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中医辩证奇方】
中医将体质分为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八种体质为偏颇体质,属于亚健康状态。
湿热体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有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表现。
形体特征: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口苦,口中异味,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发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性格多变,易烦恼。
发病倾向:易患皮肤湿疹、疮疖、口疮、黄疸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体质易得疾病有哪些?
皮肤问题:脂溢性皮炎、酒糟鼻、脓包痤疮、毛囊炎、疮疖肿毒等,或者下半身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脚癣等。
肝胆系统疾病:携带肝炎病毒、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
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在过度疲劳时较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
筋骨肌肉疲劳:容易腰酸背痛,浑身酸痛。
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血糖,血脂过高都可以归结为湿气重浊。
湿热病的治疗禁忌
忌大汗
大辛大温药物如麻黄、桂枝之类忌用。
这是因为,湿性黏滞,难以速除,必取微汗,才能缓缓去之,用麻、桂虽欲取大汗而不可得,不惟湿不能去。
其温窜之性反而易于助热动湿,鼓动湿邪内闭心包,上蒙清窍,而致神昏、耳聋、目瞑。吴鞠通所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忌大下
忌纯用大黄、芒硝之类大寒峻下之品。
湿热邪气郁阻胃肠而致腑气不通。湿邪黏滞,非一攻可下。
用之不惟湿不能去,反而容易损伤脾阳,导致下利不止。正如吴鞠通所说:“下之则洞泄。”
忌滋补
忌用生地黄、麦冬之类的滋补之品。
湿热病中,往往出现午后身热、口渴等症状,这是湿邪所致,并非阴虚使然。
如果误诊为阴虚而妄投滋补之品,则易于滋腻助湿,反使其病胶着难解。吴鞠通所说:“润之则病深不解。
忌温补
忌用党参、黄芪之类甘温补气之品。
湿为阴邪,易于遏伤阳气。阳气不通,往往出现面色淡黄或苍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等症状,并非虚寒。
如误诊为阳气虚而轻率地使用甘温补气之品,则易于壅滞脾胃而助长湿热,加重病情。正如叶天士所说:“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湿热体质中药治疗法
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
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
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
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迭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症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右关尺滑且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3克,炙枇杷叶12克(布包),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症见: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开其部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清通肠胃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症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实3克,鲜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瓜蒌30克,知母6克,炒苡米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黄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细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甘润和中 (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症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精缓弱,按之弱而无力。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方法,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神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