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中的红色基因

◎王建南

“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围绕建党百年的主题,遴选出420余件各类题材的美术作品,分为四个篇章,讲述与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红船

《启航》以中共“一大”上海会议最后一天移至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召开为历史背景,创作者何红舟、黄发祥精心构思了与会代表们由小船登上大船的那一瞬间情景。画面上空乌云翻滚,显示着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身着淡青色长衫,肩扛布包的毛泽东,站立在船头回望,成为构图中的中心人物。

作者在设计《启航》全画的色调时,为了符合时代气氛,选定冷灰色作为主体背景色。浓重的云层把天空压得很低,时刻处于动态之中,衬托出整个事件在时间点上不停变幻的特性。其他代表的服装以蓝、黄、白、绿体现,或穿插,或间隔,使画面在庄重严肃之中又不乏激情。色彩在画家有序的调度之中,加强了结构的次序性,控制着画面的节奏。创作者有意控制画中暖色调的范围,船舱内那橘色的灯光,突显了划破夜空的红色寓意。这一点红,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画家力图将“真切”的感受注入历史性画面之中,让那个瞬间活起来。“动荡”是那个时代的最显著特征,画面中出现了泛着暗绿色波纹的湍急水面,水流激荡,对于水面的细节刻画,有助于加强那个时代特征给予人的直接感受,暗示出环境的艰险。抬头望天色,乌云翻滚,一场大风大雨即将来临,形势迫人,遥想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样险恶的情境下,毅然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任,这一切氛围的渲染,烘托出“启航”的主题。

延河

钟涵创作《延河边上》时,运用了电影长镜头的手法,用画笔引导着观众的目光,望向两个人的背影,缓缓走入画面深处。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陕北第二条大河,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千百年来,缓缓流过,抚育了岸边的儿女。1935年,红军取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最终胜利,安顿在延河边,延河与宝塔山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大本营的象征,从此,延河也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河”。夕阳西下的延河边,满川暮色,东边山上露出一片耀眼的金光,延安人来到河边散步,农民会在这里饮一饮牲口。这景象深深感染了画家,令人浮想联翩。

过去和现在,越过时间的阻隔,在这条河边重合在一起。慢慢流动的河水,仿佛电影里的舒缓乐曲,历史的记忆和形象在画家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化入到一片灿烂的红色霞光之中。这个宝贵的红色意象,是全部创作的起点与核心。

火炬

1972年,蔡亮创作了《延安的火炬》,描绘了延安军民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际欢庆胜利的场面。画家有意采用宽银幕式的横幅构图,以突出队伍的长度,强调一种时间跨度。夜色朦胧,宝塔山只是一个剪影,耸立在远方,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那代表新中国的希望。远处山坡群星闪耀似的点点火把,与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人们,汇成一条欢乐的“河”,向前流淌。众多群众手持通红的火把,敲锣打鼓,行进在盘山道间。那一夜,明亮的火把散布于各个角落,犹如白昼,延安成了不夜城。人与火炬交相辉映,暖色调与冷色调对比明显,画家将形与色、动与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烛

闻立鹏的《红烛颂》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闻一多本是一位诗人与学者,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投身到为争取自由与民主的斗争中,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画面中心是闻一多先生的半侧身肖像,身形微微弓起,蓬乱的长发和浓密的胡须略带沧桑,嘴里叼着烟斗,目光深邃而沉着,流露出坚毅不屈的品格。他的周围是铺天盖地的烈火,那是无数红烛汇聚而成的火红意志,在暗红色的背景中,白色的火苗熠熠跳动。黑色长衫与赤色火焰的对比达到极点。熔化的红烛好像熔岩一般,在黑夜中涌动。画中充满了红色的意象,由画家分为三个层次展现。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把红烛视作生命的追求,画家把红烛绘成诗人的化身。闻一多侧身一瞥的神态,点化出诗人的神韵,这气韵弥漫在空中,幻化成熊熊的火焰,升华了诗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了人格的完美体现。

红岩

初观此图,红光一片,跳入眼帘。这一片红,红得如此绚烂,如此坚毅。钱松喦运用传统中国画中虚实结合的特点,让红色巨岩牢牢地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形成了大面积的“实”;画上的四个角有意留出,虚化了山岩与周围景物的实际联结,给观看者留下一种顶天立地的“纪念碑”效果。大块的红色岩石,白色的芭蕉,黑重浓密的大树,烘托出1945年中共重庆办事处红色楼顶的肃穆。画家以色彩为表,用色彩将强健有力的黑线罩住,以笔墨为骨,让其在积蓄中彰显风骨,达到了艺术性与革命性的高度融合。

炼钢车间

1981年,生活在大连的油画家广廷渤,跑了三个多月的炼钢厂,蹲守在炼钢炉旁,画了大量的场景速写,最终凝练成这一幅《钢水·汗水》。作品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画家以暖色调铺满了整个画面,借以表现炼钢车间炽热的温度,以此烘托高涨的工作热情。正中这位面带坚毅神色的年轻炼钢工人,刚刚喝下一大杯汽盐水,汗珠由毛孔中急速渗出,顺着每一寸肌肤淌下,浸透全身,仿佛钢铁洪流,注入了他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红山

《万山红遍》的诞生,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时代烙印。1954年,李可染与其他画家一起赴江南写生,由此拉开了中国新山水画变革的序幕。如何描绘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新貌,成为那一代画家的时代重任,毛泽东诗词逐渐成为中国画坛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革命的激情与传统诗歌的浪漫,浸透在字里行间。“万山”之意境辽阔深远,如何表现千山万壑?“红遍”更是一个大难题。传统文人山水历来以水墨描绘,红色仅作点缀,“红遍”如何与石青、石绿相配?李可染大胆尝试,终于将“万山”与“红遍”这两个意象完美结合起来。他通过层层积墨,渐渐塑造起雄浑之势,墨色成为背景和轮廓的依托。由浅至深逐步点染,达到色、墨相融,形成庄重雄浑、古朴典雅的视觉效果。

大红灯笼

画家孙滋溪将人们争相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这一最为常见的现象,转化为一幅充满寓意的经典作品。作品吸取中国民间年画的视觉效果因素,有意减弱自然光的明暗关系,以蓝天白云衬托红墙和黄色檐顶,营造出喜庆和充满阳光的氛围。前景的12位不同身份、年龄和性别的人物群组与中景左右两边的少数民族和海军战士,还有远景从金水桥上缓缓走来的幼儿园小朋友,一起完成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叙事组合。

对于中国人来说,红色不仅成为人们最为喜爱的颜色,更成为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主打色彩,并渗透在家国情怀之中,联结起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宗族伦理和个体意识。时光流转,红色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与灵魂里的一抹独特的“中国红”。从建党百年纪念展上的一件件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一红色的基因渗透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直至建立新中国的沧桑历程之中,并继续激励与引领中国人民走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大道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