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转是太极拳实战的核心技术


李雅轩传授散手时强调要“拉得开,打得上”。李雅轩也有个军人身份,他特别欣赏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军事思想。而且,距离大,很小的力量也能够有很大的冲量和能量。不过,局促空间的战斗更多。这个时候有一个实战秘诀,拧转。

杨式太极拳大架的编排有个不传之密。李雅轩当年很不愿意讲, 但是又对徒弟都说了。李雅轩特别强调手的“拧转”,每个招式,比如斜飞式,一只手要极力地左旋,另一只手一定要极力地右旋。我记得,李雅轩有一张和徒弟周子能的散手照片,是个斜飞式,双手的相反拧转非常明显(当然双手拧转相同也是可以的) 。
如果把每个关节的旋转命名一个阴阳符号,各个关节分“根、中、稍”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卦象,可以像数学一样穷举各种组合。这是真的,八卦掌就是这么编排的。
张松溪的拳论里面用拔浪鼓来形容内家拳,说,手臂是两个鼓锤,围着中间的立柱甩。我更喜欢师父用钻木取火的工具来比喻形容。钻木取火的工具,两根木棍成十字,用绳子连接,水平的木棍上下压,中间的木棍就能旋转起来。这个工具充分体现了人体运动的秘密:纵横顺逆。上下的运动变化为水平的运动,是纵横;钻头的左旋变右旋,右旋变左旋是顺逆。
内家拳里,肌肉是筋,是弹簧,自己不做功,一紧即松,是联系骨骼的皮筋,传递能量。肩胛骨是纵横能量转换的关键,沉肩是用肩胛骨的关键。如果试试动肩胛骨,自然会体会到锁骨的运动。
“纵横顺逆”是《内功四经》里反复提到的说法。体会到“纵横顺逆”,就算懂劲了。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都是一次举重。起势就是举重。举重的方向是上下,通过肩背“纵横”变化成水平方向的前后。“顺逆”就是每个关节的拧转,阴极阳生。
懂劲,在自身,要懂得自身骨骼的“纵横顺逆”,在打法,也要懂得和敌人一起,纵横顺逆。
如果下棋可以走两步,对手只能走一步,当然稳赢。内家拳的打法就有这个效果。师父很早就要我在套路和推手中体会,太极拳的防守和进攻是一体的,防守就是进攻,进攻就是防守。这个一体就是太极。太极是阴阳转换,阴极阳生,纵横顺逆。防守的反面就是进攻。防守到进攻是自然的演进。太极拳从一开始就是练这个从阴极阳生的自然转换。
要说杨式太极大架不能实战,这是不懂拳理。大架相当于一个更大的钻木取火工具,纵横顺逆,阴极阳生,太极转换,大架能做得更彻底。更大才能更小,越舒展就能越缩小。
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要阴阳相反,组成太极。但是对敌就不能相反,不要和对方“顶牛”,要 “顺”,舍己从人。力是矢量。敌人发力,我也发力,敌人的力量是一个方向,我的力量和敌人垂直,就会合成一个新的矢量。正交的矢量的点积为零,敌人的力投影在我的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当然,不可能完全正交。越正交,敌人在我身上的作用力就越小。
空间越大,越容易做成正交 (垂直)的力量。大架更能够实战。李雅轩传授散手时强调要“拉得开,打得上”。李雅轩也有个军人身份,他特别欣赏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军事思想。而且,距离大,很小的力量也能够有很大的冲量和能量。不过,局促空间的战斗更多。这个时候有一个实战秘诀,拧转。
正交的力量,最普通的是横竖,水平和垂直。用多维几何学的说法,拧转是一个新的空间维度,和三维空间的任何方向的力都是正交(垂直)的。我们也可以和外家拳一样”顶牛“,比如手臂硬碰硬,但是只要手臂一拧转,就不是顶牛,而是正交的合力了。对方力量再大,只要我们不给他支撑,他自己都倒了。拧转的好处非常多,不仅仅是合力,而且是最自然的阴极阳生,最快地转入进攻。杨家的实战的太极拳,就是每招每式加了这个拧转。
发力是一松。太极拳实战可以说只防守,不进攻。因为阴极阳生,防守的极端,就是进攻,非常自然,强大的进攻。太极实战非常难,难在放松,难在不惧,难在理智,难在心气平和。不过,太极的实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自动发生的,如有神助,不索而得,这就是“神明”。
原文刊载于《武魂·太极》2017年4月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