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中医辩证奇方】

中医将体质分为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八种体质为偏颇体质,属于亚健康状态。

湿热体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有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表现。

形体特征: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口苦,口中异味,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发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性格多变,易烦恼。

发病倾向:易患皮肤湿疹、疮疖、口疮、黄疸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体质易得疾病有哪些?

皮肤问题:脂溢性皮炎、酒糟鼻、脓包痤疮、毛囊炎、疮疖肿毒等,或者下半身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脚癣等。

肝胆系统疾病:携带肝炎病毒、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

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在过度疲劳时较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

筋骨肌肉疲劳:容易腰酸背痛,浑身酸痛。

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血糖,血脂过高都可以归结为湿气重浊。

湿热病的治疗禁忌

忌大汗

大辛大温药物如麻黄、桂枝之类忌用。

这是因为,湿性黏滞,难以速除,必取微汗,才能缓缓去之,用麻、桂虽欲取大汗而不可得,不惟湿不能去。

其温窜之性反而易于助热动湿,鼓动湿邪内闭心包,上蒙清窍,而致神昏、耳聋、目瞑。吴鞠通所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忌大下

忌纯用大黄、芒硝之类大寒峻下之品。

湿热邪气郁阻胃肠而致腑气不通。湿邪黏滞,非一攻可下。

用之不惟湿不能去,反而容易损伤脾阳,导致下利不止。正如吴鞠通所说:“下之则洞泄。”

忌滋补

忌用生地黄、麦冬之类的滋补之品。

湿热病中,往往出现午后身热、口渴等症状,这是湿邪所致,并非阴虚使然。

如果误诊为阴虚而妄投滋补之品,则易于滋腻助湿,反使其病胶着难解。吴鞠通所说:“润之则病深不解。

忌温补

忌用党参、黄芪之类甘温补气之品。

湿为阴邪,易于遏伤阳气。阳气不通,往往出现面色淡黄或苍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等症状,并非虚寒。

如误诊为阳气虚而轻率地使用甘温补气之品,则易于壅滞脾胃而助长湿热,加重病情。正如叶天士所说:“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湿热体质中药治疗法

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

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

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

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

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迭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症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右关尺滑且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3克,炙枇杷叶12克(布包),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症见: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开其部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清通肠胃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症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实3克,鲜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瓜蒌30克,知母6克,炒苡米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黄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细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甘润和中 (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症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精缓弱,按之弱而无力。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方法,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神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

(0)

相关推荐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上焦湿热证治(七法)】54

    湿热病 上焦湿热证治(七法) (一)辛宣芳化以疏表邪,苦温淡渗兼畅中下 湿邪困表,发热恶寒,头重昏蒙,其势如裹,身重疼痛,口淡不渴,胸脘痞闷,或呕恶纳呆,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当用辛温芳香以疏 ...

  • 【附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师汪逢春先生治疗湿热病十法】60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湿之邪迫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头晕身热,漾漾泛恶,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周身酸沉乏力,小溲赤黄,舌苔白腻而滑.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 鲜佩兰5克(后下)  鲜菖蒲8克 ...

  • 民间中医献奇方

    (1)治虫咬性皮炎方 金银花15克,黄连.黄柏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捣烂外敷患处.该方可治疗飞蛾.次毛虫.跳蚤.蠓.螨咬等虫咬性皮炎,一般用药1次瘙痒.热.疼痛可减轻,用药2-3次,丘疹.水 ...

  • 〖中药效方〗年入百万的大夫的中医3奇方

     1. 痤疮汤: [配方]:薏米 30 槐米 20 茯苓 30 蛇草15 一枝花 15 菊花 20 红花 15 莪术 12 夏枯草 20 泽泻 20 白鲜皮 15. 2. 腰康汤 : [配方]:威灵仙 ...

  • 中医见效奇方(6)

    11.常吃东西不适时腹泻,白糖 1 小勺用温开水冲水,隔 10 分 钟喝一口,一天喝 3-4 杯即可. 12.用搪瓷器皿盛 150 克食醋,打入 2 个鸡蛋一起煮,熟后连 同食醋一起服下,下一次治愈, ...

  • 几个记载在序里的中医外科奇方

    几个记载在序里的中医外科奇方 来源:<外科方外奇方> 原文: 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下浣. 杭州沈仲圭叙于粮道山: 世人对于中西医学之评判.辄谓西医擅外科.中医精内病.按之实际.西医诊疗内病.固 ...

  • 水饮证中医辩证治疗方详解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随其潜伏之处不同,见症亦千变万化.若为其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难以尽识:若识其根本,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者,必有水饮 ...

  • 〖佳方荟萃〗年入百万的大夫的中医3奇方

    〖佳方荟萃〗年入百万的大夫的中医3奇方

  • 四味药锁住阳气,中医留下“奇方”守住精门失守

    大家好,我是中医讲师,小药. 秋冬季节的来临,让很多人穿上了长衣长裤,希望给身体多点保暖,让身体迎接寒冷气候的来袭做好准备. 根据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一遇到阴雨或天气转凉的时 ...

  • 血管神经性头顽固性偏头痛 中医辩证治疗方

    一.神经性头痛效方1.白芍20g 防风6g 白芷6g 蔓荆子10g 苍耳子6g 当归15g 川芎6g 元胡10g 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2.全蝎10g 天麻20g 钩藤30g 胎盘粉10g 用法: ...

  • 名老中医献奇方

    金钱利胆汤(张羹梅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