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古建筑(5)
本篇目录:
********************************************
225 31.大同九龙壁
明 山西省大同市
226 32.广济寺大雄宝殿
元 山西省五台县
227 33.介休后土庙
明、清 山西省介休市
228 34.正觉寺 金至
明 山西省长治县
229 35.龙岩寺
金、明 山西省陵川县
230 36.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
金 山西省浑源县
231 37.窦大夫祠
元至清 山西省太原市
232 38.观音堂
明 山西省长治市
233 39.潞安府城隍庙
元至清 山西省长治市
234 40.阿育王塔
元 山西省代县
***********************************************
31.大同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底为须弥座,高2.09米,敦实富丽,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牛、马、羊、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多彩多姿。
大同九龙壁建造年代比北京北海九龙壁早250年,体积是北海九龙壁的三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龙壁。九龙壁由426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构成。龙与龙之间,由水草山石图案相连,互相烘托。
壁身上部覆盖仿木构庑殿顶,两侧有高浮雕莲花和游龙等图案。下部须弥座以蓝绿两色琉璃瓦砖砌筑束腰的75块琉璃砖上浮雕出象、狮、飞马、麒麟、狻等动物形象。
龙壁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龙壁前有一个长方形的倒影池,九条飞龙倒映水中,水动龙游,妙趣横生。
2001年06月25日,大同九龙壁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广济寺大雄宝殿
广济寺大雄宝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内西大街。广济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原规模宏大,年久失修,“文革”中又遭破坏,现仅存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悬山顶,外檐斗拱无横拱,形式各异。
大雄宝殿柱头上方饰兽面,为地方特有做法。前立八角形经幢一座,通高4米,下施扁平的须弥座,每面雕狮。幢身八面,都有造像,刀法简洁古朴,经幢铭文已漫漶不清。幢身之上覆以宝盖,周围浅雕几何图案,绕以璎珞。宝盖以上施覆钵和宝珠。建幢年代不详,从形体和雕刻技术上看,可能属唐制,但不能超越唐代。因为《尊胜陀罗尼经》是唐高宗时佛陀波利来华始译的。
殿内塑像与大殿同期,正中佛坛为一佛二菩萨,左右塑护法,扇面墙背塑三大士坐骑兽一字形布列;两山砌长形砖台,分塑十八罗汉,均为元代遗物。
2001年国务院批准广济寺大雄宝殿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3.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庙宇,位于山西省介休市老城西北角,后土庙古建筑群有两条中轴线,东部为一条南北中轴线,后土庙影壁、山门过殿、子孙娘娘殿,以东横向依次为吕祖阁、关帝庙、土地祠、三连戏台。
寺观西侧为主轴线,有影壁、天王殿、护法殿、三清楼、后土圣母殿。主轴线东,依次并列吕祖阁、关帝庙和土神庙,庙前各有戏台一座,连成一体。
该建筑群布局紧凑。主体建筑为戏楼和三清楼联体建筑,结构精巧。各殿殿顶琉璃是后土庙最精致部分,造型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俱臻完美。三清楼和四神殿配殿内珍藏数百尊明代道教彩塑,形成了这座道教宫观的三大特色。
殿内所供奉的原后土神像毁于战争年代,这是1992年捐资仿照左面这尊而塑的,这组群塑是明正德年间的彩塑,它延续和保持了宋元时期的风格,后土端坐龙风大花椅,面部饱满白皙,眼睛半睁半闭,一副慈祥端庄的神态,侍女们站立两旁,神态各异,有的恭敬伫立,有的侧耳倾听,有的欲言又止,有的若有所思,古代工匠们把后土神的慈祥端庄和侍女们的清纯可爱刻划的淋漓尽致,他们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得以充分展示。
玻璃罩里的两尊小塑像是1990年11月13日台湾道教地母至尊庙团联谊会亲善访问团来介进香朝拜,寻根问祖,集资两万余元所雕刻的,于1991年5月4日护送至介休后土庙,尊介休后土庙为地母的祖庙,它们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应该说这两尊塑像是掺入了现代思想、现代意识,采用了现代写实手法的艺术品,这尊为女神,手持拂尘和八卦,脚踩地球,形象地告诉人们,她是主宰地球的妇神,这尊是男相,头戴珠帘,端坐神台,俯视大地,好象在思索怎样才能治理好人间。
这座古老的戏台用抱厦和斗拱支撑而起,屋顶用彩色的琉璃筒瓦和构件加以装饰,高阁参天,宝瓶中立,对称的龙吻和走兽形象逼真,两边的八字影壁既对戏楼起装饰作用,同时也有一种收拢视觉的作用,影壁和戏台浑然一体,整座戏楼看起来更加高大气派。
檐下提额处木刻的炉、瓶、钟鼎,挂落处的七彩风戏牡丹,虽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仍完好如初,它们虽为静态,望去仿佛凌风欲舞,十分传神。每年的三月十八,传说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也是后土庙传统古庙会,庙会期间人们要在后土庙酬神唱戏,给后土娘娘叩拜寿诞,祈求安康。
后土庙的各处琉璃制品工艺精湛,历久色泽不衰,碧绿、金黄、孔雀蓝交相辉映。八卦楼楼顶坡面用黄绿两色琉璃瓦构成图案,金黄色的莲花脊筒、脊刹、宝瓶、宝珠、仙人、走兽等,琳琅满目,光辉夺人。就连十字歇山顶两侧的博风板、悬鱼惹草,也装饰着各种琉璃件,形象逼真,色泽艳丽。
装饰在影壁博风板上的紫白两色琉璃葡萄,鲜活逼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庙内所有琉璃制品,色彩纯正明丽,造型准确生动,是中国庙宇琉璃艺术品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被称为“琉璃建筑艺术的宝库”。
据《重修后土庙碑记》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由此可以推测,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了后土庙,看到的这个格局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时所置,而后不断重修扩建,形成今日格局。
2001年国务院批准介休后土庙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4.正觉寺
正觉寺所处位置是东拱太行山,西临漳河水,古柏参天,殿宇巍峨,犹如山水画幅。寺创建于唐大和年间,宋明两朝都有修葺。现存建筑以后殿历史最古。俗称“大寺”,寺名“正觉”。寺宇东依太行山,西临漳河水,寺内古柏参天,殿阁巍峨,苍山碧水,绿荫红墙,风景如画。寺院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宋熙宁三年(1070)僧贞玘重建,元至顺三年(1332)僧道喜重修,明清两代均有重建、增建与修葺。
正觉坐北向南,原有前后两进院落,共有殿宇、廊庑、僧舍70余间。今仅存中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其中以后殿最古。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项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在平梁之上施蜀柱,叉手和合沓,各缝下用攀间,令拱,替木及各种隐刻拱。殿内用方形石柱,柱角均有抹楞,檐柱侧角升起显著。檐下斗拱双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昂嘴批竹式,不用补间斗拱,梁架简洁规整,斗拱疏朗,用材敦厚肥硕,为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其余中殿五间及前院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悬山式屋顶,属元、明遗构。寺内现存明天启三年(1623)乡社约法护寺碑l通,是寺院修建史的佐证。
山门两侧新修建钟鼓楼,十字歇山顶,山门石阶下两座石狮一左一右,好不气派。
一进院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项举折平缓,出檐深远。
2001年国务院批准正觉寺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5.龙岩寺
龙岩寺位山西于县梁泉村,原名龙泉寺,创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金天会七年(1129年)重修过殿,并奉敕将原寺名改为龙岩寺。为金、明时期建筑。

寺有前后两院,主要建筑有过殿、正殿、配殿、廊庑等30余间。过殿位于前院中轴线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灰布瓦。两山墙内壁有壁画,外镶有金大定三年《龙岩寺记》石碑一通。
正殿在后院,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平面长方形,单檐悬山顶。正殿和寺内其他建筑为明代建筑。

配殿、

廊庑


2001年国务院批准正龙岩寺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6.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西南十公里处的东坊城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始建于北魏后期(386年-534年),大殿主体构架为金代(1115年-1234年)所建,元、明、清历代均有过修葺和增补。
大云寺寺院坐北朝南,原为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三进院落、四座殿宇。主殿有金刚殿(山门)、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东西厢房。1971年,院内只剩下大雄宝殿一座,其它建筑先后被毁掉。大雄宝殿面阔3间10.90米,进深2间8.75米,平面成长方形,单檐歇山顶,高约8米。殿身坐在台基上,柱子采用减柱法造,以突出佛坛位置。檐柱上设有古朴华丽的斗拱一周,均为四铺作出一跳,单拱计心造。屋顶为绿色筒瓦覆盖,殿内壁皆为壁画。大雄宝殿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
2001年国务院批准正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7.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在汾河峡谷左侧;北靠二龙山,左傍烈石寒泉,右临赵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chu)的祠庙。窦犨,字鸣犊,封地在今太原,曾于狼孟(今阳曲黄寨)开渠兴利,因而得到后人的纪念;宋代元丰八年(1085)神宗封之为英济侯.故祠庙又名英济祠。
窦祠虽然规模不大,但周围景观较为集中,院东墙外有观音阁、保宁寺,再往东有赵戴文公馆遗址。祠西即是太原八大胜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汾河转弯处的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气势雄伟,冰凉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淙淙有声。只可惜今天烈石依旧,寒泉不再,我们只能望着泉亭下宋徽宗所题“灵泉”二字和早巳干涸的三角形泉面,遥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窦大夫名(音抽),字鸣犊,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的封地在今天太原市西北的古城村。窦大夫曾在狼盂,也就是今天太原阳曲县的黄寨一带有过开渠利民的德政,后人于是立祠纪念他,因为祠堂建在烈石山下,
又称为烈石神祠。窦大夫生年不祥,晋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9年,被赵简子杀害。赵简子杀害窦大夫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2001年国务院批准正窦大夫祠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8.观音堂
观音堂位于山西省长治西北郊5公里处的梁家庄。它是一座明代建筑的庙堂。观音堂坐北朝南。进门并不见庙堂,只看到一座小土丘,芳草凄凄,野花争放。西面有一小拱桥,两池漏水,过小桥人中门,青砖铺地,一片空阔,仍不见庙堂。往东不见天王殿。颇有峰回路转、空灵幽深之感。天王殿是观音堂的前殿。说是殿,其实早就前后辟门用作过道了。两侧设钟鼓楼,拾阶而上,登楼远眺,四野尽收眼底。出天王殿,南北各有配殿三间,左右对峙,悬山顶式屋顶布局严谨。后殿便是观音殿。殿门正上悬一块雕花大匾,是明万历十-年冬,兵部侍郎郜钦所书“观音堂”三个馏金大字。观音殿内自然是敬奉观音菩萨的。
中轴线上自西向东有天王殿(山门)、献亭、正殿,两侧为钟、鼓楼及东西配殿。
观音殿为寺院中的正殿,广三间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殿顶黄绿两色琉璃吻脊,纹饰为蟠龙与西番莲纹样,形象逼真,典雅大方,属明代遗物。寺院坐东朝西,二进院,占地面积7400平方米。
正东面为观音殿:殿前身檐筑卷棚式厢房,吊垂莲花柱,隔扇四叶。
殿内正中的横梁上端塑着三尊小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为老子,右为孔子,把中国古代社会所信仰的各方神圣齐集一堂,佛道缝合,堪称一奇。除此之外,庙宇四壁及柱、梁、架上处处塑满了天富圣境、桂殿兰阁、琼楼玉宇及三教各界人物,大小近千尊塑像无不神态各一,栩栩如生。
2001年国务院批准正观音堂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9.潞安府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创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
现存的城隍庙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坐北向南,一进三院,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三院占地6850平方米。
现存的城隍庙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廊庑、耳殿为清代建筑。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为传统庙会日,主要祭祀城隍神。城隍庙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
中殿为元代原构,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内柱四根。梁架简略,用材硕大。
前檐斗拱六铺作重拱计心造。檐柱、内金柱为石制抹棱小八角方柱,整座建筑元代风格十分浓厚。
重楼(玄鉴楼)
戏楼
寝宫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开间明三暗五,是城隍神与夫人休息之所。现存为明代原构,后殿正脊上黑釉行龙亦为明代原物,潜伏爪牙,蜿蜒欲动,国内少见,艺术价值极高。
2001年国务院批准正潞安府城隍庙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0.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坐落在山西代县城内古城圆果寺内,俗称白塔。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
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灭佛塔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重建,改“龙兴”为“圆果”。
2001年国务院批准正阿育王塔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