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中医处处体现出中国古代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征,为什么呢?一则是体现出中医是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种思维方式;二则是用这种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中医的理论和方剂,使人易于理解。青龙汤的方名与方义,就体现出这个取象比类的意义。

1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鱼部》中说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管子》里说:“蛟龙,水中之神者也,乘水则神立,失水则神废”。

这就是说龙是水族之长,龙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民间传说中都将龙视为管雨治水的神,它能隐能显,神通广大,不仅能走能飞,能大能小,能伸能缩,能合能散,能弱能强,变化莫测。

更重要是龙能够兴云致雨,善于变化,具有影响大自然云雨河泽和旱涝变化的能力。

2

青 龙

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也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

这个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以小青龙汤的重要功能也就是治疗水饮,所以以青龙为名,很容易理解方义。

青龙是古人所说的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能发散,并能治水。这就是说,青龙负责万物的生长发育,龙入江海,必翻波逐浪。

类比到病证上来说呢,病人遇寒就咳嗽、咳痰,就喘息,就是体内表寒不通了,有水饮了,用这个小青龙汤,就如同给他的体内放一条龙进去,龙兴则云升,以发散表邪,云升则雨降,病人体内的水气就像江河一样流入大海了。

正如明代医家许宏在《金镜内台方议》中所说:“谓之曰小青龙者,以其能发越风寒,分利水气,越超乎天地之间也。”

这也包括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子都有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在天兴云治水。

大青龙汤虽然不在逐饮,但因为这个方子有很强的发汗作用,也就是发散的作用,能通过发汗来驱逐水饮,有这种以强力发散之法来祛水饮之功,所以也叫青龙。

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评论大、小青龙汤时也说:“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3

大、小青龙汤的区别

大、小青龙汤的区别在于“水”的轻重深浅,大青龙汤的水饮郁滞在表,小青龙水饮郁滞在里。

表有寒而里有热,寒热俱重的要用大青龙汤;表有寒而里有饮的应用小青龙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于大小青龙汤的作用分析得非常生动而明白:

“喻嘉言曰:桂枝、麻黄无大小,而青龙汤有大小者,以桂枝、麻黄之变化多,而大青龙汤之变法不过于桂麻二汤之内施其化裁,故又立小青龙汤一法,散邪之功兼乎涤饮,取义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乘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义,用以代大青龙而擅江河行水之力,立法诚大备也”。

4

“小青龙汤”临床大有可为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中的名方,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

方剂组成用法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也。

经典原文汇要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5.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5

“小青龙汤”临床大有可为

咳嗽气喘一周,一剂小青龙汤起效!

患者:某女

年龄:75岁

初诊:2021年1月19日

主诉:咳嗽气喘一周,咳白色泡沫痰,服西医藏药效果不佳。

查:患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苔滑,脉浮数。

处方:小青龙汤

方组:麻黄30g 白芍30g 细辛30g 干姜30g 炙甘草30g 桂枝30g 五味子30g 半夏30g

剂量:1剂

煎服方法:我帮患者熬药,嘱患者一日三次,一次200ml口服,饭后热服,嘱次日复诊,有问题随时致电。

禁忌:生冷、油腻、五辛、肉面、臭恶、水果、饮料、牛奶、绿豆、豆腐、猪肉等。

注:之后我心里一直不踏实,俗话说,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按教材细辛每次不超过10g用量,而我却看患者比较重,就直接开了中剂量30g。患者家人一直没给我打电话,我心里一直不安,不知道病情加重转院了,还是细辛用了不舒服,服药后情况一概不知,自己又没有勇气打电话回访。

复诊:2021年1月22日,患者在儿子的陪同下复诊,诉症状大减,咳嗽减轻,咽部不适,咳黄痰气喘消失,因觉得中药太苦,所以没来复诊。查:双肺呼吸音略粗,苔厚腻,脉浮。换桂枝厚朴杏子汤三付,嘱热服一日三次,一次200ml。

治疗效果:晚上7:30打电话回访,患者儿子说:因母亲中药还没喝完所以没来复诊,但已经不咳嗽了,一切都好了,说不想喝药也不想复诊了。我回答可以,随诊就行。

感悟:学习不到位,所以没有底气,以后加强学习,一直跟随涂华新导师学习,更好的用经方为西藏人民服务。感谢涂老师,感谢仲圣平台,感谢医学顾问老师。

(仲圣师友西藏拉萨杨平医圣医案)

小青龙汤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引起水肿案

患者:陈某(家父)

年龄:53岁

2018年3月27日家里晒被子时发病,医院核磁共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L5-S1向左后突出),压迫引起左侧臀部酸胀感明显,向下肢蔓延,坐卧不安,只能平躺,30日医院西医输液治疗无果,主治医生建议手术治疗,费用2万最少,母亲急了打电话给我,讲的太晚了,我做主坚持“一定不要做手术”!经过问诊及舌诊后,考虑到突出部位已形成水肿,故腰部感觉困胀,放射到腹部,下肢,舌淡苔白,让我想起了涂老师讲的小青龙汤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引起水肿,马上开方“小青龙汤加制附片30g”先喝,观察一下。

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方组:麻黄45g 芍药45g 细辛45g 干姜45g 炙甘草45g 桂枝45g 五味子45g 半夏60g 制附片30g

剂量:两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三碗水泡透,大火烧开,(含细辛的方子要开盖煮)小火煮取一碗半,分三次饭后服用

禁忌:服药期间停用一切西药,输液等,忌食生冷,不吃猪肉绿豆等

效果:3月31日中午又开始痛,腹胀,大便不解,再处以桃核承气汤一剂,肛门给药,15分钟左右大便就通了,人也舒服点了,现水肿已基本消失,腰部无明显肿胀感。

PS:家里最终决定让我回来处理,31日连夜从福建飞回陕西老家,昨晚见到父亲他已能平躺,就是左侧臀部还有酸胀,下肢也有,但是不严重了(水肿已经在消退了),经我手法复位,针灸后感觉更舒服了,昨晚睡了个安稳觉,今日早晨再服两剂的最后一顿小青龙汤,一小时后我试探性的让他坐起来,他竟然坐起来了,而且臀部没有太大的不适感,再站起来看看,我扶着他可以站起来了,同个病房的人直呼中药还是厉害 ,果真如涂老师所说:“经方用对方,效如桴鼓,一剂知,两剂已”!庆幸自己学了中医,学了仲圣经方,感谢涂老师!

(仲圣师友福建陈启医生医案)

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外感咳嗽,效果好!

患者:某女

初诊日期:2018年1月6日

病史:诉咳嗽、鼻塞、喷嚏,受凉了又严重上内火,鼻塞严重并有鼻血。咳嗽以晚上为主,整晚都咳,鼻子又堵不通气。有痰,喉咙痛,眼睛胀,晨起眼睛周围眼屎结晶,大便硬而不畅。鼻涕是清鼻涕,右边鼻涕带血,畏寒,无汗,脚比较冰凉,烤火也暖不起来,鼻头痛,似乎长疮了。症状晚上比白天严重,特别睡在床上。

处方:小青龙汤加味

方组:麻黄30g  白芍45g  细辛45g  干姜45g  炙甘草45g  桂枝45g  五味子30g 姜半夏30g  生石膏30g 天冬60g 制附子30g

剂量:1剂

煎服方法:冷水1400ml,泡40分钟后,开锅盖大火煮开,煮40分钟后,饭后一日分三次温服。

复诊:2018年1月7日

中午诉服药一次后,喉咙没那么痒痛了,晚上诉明显减轻,以前平时晚上睡觉上半夜紧咳,早上醒来咳,早上咳到肺痛,现症状大有好转,嘱原方再进一剂。

复诊:2018年1月8日  诉咳嗽无,还有点鼻塞,后服完药好转了。

(仲圣师友广西宁毅医生医案)

81岁老人打嗝半年,一剂小青龙汤喝一次就好了!

咳嗽病人,一剂小青龙汤就见效,经方真的很神奇!

医圣原方原量小青龙汤,一剂见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