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遗书

一位叫“杨元运”的老人,不愿意连累家人,选择了默默离开这个世界,与整个人间"永久隔离".

他的遗书里有这样一段“如果我的病体有用,就献给这次疫情做医学研究,愿天下人不受病..”

一位叫“肖贤友”的新冠状肺炎患者,写下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既有家国,也有儿女情长。

一位叫常凯的导演,照顾自己的双亲染病,离世。留下一封遗书:

“我一生为子尽孝,为父尽责,为夫爱妻,为人尽诚,永别了,我爱的的人和爱我的人。”

人们如何告别这个人世?

遗书,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必要有的。

大富之家,大概需要的是作为法律文件的遗嘱。

而一般的人,大概也就是三言两语,并不需要正式的书面语言。

可是,这场疫情里,突如其来的生死离别,我看到了太多文字的表达。

遗书,是有必要的。

它是对这个人世最后的交代,也是最好的墓志铭。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什么机会表达自己,那是积攒了一辈子的话.

我们都太不善于表达了,以至于,感觉再不说点什么,就来不及了。

个体都在人世的最后一刻升华,不是吗?

释放最大的善良,展现最高尚的灵魂.

也许,那一刻,恰恰是我们每个人最接近神的时候。

在农村老家,从小到大,看了不少村里人去世后下葬的情景,村里的人,无论平时交情如何,在这样的时候,总会跟随着出殡队伍,一直送到接近山的桥头,我也常常夹在大人中间,感受那样一种盛大的悲哀。

给死者送别,是一项很重要的仪式,这是中华民族的礼仪,也是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给长者的送别中,清晰接受每个人最终都会归于尘土的死亡结局。

这次肺炎,袭击了很多年长的人,他们也许免疫力差,基础病多,于是就难逃疫情的魔爪。

上天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我一遍又一遍问自己。

也许,这是一首悲痛又让人成长的关于长者的挽歌,关于亲情的挽歌,是需要我们集体唱响的挽歌。

终于有人愿意听一听他们的故事,这也许也是一次最好的教育.

我们整个社会,整个中间人群,有多久没有认真理解和接纳过这些质朴的、平凡的长辈?我们有多久没有很好地体会到什么叫对于父辈的敬意?我们有多久一直侵染在知识的饱满中,却独独缺少了一份切己的精神洗礼?

用生死做洗礼,那是血的洗礼。

在这场疫情里,我们每个人都被注射了药物,看看你对于离别和死亡是否过敏.

我们也都被注射了疫苗,它的名字叫“”善良、正义、关怀与奉献。”

用进化论来理解生死,其实跟臣服于宗教中神的力量是一样的效果.

最终,整个人类历史都不会被人记住.

生命如蝼蚁,人不会移情动物,却容易移情到个体当中。

放不下情?

跨不过去那道坎,亲人就是最大的庇护.

是的,我们只此一生,都是来超越情感的.

人因此修正了自己最大的动物性.

我愿意像一个作家一样生活,因为:

作家是最不需要写遗书的,因为他对这个世界说话的机会太多了.

愿我们,都可以像留遗言一样说话。

那样,整个世界都是真善美的语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