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先早课|谨和五味,必顺四时
相关推荐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23: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23: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宇宙万象阴阳变,有无相生双循环.一花一草一尘埃,九盈九墟九重天.五方东南中西北,上下六合自浑圆.木火土金水生克,万物兴亡气聚散. 盈亏得失有 ...
-
尚先早课 | 谨和五味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食物.药物均有五味.五味与五脏密切相关,食.药入口,各有其相应归属,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五脏别论>说:"五味入 ...
-
尚先早课|五脏六腑之海,四时八正之气
五脏六腑之海,<内经>中多有所及,主要指阳明或胃.如<素问·太阴阳明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素问·痿论>:&q ...
-
尚先早课|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是<内经>中的两句经典名言,所言皆为中医学发病观. 上句出自<素问·评热病论>.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关乎正.邪两个方面,若正气虚弱,邪气则可乘虚而入.反言之,邪气之所以 ...
-
尚先早课|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本句取自<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
-
尚先早课|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一般认为,药物治病取决于物质成分,而针刺治病则与成分无关.那针刺治病的道理何在?中医认为在于用针调整气血运行.<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治病的基本法则有五:"一曰治神,二曰知 ...
-
尚先早课|谨候其时
注重时间,以时为正,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又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 ...
-
尚先早课|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阴阳是中国古代用来提示自然变化规律的学说,中医学受其影响,主要用来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病.治病. 就诊病而而言,<素问·阴阳别论>说"脉有阴阳",具体而言,如&quo ...
-
尚先早课|移光定位,谨候其时
移光定位,是古人立竿以测量日影.月影长短,从而确定季节时日的方法.句见<素问·八正神明论>及<六微旨大论>,所言相同:"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q ...
-
尚先早课|三气杂至,两神相抟
上句见<素问·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此言风.寒.湿三气混合侵犯人体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