃的功能就强健了。若果没有热量,患者就会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如果没有力量蠕动,就会胃胀,这一点西医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胃动力不足会出现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中滞留时间延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造成黏膜损害,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胃炎。胃炎会进一步促使胃动力减缓,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在中医的角度,“胃以降为和”,胃气只要能顺利的下降,所谓的胃排空就不会延迟,如果胃气不降反升,出现嗝逆、嗳气、返酸的症状,就是病理的反应,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道”。“降”与“升”是相对的,“寒”与“热”也是相对的,胃中热多则过饥,寒多则不欲食,治疗胃病其实就是“降”与“升”、“寒”与“热”这两对关系的处理。
许多医家将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是很有价值的,通过降胃气、升脾气、清胃热、散胃寒,就能治疗胃病了。本人将黄连、黄芩、干姜、金果榄、代赭石、海螵蛸、白芨、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砂仁(萎缩应胃炎加人参)各等分,共研成细粉,每次5克,每日两次,冲服。治疗慢性胃炎无数,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52岁,湖北十堰人
胃痛五年余,加重一周。
患者五年来,胃脘部疼痛,时重时轻,吃酸、辣刺激物后立即加重,伴返酸,恶心。曾3次做胃镜检查,报告为胃食管返流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住院系统治疗半月后,症状控制,不出一月又复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常吃法莫替丁和阿莫西林控制,最近一周疼痛加重,影响夜晚休息,故来就诊;就诊时身体消瘦,慢性病容,口中气味较重,不时嗝逆,舌质暗,苔黄,舌根白;切脉:右寸关浮滑,左关郁涩。
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寒热错杂)
分析:“胃以降为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伴泛酸嗝逆。修复胃的“降”之功能,才能根本上解决胃病;然,见胃治胃,当属下工。土之健运,靠木来疏通。此病当调节肝胆疏泄功能和胃之降气功能,方能彻底治愈。
治法:疏肝和胃,调和寒热
方药:自制胃炎散
柴胡50 枳实50 赭石30 黄连50黄芩50干姜50延胡索50海硝50白及50浙贝50 共为细分,每次8克,每日三次。七天一疗程。
疗效:病人服用一疗程后,过来取第二疗程的药,胃已不痛,无返酸,大便每日两次,矢气较多。服用两疗程后,病若失,饮食增加。半年后碰面,身体微胖,判若两人。
在胃病中最难治疗的当属西医所说的萎缩性胃炎(简称CAG),当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时,病情更重了,现代医学称为胃癌癌前病变,其向癌症转化的几率比较高。此类病人的临床表现是以胃痛、胃胀、纳呆为主,严重时吃什么东西都觉得胃胀,平时经常胃疼,而且很难缓解,西医对此毫无策略!
本人曾经有幸参与了一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课题的研究,观察了670余例患者,这些患者有重度的,也有轻度的,通过治疗前后对萎缩腺体及不典型增生进行病理切片对比观察,中药还是很有优势的,在这几百例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彻底治愈了,这里的彻底治愈是临床症状消失,病理切片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症状消失)的占90%以上。因为本人参与过观察和统计,所以结果是绝对可靠的。
大家可能会问,是什么药有如此神效,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半夏泻心汤化裁出来的,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延胡索组成。我前面谈到胃病的治疗要处理好“寒”与“热”的关系,这里的胃病,不仅仅指一般的浅表性胃炎,对于重度萎缩性胃炎也是如此,对于胃癌也是如此,因为从道的角度,从最高的层面上来看就是如此,如果你相信这些话,并实践了,有心得了,你治疗胃病就会丄一个台阶。
谈完了胃病,我们就以胃为基础,从上到下谈谈消化系统疾病,因为这一条线,有一个规律,就是以降为和。
先看看牙痛这个病,牙痛在前面章节我已经谈到过,关于牙痛有一个小故事。以前我治疗牙痛,采取张锡纯的办法,生石膏为主——清胃火,同时随证配伍一些其他药物,效果自认为可以。有次遇到一个牙痛的病人,患者满口牙痛,但是用东西敲时又说不出那颗牙痛,患者在各大医院治疗数月无效,本人想尽办法治疗三天也无果。后来找草医朋友,草医告诉我,这是肾虚牙痛,重用骨碎补即可见效,后来采用骨碎补80克煎水内服,三天而愈。
小小一个牙痛病,确实很考人!
后来看到爱爱医“乡村医生向阳花”的帖子,看了她提供的治疗牙痛的中药验方,才真正彻底明白牙痛的发病机理,病机其实是“寒包火”,即胃火上攻于牙龈,复被寒邪包裹,热邪没有出路,就形成了牙痛(这在前面的章节谈到过)。当我们想通了牙痛的病机,使用中药治疗牙痛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其实关于疼痛的治疗,有些东西一旦想通,治疗也不会很难。如果我的时间和精力允许,我会同大家一同分享我个人“关于疼痛的认识”。
(白天病人一阵一阵的,只能忙里偷闲写一点东西。其实我觉得做一个医生,每天只看15到20个左右的病人,是最好不过的。一方面对每个病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好好分析病情,另一方面作为医生,也不会太累。相反如果病人太多,医疗行为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运动,就没有了看病的乐趣。)
下面接着谈谈另一个病----口臭!口臭虽然是个小病,但也是很烦人的事情。严重时张口即有一股臭味,甚至带有粪臭。有些病人过来就说:“医生啊!我心火重!开点去心火的药吧!”我往往会问一下:“你为啥说心火重呢?”“我口臭啊!”病人常常理所当然认为口臭是心火重的结果。其实口臭不一定是心火重,有时候还是有寒!也许不少人会疑惑,有寒也会口臭?是的,寒也会导致口臭!当胃肠道寒湿偏重时,胃的腐熟水谷功能减退,饮食停滞胃肠,食积化腐,而胃气不能正常下行,故浊气不降反升即为口臭!
其实口臭的原因很多,但我们应该从根本去着手。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是黄帝内经中的原话,这里的浊阴可以理解为浑浊、污秽之物,包含人体的大小便和矢气等,臭气本属于浊气,其出路当为下窍,现在浊气上冲,自然出现口臭了……脑为清阳汇聚之奇恒之府,故称“清空之府”。浊气上逆,侵犯清空之府,所以病人又会出现头昏脑胀……明白了这些道理,治疗上就好办了,自拟一方:
枇杷叶 代赭石 连翘 苦参 川芎 薄荷 艾叶 上方随症加减。
此方的关键是“降浊”,胃气以降为和,当浊气下降,口臭自然就好了。简单地分析一下本方:方中的枇杷叶、代赭石是降浊主药,连翘可以散结——散浊气之郁结;苦参清热解毒,——解胃肠道浊气之热毒;川芎、薄荷升发人体之清气,清升则浊降,从另外一个角度“降浊”;艾叶者,散肠道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