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生能学的老师不教”
课堂上“学生能学的老师不教”
“学生能学的老师不教”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我们要分清学生哪些自己是能学会的,就要对学情了如指掌。
了解学情,一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在对当下教学班级学生的了解上,三是建立在对整个学科体系与教材的深刻领会与把握上。况且,班级“能学”的总体程度不一样,每个孩子的程度也不一样。
但是,“尝试”是一个好的诊断器。
学生“尝试学习”的口头禅还记得吗——“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
所以,一遇到新知识,老师首先想的不是“怎样讲给学生听”,而是想“这些知识学生会到什么程度,不会的究竟在哪里,该如何去引导”,“是看书自学还是小组讨论”,“是小老师学讲而是争论辨析”,“细嚼慢咽还是举一反三”,等等。
总之,“能学”的,老师“不教”;“稍能学”的,老师“适度教”;“不能学”的,老师“主动教”。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渴望摆脱,摆脱那种父母前人长辈为之坚守的东西的束缚。年轻也就是那种不懂坚守也不懂珍惜与珍重的年龄。而当人一旦进入成熟状态你也就进入了坚守状态。在坚守的岁月里你才能学会抗争,与老观念抗争,与身边的人抗争,与自己的灵魂抗争——在这种抗争里你既能感到生命的悲壮与无奈,也能领略生命的强大与力量。
坚守就是坚守住那些你的生命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不要图一时的轻松而放弃;如果你一旦放弃了,再回过身去寻找时,可以那个东西已经不见了,到那时你除了获得一腔慨叹、一脸惆怅、一身失悔以外所能留给你坚守的也就所余无几、所剩无多了。
所以,缪建平经常跟老师们说的一句话是:有些事,你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去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