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谈艺》连载 39

(0)

相关推荐

  • 美术研究|石涛《画谱》的美学意义

    [摘要]石涛<画谱>在绘画起源问题上截断众源 ,首倡一画说 ,为画学找到了坚实基础 ,其作受直觉体验的禅思影响 ,避免了传统画论经验主义的局限性 ,不斤斤计较于已有的画法规则 ,而处处强调 ...

  • 北派山水画代表——“写山真骨、与山传神” 范宽(宋)- 绘画合集大赏

    一.画家范宽--人物介绍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北宋山水 ...

  • 品鉴丨石涛:挥洒笔墨写天地(下)

    这时期,石涛在文人荟萃的南京地区如鱼得水,与当地许多诗人画士结识,其中著名的有屈大均,孔尚任.龚贤.戴本孝.查士标.程邃.黄云等,还认识了卓子任.郑瑚山.博问亭等官吏名流,他们对石涛艺术境界的升华大有 ...

  • 喜迎元宵佳节 当代书画家何春良作品赏析

    <松风水月> 见山是山之浅见 --何春良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复见山又是山.这三句话一步一重天,有道.禅之意,也体现了绘画从技法,理法到心法的三种境界. "见山是山" ...

  • 《地安门史话》连载(39)

    久居地安门的老北京人 2004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主持下,经过市规划委等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北京旧城保护首次以立法形式加以明确.这些规划文件就像一张张的防护网,使北京的古都风貌不再被继续 ...

  • 《地安门史话》连载(3)

    太监偷盗成风,建福宫着起大火 1923年夏,故宫中的建福宫着起了大火,百年宏伟建筑连同无数奇珍异宝付之一炬.已然逊位的溥仪,对这场大火的起因心知肚明,立刻拘押了几名太监进行审讯,但终因"查无 ...

  • 《地安门史话》连载(8)

    太医怎样给宫中的女眷们看病? 光绪被慈禧软禁之后,总觉得自己病身沉重,痛感是吃药太多导致,于是,光绪专门对御医们说,你们看我的病能治就开方子,千万不能以药试病.但太医们谁敢不开方,居心何在啊?甚至在光 ...

  • 《地安门史话》连载(9)

    恭俭胡同古庙多,三宝太监在此办公 恭俭胡同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后街,距离紫禁城只是一步之遥.所以,在明清时将内官监署设置在此.也是考虑到实际距离,虽不像太医院那样人命关天,但皇家工程同样也是人命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0)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当年,在地安门内都是围绕着皇家服务的衙门,但出了地安门则为人间俗世了.由于守着皇城住得多为在衙门里做事的官吏,所以在吃喝玩乐上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5)

    据翁立所著<北京胡同>中写道:"地安门共五大间,地基只有数尺,门北与马路平,门南稍向下斜坡.中间的三大间,是大门洞,东西各一大间,是守门人员和更夫住的地方.红墙黄瓦,门上的大横梁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6)

    用画笔记录地安门的人 在地安门周边,有这样一些人对地安门情深意切.早起出门他们与晨光中的地安门擦肩而过,晚上下班与暮色中地安门如影相随.久而久之,地安门就好比是心中的上帝,看见它心里就感觉那么踏实和安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7)

    张先得(中)捐赠画作 还有位名为张先得的年轻人,当时是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的学生,站在北新桥的欢迎队伍中,衣服后背上用粉笔写着"解放了",又唱又蹦地表达对北京古城的热爱.偶 ...

  • 《地安门史话》连载(25)

    张之洞故居成机关大院 走进地安门外大街白米斜街,一座与众不同的大院子映入眼帘.广亮大门对面是一扇保存完好的大影壁,上马石.八字门墙等,昭示着昔日院子主人的身份:这就是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故居 ...

  • 《地安门史话》连载(33)

    冯友兰:从清华园到白米斜街 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深入人心,大多粗通文化的中国人,都是通过阅读这部著作而开启智慧的人生.冯先生早在1924年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