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伤寒(二三)〔一二〕日至四五者,(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热)〔厥〕深者(厥)〔热〕亦深,(热)〔厥〕微者(厥)〔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原文335 2024-06-13 21:53:36 赞 (0) 相关推荐 『伤寒论』伤寒论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 朝代:汉朝|作者:张仲景|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 ... 四十八、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振栗恶寒的意思。),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原文60。 四十八.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振栗恶寒的意思.),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原文60. [郑论] 按汗.下两法,皆在要有可汗.可下之(列)[例],当汗而不汗不可,当下而不下亦不可,汗.下均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35、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335.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解:中医治则为损有余补不足,纠偏求平.若标本混淆.顾此失彼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有雷同 ... 八、伤寒先厥后发热,(而)〔下〕利(者)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原文334 八.伤寒先厥后发热,(而)[下]利(者)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原文334 [郑论] 按厥后发热而利,发热乃阳回之 ... 五十二、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馀药(不可用其它的药。),宜抵当丸。原文126 五十二.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馀药(不可用其它的药.),宜抵当丸.原文126 [郑论] (具)[据]喻嘉言先生云:伤寒蓄血,较中风蓄血,更为[凝]滞,故变汤为 ... 四十九、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吐)〔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原文61 [郑论] 按汗下太过,足以损伤元气,至昼而烦(燥)[躁],不得眠,其表阳之虚也明甚.但阴阳之道,昼宜不眠,从阳也,夜而安静,从阴也.今病昼烦(燥)[躁],是伤在阳分一面,夜而安静,是未伤在阴分一面.不 ... 【诗词微塾】唐之韵||新乐府派(下)(15集)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王川谈书法:深入解读书法内外的功夫应下在哪里?有三点诀窍。 王川谈书法:深入解读书法内外的功夫应下在哪里?有三点诀窍。 【诗词微塾】唐之韵||新乐府派(下) 诗词微塾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如意事常八九 可与人言无二三 不如意事常八九 可与人言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