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要是下这么大雨,人们出行怎么办?

这两天,全国上下都在下雨,而且都是大暴雨,出门在外打个伞根本管不了事儿,因为雨是在太大,有的地方甚至下冰雹。这要是在古代下这么大的雨,古人出行要怎么办?

中国古人如何防雨
蓑衣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我国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是充当雨具之用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代《雪渔图》中戴斗笠、穿蓑衣的人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刘)裕至蒋山,使赢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除蓑革、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与此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日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刘若愚《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触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第45回:“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日箬”有的斗笠,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

雨伞

我国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雨具就是伞。“伞”,亦作“躇”,《正字通》说:“伞,御雨蔽日,可以卷舒者。”先秦时,伞又称为“簦”。我国远在夏、商、周三代已发明了雨伞,据《事物纪原》:“《六韬》日:'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日:'张帛避雨,谓之鳝’,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所谓“张帛避雨”,即是用布帛制作的雨伞。

1980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上带有一柄伞。拉动这个伞柄的机关,就可以随心倾斜以遮蔽不同角度射来的阳光。此外,拉动机关还可旋转伞柄或取下伞柄用作一把利矛,而伞也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盾。此时的伞多是统治者出门车辇上的装饰。

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

元魏之时的伞是“便于步行骑马”的油纸伞。油纸伞在这一时期的出现,是由于汉代已经发明了纸,人们开始用廉价的纸来代替昂贵的丝帛,并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由于物美价廉、经济实用,油纸伞得以广泛地流传和使用。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具有防雨效果的伞,是到南北朝时才有的。文献记载也对这一时期人们用伞的情况作了描述,如唐初李延寿所纂的《南史》载:“(王籍)弥忽忽不乐,乃至徒行市道,不择交游,有时途中见相识,辄以笠伞覆面。”

隋唐五代时期,伞的使用就比较普遍了,除了防雨还用来遮阳。由于伞的使用普遍,当时制伞、售伞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宋初陶毂《清异录》卷下就记载道:“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

宋代,伞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大众用品了。除官员外,平民百姓也可使用。那时人们出门,行李中的物品,伞是必不可少的。行人带伞,或防雨,或遮阳。刘松年《斗茶图》四人中有三人随身携带着伞,说明人们出行时,伞是随带物品中必不可少的。

宋代伞的种类很多,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一书中的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制伞业,俨然已是全国的生产中心,有大小黄罗伞、青凉伞、红绿小伞、方伞、大伞等诸多品种可供顾客挑选。当时,以丝绸制作的伞估计还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刘松年《 斗茶图》局部

虽然宋代伞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其仍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

“京城士人旧通用青凉伞,祥符五年始诏惟亲王得用之,余悉禁。六年,中书枢密院亦许用,然每车驾行幸,扈从皆撤去,既张伞而席帽仍旧,故谓之重戴。余从官遇出京城门,如上池赐宴之类,门外皆张伞,然须却帽。”从这条文献记载来看,过去京城中的士人都是通行使用青绢凉伞。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九月,朝廷规定青绢凉伞惟许亲王、宗室使用,其余阶层的人士禁止使用青绢凉伞。

明清时期伞的品种很多,同时对伞的使用亦有严格的限制。据《古今事物考》所云:“我明卤簿有紫方伞、红方伞、曲柄红绣伞、黄绣伞、黄罗绣九龙伞、直柄黄绣伞、红绣伞、青红黄白黑五色销金伞、黄罗销金九龙伞、黄油绢销金雨伞。又文武官一品至四品,俱用黑色茶褐罗表红绢里三檐;五品用青罗表红绢里两檐,六品至九品俱用青绢表红绢里两檐雨伞。”由此可以看出,从形状来分有方伞、直柄伞和曲柄伞,根据颜色又可分出紫、红、黄等不同种类,根据制作材料又可分罗绣伞、油绢伞等种类。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伞,而清代则规定,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

木屐

除了遮雨器物外,雨天在外行走,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于是就有了雨鞋。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称“舄”,底层上腊。当时建筑多是泥地,贵族行礼久立,恐湿气侵下,“故复其下使干腊也”(《释名·释衣服》)。可以推想,下雨贵族们可能就用它当雨鞋。对一般劳动人民来说,则是用草编的鞋。古诗云:“蒯菅柔韧自编成,不换仍呼不借名,长向绿蓑衣底著,雨行偏称野夫情。”

先秦时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双齿,称“屐”,据说是用以“践泥”的,后来也成为雨鞋。它的穿着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考究一点的,还要匕蜡,称“蜡屐”。

今天一个人有十几双乃至几十双鞋都很正常,但古人不一样,他们对鞋非常珍惜,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搁家里了,基本上就等于光着脚,多大的雨都不怕。但是又怕扎脚,该怎么办呢?人们就发明了木屐,防硌、防扎、不怕雨。

那么木屐到底有几个齿呢?我们今天不使用木屐了,日本人尽管还用木屐,但是经过了改良,也不是最原始的状态了。原始的木屐有两个齿。相传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是为了登山用的,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

脚穿谢公屐的《东坡先生笠屐图》

在登山的时候,把前齿卸去,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的时候,又把后跟卸去。这种木屐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久,也使用了很久。古时候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古人发明了这么简易的鞋,可以避雨,还可以登山,可见中国人非常聪明。

此外,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统、鞋面涂敷桐油,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

至于贵族女子,出行有车代步,她们的雨鞋,装饰性的成分较大,《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姑娘们雪天出游,有的着羊皮小靴。有的着鹿皮小靴,争艳斗奇,即是一例。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伞文化》陶学锋

《漫步历史文化长廊 经典珍藏版》 王子木

《汉字与服饰文化 修订版》 冯盈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 

(0)

相关推荐

  • 冷雨一夜

    三月. 惊蛰. 雨夜. 这是入春一来的第一场雨,在这寂静的夜里.淅沥的雨声伴随着低沉的牛哞,缓缓沉入大山的深处.远方人家的家中散发出橘色的光,拼命的从门中的罅隙中挤出,挣扎着想要撕裂沉重的黑夜,却又被 ...

  • 避雨防晒 夏天出门别忘带伞:中国雨具极简史

    夏天出门之前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当然是看天气啦! 但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大雨倾盆,一把雨伞,绝对是你最棒的助手. 遮阳避雨的诉求自古就有,一起来看看,聪明的古人都准备了怎样的器具吧. 先秦 早期的伞被 ...

  • 雨衣:一场意外留下的发明

    仲夏以来,各地频繁降雨.雨水缓解了盛夏的炎热,但也给出行带来麻烦,防雨避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雨衣已变得时尚又兼具功能性,并且还可以解放双手用于其他劳作.天气变化无常,一次意外留下 ...

  • 雨,总让我一往情深

    清晨,我被雨声吵醒. 躺在床上,利用眼缝里透出的微弱的光,我感觉天已经亮了.印象中,闹钟还没有响起,那也就是五点来钟的光景. 夏季的早晨,开着窗户,不冷不热的躺着,还有雨声作伴,那是最幸福不过的时刻了 ...

  • 傻傻在电动车上装伞?带头盔雨衣,一用就上瘾,雨大也不怕!

    傻傻在电动车上装伞?带头盔雨衣,一用就上瘾,雨大也不怕!

  • 雨中杂感

    冷空气吹来了,雨也来了. 那晚,我只有一部自行车,好几个布包袱,一件薄薄的雨衣,一把很小的太阳伞. 在那清冷雨夜,我全部的精神都用在了努力睁开眼睛避开雨帘辨别交通灯的颜色上,除了狼狈,潮湿和冰冷,我没 ...

  • 雨中祭拜

    春分那天,是农历二月初九,按习俗是"锁坟"的日子.母亲是庚子鼠年夏天去逝的,葬在三年前去逝的父亲坟墓旁边. 我原计划是在清明节期间回乡扫墓,大弟说,我的计划要改变,给父母亲扫墓要赶 ...

  • 看广州人雨具的变化

    落雨大,看广州人雨具的变化 荔人行 2020-11-26 08:37 一个凉亭在上头 日晒雨淋唔使愁, 我走佢亦走, 我停佢又留, 我哋大家好朋友. 连日风雨让我想起当年唱过的这首雨伞谜语歌,更想起与 ...

  • 古代下雨那点事儿(2)

    古代下雨那点事儿 (2) 上期咱们讲到了鲜卑少数民族把车马上的"伞盖"单独取下来改造成了"伞",这或许是这可能是在伞上涂抹油脂用以防水的开端. 其实我们无法推断 ...

  • 簦、笠、蓑、袚襫……古人的雨具有多少?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衣食住行.古人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条件自然是比较原始而简单.原始人穴居,是为了避风雨,防野兽.以后逐渐有了简陋的居处,一般风雨不再构成威胁.但人类要生存发展,总是要出 ...

  • 立居旧俗:蓑衣斗笠琐记

    文/丛良民 蓑衣.斗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是农村人家重要的挡雨工具,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胶布.塑料雨衣先后面世,这种雨具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斗笠,是用竹篾或者芦苇篾编制而成.斗笠戴在头上,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