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刀何:老板认知的多少决定公司发展的天花板高低

公司的天花板是老板。

老板的天花板是认知。

认知局限,是人的根本局限。

而老板的认知,则是公司的根本局限。

事物在产生前,必先经历两次创造。

意识的创造和实践的创造。

你要写一个毛笔字,必然心中已经构思了这个字。

高手胸有成竹。

低手马马虎虎。

但,“想要”写这个字,是在动手“写”之前的。

你要盖一栋房子,必然大体有盖房的蓝图。

有人画出图纸。

没有图纸的,脑中也有构思。

所以,在盖房打地基的第一镐下去之前,脑子了已经盖了一遍。

第一次创造,意识的创造,是缘起。

也是源头。

这个缘起、源头的质量,虽然不是绝对确定成果。

但跟成品大有关系。

有人拿腾讯创业的例子来反驳,说小马哥就是弄着弄着弄大的。

也没有想太多。

——你确信小马哥真没想太多?

或者说,他们“没想太多”持续到了什么时候?

当阿里推“来往”的时候,他们还“没想太多”?

各位,如果你的企业正好处于竞争稀薄的区域。

没想太多,也许可以成功。

但是,如果你的对手是马云。

你还“没想太多”,祝你好运。

那,当前我们的竞争环境,是小马哥创业期间的即时通讯领域呢。

还是群狼环绕的商业斗兽场呢?

——不管是啥,看清楚环境比看不清楚好。

你以为对方拿着旗帜来欢迎自己。

结果对方那是标枪上系了块红绸子。

这种误解越少越好。

不用想就能成功的年代。

就像老何小时候脑海里的东北大地:

棒打狍子瓢舀鱼。

山上全是参。

多美好的记忆。

多美好的错觉。

但是要醒过来继续走下去。

继续用意识完成第一轮创造。

用实践完成第二轮创造。

在用意识创造一轮的时候,有三种思考模型:

模型一,资源驱动。

模型二,机会驱动。

模型三,战略驱动。

用打麻将来理解。

[if !supportLists]第一, [endif]资源驱动,微观上讲,是看自己上了什么牌。

不同派型有不同打法。

宏观上讲,则要将自己的体力、判断力、自控力。

一并纳入计算。

讲自己的筹码、时间、承受力,一并纳入计算。

第二,机会驱动,微观上讲是看别人打了什么牌出来。要不要碰和吃。

宏观上哪看,则是要不要打,上那张台的问题。

不打牌,不上桌,也算是机会吗?

当然算。

旁观也是一种选择。

旁观兼下注还是一种选择。这种模式叫风投。

讲完资源驱动,和机会驱动。

会打麻将的一定会说:

单看自己的牌,和单看别人的牌是不够的。

那么,第三,结合自己的牌,和对手的牌,制定策略。

这个叫战略驱动。

从微观上讲,战略驱动既要考虑竞争——不放炮。

也要考虑自己的目标达成——争取更大概率的大番数。

从宏观上讲,战略驱动还要将打牌纳入到更大系统思考:

今晚要不要和?

如果不和的话,输多少,怎么输?

这三种驱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交织在一起。

发现了大机会,围绕机会制定战略。

在战略指导下,发现战术机会。

围绕战略,配置和开发资源。

通过资源,创造更多的、大目标方向中的机会。

如此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机会的能力是第一位的。

有了对机会的洞察,才有后来的一切。

而对大机会的洞察,正是企业家的核心技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