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宣传——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出处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提出的理论,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

解释

1. “实”就是实证;“虚”就是虚证。 阳明:是指胃与大肠,尤其是胃腑。 太阴:是指脾与肺,尤其是脾脏。胃脾相表里,大肠与肺相表里。

内经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阳者,大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2.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消化),主燥面恶燥,以津液为本,以降为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吸收),主湿而恶湿,以阳气为用,以升为健。显然,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实质是它们之间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升降相因,燥湿互济,阴阳协调。正如《内经》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主燥而恶燥,是说燥而恶过;主湿而恶湿,则言湿而勿盛,方才无恙。然而也正是阳明(胃),太阴(脾)的生理属性决定了脾胃受病,胃多出现实证,脾易见虚象的病理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