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脾脏病方解大小泻脾汤(整理)

小泻脾汤: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者。
方:附子一枚,干姜,炙甘草各三两。

在以前讲六经主时论时讲过。太阴纳甲子戊,应在子时,其合神为丑。为一阳初生,阴气盛旺之时。其于卦也,为复卦。一阳在下,五阴在上。阳微不能治事,五阴之气把持朝纲。这是太阴病的阴阳消长局势。

脾为至阴,脾气实即是阴气实。阴气实则阳气微。阳不足则手足逆冷,寒中之外应也。肠鸣,腹冷痛。
所以,这个小泻脾汤所主,就是泻脾阴气之实。

第一层面,五行生克机理层面。

附子为君,附子无姜不热,干姜助附子以为臣。附子干姜味辛属木,木以克土,泻脾之土,是名泻脾汤,这是释汤名。泻不可以尽泻,炙甘草以补脾土,为使药。此使不是引经报使之使,是君之所克者为使。与后世的引经报使不是同一个概念,注意加以区别。本方没有佐药。

第二层面,方证。

下利,因为前面第一句就交待了,是脾气实,就是阴寒气盛。所以这个下利是阴寒下利,为干姜证。

干姜主腹冷痛,下利,干呕,吐涎沫等。下利是干姜药证之一。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讲的药证不是日本人那样的机械,日本讲的药证,每药只有一证,一药不得多能。注意鉴别。
药证有的有多种,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方证亦然。

第二个证,清谷。

清,就是圊。就是厕的意思。厕,读音“伺”,不要读做“撤”,免得让人笑话。

清谷,就是完谷不化。这是附子证,干姜为助。釜下之火,这个象。
这个条文一开始就把两个主药交待出来了,用方证的方式交待得非常清楚。

没有甘草的药证,虽无甘草之证,但有甘草之用,就是防泻之过度,坚持两点论,持之两端的思想。就是《中庸》这本书中讲的道理。
然后进一步阐发,展开论述。临床可能见到的具体证候。
本来下利清谷四个字,就已经是本方证的完整表述了。

下面又讲,里寒外热,这个是或见证,里寒是决定的,外热则不必然。也可是里寒而热浮于上。
格阳和戴阳等情况都可能出现。经中只是示例一种情况,点一点,让人知道去发挥,灵活运用。

肢冷。就是四末逆冷。手足逆冷。附子的见证之一。

有的版本写做腹冷,这就是干姜的主证了。

大腹冷是干姜证,

少腹冷或冷痛是附子证。两味药的药证有上下关系。

脉微,微为阳微。

因为有这些见证,所以才用附子干姜甘草这三味药。这是根据临床具体见证而处方用药的。不是根据抽象的脾气之实,或什么脾阳虚或肾阳虚等等之流的抽象概念处方用药的。
经方用药从来没有从抽象概念出发乱蒙的。
有的书中认为,这个方子是四逆汤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不是仲景的四逆汤。四逆汤的干姜量和甘草的量不是这个。

(四逆汤

【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g)干姜一两半(9g)甘草二两,炙(6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回去查一下书就知道了。干姜的量用的是通脉四逆汤的量。甘草的量加大了一两。经方中的药量的变化,整体方剂就变了。方名也变了。
须要知道的是,这个是顿服。三升水煎取一升。一枚附子,生用。一枚就是45克。这个量不小。没有提到久煎,或见在临床上的先煎一小时等。古人叫半个时辰吧。
现在煎煮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多煎些时候好。生附子在30克以上时,煎一小时就可以了。

刚才讲的是小泻脾汤的制方法则和方证。这个法则只是规矩,有规矩才有方圆。但是掌握了规矩并不等于就具备了能力和技巧。要依照这个法则去熟练运用,纯熟之后,自然会进入一种境界。那种境界才是目的。这种境界是要悟入的,是不能传授的。

大匠能与人法则,不能与人境界。

在小泻脾汤基础上,根据临床见证的多样性,进行扩展运用,就产生了大泻脾汤。

大泻脾汤: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

附子一枚,炮,干姜,炙甘草各三两,黄芩,大黄,芍药各一两。

第一层面。经法制方大小之意。

这个大字,就是广大之意,不是单纯的大小之大。就是广的意思。仲景广汤液之法,为伤寒杂病论。就是这个广的意思。

在古经中,示例一下,

凡小泻诸汤,加上芩黄姜芍草,就变成大泻诸汤。

这个只是经法中的示例,不要把它当成是死的公式。

第二个层面,方证。
前面讲过,这个大泻汤是在小泻汤的基础上的变化。其中包括了小泻汤的证候,所以一些小泻汤的方证药证就可以省略不写,省几枚小竹片。
新加的证,根据药证关系,加味新药,构成新方。大方。

腹中胀满。这个是因寒而胀。就是仲景讲的下利腹胀满,四逆汤主之。这个胀满。
分析一下这个病机。

按照六经主时理论,太阴甲子戊之时,一阳生于下,再进而上升。由复而变为临卦。临就是子的合神,就是丑。丑为临卦。二阳居下,阳气的力量稍强于复卦了。
上面阴气的力量占据着统治地位,下面的阳气不安于下,就上升,要与阴抗争。形成了上阴下阳,上寒下热的形势。
在上面,中焦,尤其是胃中,包括上焦,也者是阴气主事,为阴寒之气。下面,大肠,下焦,为阳所据,建立了割据政权,肠热。
肠热胃寒,这样一种局势。

胃寒则呕,脾寒则利。这是必然规律。

这里胃为阴寒所据,所以干姜,当然也会有吐涎沫的情况,古经中没有交待,大家自己可以推演。因为古人把方法告诉大家了。
所以,这个腹胀满,是下阳与上阴相争而相拒于腹部的表现。

胀而不痛,就是附子证。若兼痛,则加枳实。

胀痛,就是枳实证了。
不能食,是胃中冷,不能消谷。干姜证。
欲利不得。这个是大黄证。就是肠中有热,化燥,或半燥之时,大便难,或不爽。
或下利不止。这是黄芩芍药证。
是或见证。就是热利。因为肠热嘛。芍药可以主热利,但不得用于寒利。所以,真武汤证出现下利时,去芍药。而黄芩汤治利,则里面有芍药,桂枝加葛根汤所主之利,也有芍药。后世更发展了这一药证,像刘完素等大家们,很善用黄芩汤治利,赤利赤芍,白利白芍。
即使是在这种热利不止的时候,此方中仍加一味大黄。这里我们临床上不要用一两,用3克就很好了。

参考一下吴禹鼎老前辈治热利的经验,会加深对这个方子的理解。

凡热利而见不爽的,加大黄3克。大黄在小于3克时,不只是通利一下肠道,还有利小便的功效。久煎入血分,并主逐血分之瘀。热利往往涉及到血分。
上面就是这个大泻脾汤的方证。这是经法中举的一个例子。

具体的扩展运用,根据经方的法则可以自行推演。
如在小泻脾汤基础上,见戴阳证,面赤如妆时,加葱白。变成白通汤结构。
在仲景的大论中,白通汤没有甘草。在金鉴中认为应当有甘草。这个观点是很对的。

利止脉不出的,加人参。桂本中四逆汤本来就有人参
咽痛,加桔梗。

腹痛倍加芍药。
脐腹冷痛,加木香。
心胸中大寒痛,加川椒。
下利滑脱,加乌梅,或五味子。

证情重的,

加肉桂以助附子,

加良姜以助干姜(胃中寒重时),

见呕重者,加半夏(生姜)。
心悸,烦燥,加茯苓人参。
如果是大便坚,腹胀满而痛,腹实证,而又兼此手足逆冷,背恶寒,不欲食的。就直接加大黄厚朴枳实。温脾汤法。
如此加减开来,就演义成一个庞大的补脾汤方族。
今天只是示例一些加味。临床处方要在临床上,根据具体见证灵活掌握。只一条总的原则,一定要看具体见证,不要闭着眼睛抽象地拍脑门,那样就跟易学里的射覆没有啥区别了,就滑向了神秘主义的泥潭。

(0)

相关推荐

  •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第68

    芍药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二.少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五.兼证 1.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山田氏云:病不解,不复常之谓,非谓表不解 ...

  • 汤液经脾脏病方解大小补脾汤(整理)

    小补脾汤: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脉微者. 方: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昨天讲的是脾气实,用大小泻脾汤 ...

  • 汤液经法:救误小泻脾汤(13)

    小泻脾汤: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者. 方:附子一枚,干姜,炙甘草各三两. 原方:救误小泻脾汤:治用冷寒法(指苦寒清热之类的治法,暗示胃部机能有被苦寒药物所伤以致胃中虚寒的情形),致生 ...

  • 辅行诀大小泻脾汤学习记笔 (四)

    三.脾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 ...

  •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理解经方必须明晓内经五味功效: 以此功效归纳入术数模型,得出五味补泻图诀,此图乃道家秘传,陶弘景据此化出汤液经法五角图: 赤脚民医称此五味补泻为"五行颠倒诀",古人云"明 ...

  • 汤液经心方三、四,大小补心汤(整理)

    现在,让我们沿着时空邃道回到前古时期的思维方式中.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来学习汤液经法. 今天简要学习一下大小补心四方. 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方: 栝蒌一枚,薤白八两,半夏半升 ...

  • 汤液经肝方二:大泻肝汤(整理)

    大泻肝汤: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者: 枳实(熬)[金中木].  芍药[金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大黄 [火中木].  生姜[木中土] (切, ...

  • 汤液经肝方一,小泻肝汤(整理)

    方一,小泻肝汤 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 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不差,更作服. 肝实,则泻之.按照五行颠倒诀,肝德在散,补之以辛,泻之以酸.然必合于 ...

  • 中医经方五味原理之五-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转载自新浪博客<假如明天来临> 现信学中医的都对组方很感神秘,但是有没人教授组方规则,当今中医师基本都是时方家,其组方就是常人的哪病配哪药,其方只是各种草药的堆积,毫无章法,一本烂账,往往 ...

  • 『金匮要略』(七)奔豚气病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草枣汤,脐下悸动奔豚方: 降冲下气能制水,小便不利赖通阳. 组成:茯苓.桂枝.炙甘草.大枣. 功效:降冲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肾虚水气上冲证.症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或伴心悸,舌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