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叶祥|番薯记

番薯记

文/仇叶祥

在一般人眼中,番薯是一种极其普通的食物。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心中,它是赖以生存的救命食粮,它救过很多人的命。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生产队粮食歉收。政府调整农村政策,允许农民垦荒种粮,实行生产自救。老家岙胡的村民便在山脚旁、溪滩边垦荒,种下番薯。当年番薯收获后,饥荒就得到缓解,第二年基本上走出困境,第三年多余的番薯,还可以磨制淀粉、煎糖浆、做番薯糕、烧烧酒了。记忆中,那时家乡种的是小种番薯,红皮白心,表面光滑。生吃松脆味甜,冬天把它放入地窖储藏,开春挖出来生吃,比雪梨更脆、更甜。现在日子好了,家里苹果、梨头、柑橘等各种水果不少,但我总是怀念那红皮白心,咬一口满嘴甜汁的小种番薯。

相比其它作物,种番薯比较简单。新开垦的荒地土质较薄,只要把两边的土刨上来做成垄,在垄的中间埋进用焦泥灰发酵过的猪、牛栏作底肥,拌点过磷酸钙更好。高高隆起的垄土壤厚、底肥足,能促使番薯快速生长,更有利块根发育增大。老家种番薯的秧苗分拍芽、剪藤两种。秋天收获的番薯,选择无病虫害、薯块中等、表面光滑的为薯种,放进地窖,春天拿出来育苗。过去育苗,没有尼龙薄膜等保温材料,只能靠猪、牛栏,砻糠、谷壳、稻草等保暖,大家形象地叫这个方法为“孵”番薯种。番薯种出洞后,头朝上排列,周围铺上保温材料,底下铺足基肥,薯种很快就会抽出芽头。芽头长到15公分左右,已有几片叶子,掰下芽头直接栽插到垄里拍芽。拍芽以直插为宜,把芽头掰下来,插在地上让它长藤蔓,再把藤蔓一段段剪下来,栽插到垄里的叫剪藤,剪藤以斜插为宜。番薯秧不管是直插、还是斜插,都不能直接插在基肥上,以防止霉根。番薯种只要给它足够的营养、一定的温度,会一茬茬不断地抽芽。岙胡人栽插番薯秧的时间是芒种前后,剪藤栽插的时间略晚于掰芽,但不超过夏至。

小种番薯的藤蔓比较长,藤蔓每节都会生出毛根,毛根钻入土中会越长越粗,最粗的毛根会长到小手指那么粗。毛根与块根争夺营养,影响番薯产量。所以小种番薯在田间管理中,就多了一道翻番薯藤的工序。十天半个月,去翻一次番薯藤,把钻入泥土中的毛根拔出来。头顶着烈日翻番薯藤,那是我放暑假后的一项重要差事。开始翻番薯藤,藤蔓短比较省力气,后来藤蔓越长越长,翻起来就特别吃力。好在随着番薯藤的长长,垄里的块根也渐渐隆起来了。我选择最大的块根,用柴刀嘴小心地把它挖出来,再用泥土盖好根部,以免影响其它块根生长。把小番薯在溪水里洗净,就成了可口的点心。吃多了正在长大的生番薯,肚子胀得圆鼓鼓的,回到家会不断地放响屁。父母亲知道我偷吃了生番薯,他们相互看看,暗暗地笑着不点破,知道处在发育期的儿子,正需要补充营养。

秋天掏番薯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先用镰刀把番薯藤割下,一圈圈卷起来挑回家。剪下嫩头煮熟,酿在七石缸里作猪饲料,老藤蔓晾干储藏起来冬天喂牛。一株番薯有好几斤,它们有的一颗独大,有的姊妹成双一般大,有的三五成群一起长大,形态各异,惹人喜爱。新出土的番薯色泽鲜艳,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出独有的芳香。

番薯挑回家,小山似地堆在屋里。吃过晚饭,母亲顾不得白天掏番薯的劳累,坐在小板凳上挑选:挑选最好的留作番薯种,挑选比较圆滑的做番薯糕。再分别挑选出磨淀粉的、煎糖浆的、烧烧酒的。父亲坐在竹矮椅上,嘴里含着烟斗,吞云吐雾,看着满屋的番薯,露出欣慰的笑容。母亲变着花样,做出番薯不同的口味,调节全家人的胃口。她把番薯洗净切成片,中午煮饭时贴在锅边。饭熟了,番薯也熟了。贴在锅边的番薯,颜色焦黄,吃起来香喷喷,还节省柴火。她把番薯切成丁,加上几把米煮粥,再弹上几粒糖精,全家人当夜饭,吃起来甜甜的,既节省粮食,还节省下饭。她把番薯、芋奶同锅煮,再放上羹杠,羹杠上蒸着乌粉麦糕。一锅三熟,让大家挑选着吃,当餐吃不完,下顿接着吃。她把番薯煮熟捣成糊状,和上米粉做成饼,两面煎成金黄,趁热用饭布包起来,就是父子们出门便于携带的昼饭。番薯饼外酥内软,隔餐吃还是那么可口。把番薯、芋头、萝卜切成小块,炒成三丁,既可当饭吃,又可当“羹过”。

番薯丰收了,充当粮食有余,就磨淀粉、做番薯面。磨淀粉要抢时间,刚挖的番薯含淀粉高,放过一段时间番薯糖化,就磨不出淀粉。把番薯挑到山下潭水里洗净,洗净的番薯磨淀粉,才不会带丁点泥沙。磨淀粉的工具很像萝卜丝刨,不同的是萝卜丝刨孔大,孔是斜形的。磨淀粉的工具孔细、密、多,是直形的。工具斜放在大脚桶里,站着磨可以把桶搁起,坐着磨把桶放在平地。一只手扶住磨番薯粉的工具,一只手拿着番薯在细孔上反复磨锉。磨番薯粉很吃力,全家人齐上阵。工具上的洞孔太细,经常会堵塞,需要不断地用清水冲淋。

磨好的番薯粉带水装进豆腐袋,像做豆腐一样放在豆腐杠上,用木棍压在豆腐袋上,把浆汁慢慢地榨在豆腐桶里。一边榨,一边淋水,一直榨到流出清水为止。袋里的番薯渣,晾干了可当猪饲料,也可作烧烧酒的原料。豆腐桶里的水经过一夜沉淀,淘去上面的清水,桶底就是洁白细腻的淀粉。用锅铲一块块铲出来,放在米背、竹簟上,在背风处晾晒。晾晒至半干后,搓成细粉继续晾晒,完全干燥后储藏在粉甏、粉桶里。淀粉在老家用处有二:一是烹调菜肴时作辅料,二是加工成番薯面。制作番薯面有两种方法:一是刨制,二是流制。刨制就是把淀粉加水拌搅成浆状,再把浆状的淀粉放在特制的蒸笼里蒸,蒸时需一层一层添加拌搅好的淀粉,最后蒸出一个厚厚的特大薯面饼,颜色从白色变成深肉色,最后晶莹剔透。等它冷却风干,用木板固定住大饼,再用特制的丝刨,把它一层层刨下来,丝状的薯面晾干后,扎成小捆储存。流制则是把淀粉倒入揉粉盆,加适量的水,像揉麦粉一样,把它揉成粉团。粉团揉得越韧越好。揉好的粉团装入特制的铁罐中,这个铁罐有中号碗口般大小,底部有很多洞孔,把铁罐固定在木架上,上口用一个圆木塞顶着,在圆木塞上不断加压,让粉团从底部的小洞中流出成面条状。固定铁罐的木架下是地灶,锅里是烧开的水,流出来的薯面在锅里煮熟,用长竹筷转移到凉水桶里冷却,冷却后用剪刀剪断,挂在长竹竿上晾晒。番薯面有很多吃法,可以炒、可以汤,可以红烧,还可以在炒年糕、炒糯米圆时,掺入番薯面。宁海人卷着吃的米筒、麦焦筒,馅里少不了番薯面作佐料。

番薯掏来后,放在屋里十天半个月后开始糖化,两个月后就是煎糖浆的最佳时期。煎糖浆要先孵麦芽,大麦、米麦、小麦都可以孵麦芽。孵麦芽的方法与孵豆芽一样,用水把麦粒泡胀,放在能漏水的盛器里,盖上纱布,给它一定的温度,不断的浇水,几天后就会发芽,等麦芽长到一寸半左右,就可以煎糖浆了。

把番薯去皮洗净,煮熟再捣烂,掺入捣糊的麦芽,把它搅拌均匀。100斤番薯,需要5斤麦的麦芽。一二个小时后,捣烂的番薯在麦芽的催化下,分泌出很多水分。把这种水放进锅里,先用大火烧开,再用文火慢慢地煎,这就是煎糖浆。火大了糖浆会溢出锅外,煎时还得用锅铲不停地搅动,防止沉底烧焦。检测糖浆的老嫩很简单,筷子插入马上倒下,说明糖浆偏嫩。筷子插入不倒,说明糖浆偏老。糖浆的嫩老,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糖浆冷却后,再装入瓶罐储存。每逢过年打糖,无论是芝麻糖、花生糖、粟米糖、冬米糖、米胖糖都少不了糖浆。

番薯既能当粮食吃,还能制作番薯糕,成为老少皆宜的糕点食品。我青少年时代,吃过的糕点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番薯糕。番薯糕制作比较方便,把番薯洗净,去皮,放进锅里烧熟。捣糊后能加入一些芝麻更好,拌均匀后盛在器具里,用菜刀刮在铺着稻草的番薯列上,刮的越薄越均匀越好。晾晒到半干时,切成手指粗的长方形条块,再把它晾晒干燥。炒番薯糕一般用砂炒,先把洗净的砂粒倒在锅里翻热,再倒进番薯糕反复翻炒。这样炒出的番薯糕,颜色金黄,冷却后吃起来松脆,味略甜,易消化,实为老少皆宜的糕点食品之一。

家乡人把白酒叫烧酒,有一定的道理,因制作白酒有二道工序:一是酿,二是烧,先酿后烧,所以叫烧酒。以番薯为原料的白酒叫番薯烧,以高粱为原料的白酒叫高粱烧,据说五粮液,就是用五种粮食制成的。而很多地方的烧酒一旦出了名,就用地名命名,如茅台酒出在贵州茅台镇,就叫茅台酒。泸州老窖产自四川泸州,就叫沪州老窖。

酿,就是用野生的辣蓼粉、米粉,加上酵母种,把它制成白药。番薯煮熟后、白药按一定比例拌在番薯中,能掺入糯米饭一起酿,酒的口感会更香、更醇。酒坯在酿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一星期后就会发出酒香,而且越来越香。留下几颗白药,就是明年的酵母种。

烧,开春后开始烧烧酒,烧酒时酒坯还要拌入适量的砻糠,使其松散而能透气。烧酒要有专门的器具,一般人家请烧酒师傅带着器具上门烧。烧酒时,水不要太满,也不要太浅,烧到一定程度,蒸馏器里就会流出酒来。刚流出来的酒,酒精度很高,慢慢变低,最后出来的就是蒸馏水。烧酒酒精度高低,可凭主人家爱好调配。烧酒渣还是上好的猪饲料。

现在番薯烧商品化了,烧烧酒所需的酵母市场上有卖,省去了做白药的麻烦。但老家人还是四处找辣蓼,坚持自己做白药,才保持了烧酒原先那种醇香。每逢去老家喝喜酒,不管桌面上放着名牌白酒,还是放着写着洋文的葡萄酒,我坚持喝家乡的番薯烧,它醇正可口,即使多喝点,也不会上头。

人生瞬间,一转眼已是古稀之年。六十年前,我吃着番薯段长大。六十年后,我喝着家乡的番薯烧,觉得逍遥自在。尤其是写作时,喝上几盅番薯烧,大脑显得特别兴奋,往事也就历历在目了。

作者简介

仇叶祥

仇叶祥 网名:金溪山人。1950年11月出生,宁海县梅林街道仇家村人,中共党员。1968年3月应征入伍、退役后在供销社工作。曾任县供销社秘书、秘书股副股长、干部职工学校副校长、秘书股股长、计划业务科科长。调入中国银行宁海支行后,任人事秘书科科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党组成员等职务。获得“政工师”“经济师”职称。近年来在《今日宁海》报上发表文章46篇,达12万多字,在《徐霞客在宁海》杂志上发表文章11篇。现为宁海县作协会员、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理事、学术委员。
□编辑:仇叶祥
□ 图片:丁洁芸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0)

相关推荐

  • 他冒险从国外偷回一根藤,多养活清朝上亿人,至今被人们纪念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和陶酬刘柴桑>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都实行自给 ...

  • 番薯,补中益气

    写在前面 番薯是常见的食物, 也是地方标准收录的药材, 我们从药用的角度, 来看一看他的用途吧. 植物志上的番薯 番薯(Ipomoea batatas)来自于旋花科,虎掌藤属.俗名红苕.红薯.甜薯.红 ...

  • 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我的思绪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总会偷偷地摸进老家的庄稼地,顺着那里的藤蔓爬呀爬呀,终于把思绪也爬成了一根藤,然后,这根藤上就出落一个个甜蜜的记忆. 有不少庄稼都是带藤的.南瓜.冬瓜.西 ...

  • 薯类食物有哪些?

    薯类食物有哪些?

  • 沈五群:何首乌的传说

    何首乌的传说 河北邢台  沈五群 何首乌系多年须根生缠绕藤本野生植物,据说寿命长达千年以上. 何首乌以块根和藤蔓入药.块根是滋补强壮药,具有补肝肾.益气血.强筋骨和黑须发的显著功效.其藤蔓叫作&quo ...

  • 跟我来一起,见识一下这个呆萌的“小乌龟”吧

    一提到多肉植物,你脑子里是不是就出现这些画面? 或者是这样的 现在,如果我告诉你下面这个也是多肉 你会很惊讶吧?如果你以前不认识它,你可能会想,这是什么鬼?一堆养在椰子壳容器里的铜钱草吗?或者,是旱莲 ...

  • 菜园中的番薯娘

    2021-08-02 07:05:36 来源:衢州日报 浏览量:30727 郑忠信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盛夏的"烧烤"模式让老家的菜园备受考验.尤其是午后的那段时间最为煎熬,瓦舍内 ...

  • 认识何首乌

    新认识一种植物是开心的,而新认识一种在书本上学过的,觉得很神秘的植物更开心. 这两天我就认识了何首乌,从偶然相遇到发现得越来越多,有种新朋友成为老朋友的感觉. 前几天在一个城中村,一面破旧小屋的屋檐下 ...

  • 我是个有颜值有内涵的番薯——来自一块番薯的心灵独白

    静静的物种日志 第7篇  原创 我,是一块小番薯,我最早的祖先生活在中美洲.你可能会以为,我们是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的食物.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就错了.我们番薯家族,早在80万年前就独立的演化出来了 ...

  • 仇叶祥 | 国兴公射老虎

    国兴公射老虎 文/仇叶祥 <徐霞客游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倶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最近宁海徐霞 ...

  • 翁美玲生前称和汤镇业吵架是常事,一个没有隔夜仇,一个不记前事

    翁美玲生前和汤镇业恋爱时候,经常被媒体报道两个人常吵架,冷战, 甚至动粗,所以一时之间,关于两个人的吵架内容已经成为记者采访的必问事项. 翁美玲:"我们之间吵架是常事,我的性格是没有隔夜仇, ...

  • 阳新作家走进吴家畈 | 叶祥东:生态园,靓成一片惊叹(外一首)

    作者简介:叶祥东,黄石市文联副主席,阳新文联主席,湖北省作协会员,今古传奇杂志签约作家.在各级媒体发稿数百篇,出版作品集<绿叶情深>. 生态园,靓成一片惊叹 文/叶祥东 ©摄影:阳新作家走 ...

  • 缅甸“小中华”佤邦:创始人鲍有祥发家记

    缅甸“小中华”佤邦:创始人鲍有祥发家记

  • 诗歌原创 | 叶祥东:界首村,流淌着幸福的诗意(组诗)

    作者简介:叶祥东,黄石市文联副主席,阳新文联主席,湖北省作协会员,今古传奇杂志签约作家.在各级媒体发稿数百篇,出版作品集<绿叶情深>.  界首村,流淌着幸福  文/叶祥东 ©摄影:阳新作家 ...

  • “月子里的仇,我要记一辈子”:女人生孩子的苦,我们男人还是体谅太少

    ▲这是阿呆爸育儿的第329篇原创 文 | 阿呆爸 "月子里的仇,我要记一辈子",昨天下午,我老婆很愤怒地说. 都说月子里的仇不共戴天,这件事也警示我(其实也包括所有男人): 老婆怀 ...

  • 叶君健记沈从文:“一个难得的语言艺术家,从此就停笔了。”

    叶君健:记沈从文 来源:摘自<欧陆回望>,九州图书出版社 ---- 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许多年了,但他的音容举止仍常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我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朋友--也许他自己不这样想.他是个 ...

  • 【叶杨】记福清的市民休闲公园 +一件幸福的事

    记福清的市民休闲公园 四年二班叶杨 指导老师:刘晓燕 今天,我来到福清的市民休闲公园.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花坛了.花坛上的花一簇挨着一簇,五彩缤纷,发出淡雅的清香.花儿们姿态万千,有的像一位 ...

  • 《龙门二十品》之四《元祥造像记》临学

    原先没打算写这<龙门二十品>的,是因为买了本<龙门四品>的字帖,才萌生的写<龙门二十品>,买<龙门四品>是因为书太便宜,随便买了来,直到写了才知道,原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