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乳头肌室早的特点、定位关系
心外膜室早、室速的特点
心外膜室早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以下是课件内容,记得看完哟!
AMC区域的 PVC
所谓的 AMC是指左心室流出道区域内二尖瓣环至主动脉瓣环之间的连接区域。这一区域位于左心室流出道心内膜面最高的区域。这个区域的 PVC形态特征:①胸导联全部呈 R型,靠近二尖瓣环较近者 V5V6往往有小的 s波;
二尖瓣环起源的 PVC
二尖瓣环起源的 PVC的体表心电图具备一定的特征,但处于瓣环不同部位的PVC形态差异比较大,主要是表现在下壁导联的形态差别较大:①胸导联的主波方向都朝上,V5、V6导联可以有 S波;②Ⅰ导联呈 QS型或 rS型;③靠二尖瓣前游离壁的 PVC下壁导联的 QRS波主波朝上,越靠前 R波越高,靠近后间隔的下壁导联QRS波呈 QS型,后游离壁的呈 rS型,越靠后 S波越深。
左心室分支系统起源的 PVC
左心室分支系统也是 PVC好发部位,又可分为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当然也可以起源于左束支远端附近。左前分支起源的 PVC沿左前分支逆传至左束支远端再进入左后分支,因此,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加左后分支阻滞图形,即:①Ⅱ、Ⅲ、aVF呈 qR型或 R、Rs型,Ⅰ、aVL呈 rS型;②胸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V5、V6有较深的 S波左后分支起源的 PVC沿左后分支逆传至左束支远端再进入左前分支,因此,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图形,即:①Ⅱ、Ⅲ、aVF呈 rS型,Ⅰ、aVL呈 qR或 R、Rs型;②胸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V5、V6有较深的 S波。
左侧希氏束附近起源的 PVC
这个部位的 PVC较少见,但并不罕见,其肢体导联特征与右侧希氏束旁 PVC类似,但 V1导联呈 R型或 qR,一般 R波比较小,由于靠近左侧间隔,QRS波比较窄。
心大静脉系统起源的 PVC
严格意义上讲,心大静脉里面不存在心肌起博细胞,在此区域消融成功的 PVC是心大静脉邻近心肌组织产生的 PVC,但通过心内膜常规途径无法到达。按图 13-2-16以前室间静脉开口为界,将其分为 4个区域,分别为 DGCV1组、DGCV2组 (前室间静脉开口近端)、EDGCV组 (前室间静脉开口以远) 及 PAIV(前室间静脉近端)组,则 4组共同的心电图特征是Ⅱ、Ⅲ、aVF导联均呈单向 R波,aVR、aVL均呈 QS型。仔细分析 DGCV移形区的心电图特征发现,其与左冠窦、右冠窦、左冠窦下方及二尖瓣环前壁心内膜侧起源的 PVC有类似之处:①EDGCV组与 RCC组类似,表现为 RⅡ >RⅢ、QSaVR >QSaVL,Ⅰ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 R或 r型,其他 3组则相反;②DGCV2组与 ILCC组相似,在 V1及 V4~V6导联多数呈单向 R波为其特征;③DGCV1组与 Endo-MAA组类似,在 V1导联呈 R型无 S(s)波,V5 ~V6导联呈 RS或 Rs型 (有 S波);④PAIV组与 LCC组相似,V1导联呈 rS或 RS型(有 S波),V5~V6导联呈 R型 (无 S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