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一切会过去

前几日的夜,与一文友聊起她的婚恋生活,言语中,她透着一些安然以及不知何处来的喧扰,听她娓娓道来,忽而惊觉己心,学不出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但对于心,需勤加拂拭。

她道,生活,似把她文艺的内心渐渐磨平,生出了不同以往的繁琐,她似乎变了,变得那样庸常不沾仙气,变的要考虑太多人的感受,情绪,这件让人烦恼的东西,铺天盖地的袭来,横在她与他之间,横在她的世界与“别样的世界”中间。“我们开始争吵,到了不能交流的地步,于是,失控了…

事情大概是不会到此为止吧。等她叙述完,脑海中忽而想起,不知谁说的那句,做什么也别做文艺青年的那句话来,自己又笑了笑。

且不说一个人成熟的人该是雌雄同体的,如果既想做白玫瑰,又想做红玫瑰,除非生出杂汇的品种,也必然是更加稀有,更加珍贵了。

提及情绪,控制情绪,不禁莞尔,想中国古人的境界要高一点。

比如孔子,直接就是“恕”字待之,恕己恕人。做不到这么高境界,就找一件心爱的事倾泻所有情绪。

清代作家李渔的方法是写字,“予无他癖,唯有著书。忧籍以消,怒籍以释。”

郑板桥更加直接。当他受官场挤压、郁郁不得志时,就提笔画竹。画完以后,心理舒坦了,画艺也越发纯熟,一箭双雕。

更有王阳明,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依旧能顺而为之。当然,苏轼更不必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自是其写照。懂得控制情绪的人,大多能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喜怒不形于色。

佛道,修行不出己心,有时我们会格外关注世外的一举一动,而向内却很少修持,由此也因许多自扰影响了固有的心情。

正如,小池龙之介在《恋爱成就寺》中提到的一则,女子来信问道,为何无论与谁交往都进展不顺?年轻时还好,分手也不值得在乎,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会对这件事感到不安。

作者道,“自己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从自己能得到多少爱来计算自身的价值,如同食草系女子一般。”

于是也格外欣赏一句话,人若不学会接受,就是与自己作怪,是不接受自己的一种无知,用另一种角度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开心,让别人也开心。

每日默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实则是不易的。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情绪,做到清晰,安稳,不凌乱,需要纷繁之中有静的智慧。

佛亦说,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那么万般得也该从忍中来,然而,忍不仅仅是忍耐,更是一种自我改变。

心理学家海蓝说,如此可以自省,遇到不如意之事,情绪何时平复,情绪的弹性,遇到不如意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情多久才能恢复平静?

当半杯水端到面前,你首先想到什么,看到半杯水,你是经常看到半杯子满,还是看到半杯子空的人? 对别人的感受是否敏感,是否有过自我觉察,能够不受别人影响,一直保持专注的能力。

生命不能掌控其外在,但可以掌控个人的高峰与低谷,人生不能改变外物,但可以完善“我”。于无声处看凡尘落素,渐渐明白,失望、无奈、心酸、痛苦都是自己的定义,那么何不让心明媚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