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经典《毛公鼎》,各大美院的书法“必修课”!

突发奇想
假定有个伪学者说
《尚书》诸篇俱是后世儒生所造
只需把这个沉甸甸、
硬邦邦的古鼎搬出来
保管让他闭嘴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
鼎内铭文499字
为西周青铜器之最
内容记载了毛公衷心
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
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书法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结体方长
清代书法家李瑞清题跋鼎时说:
“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
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西周晚期 毛公鼎

被忽略的“书法经典”

各美院的“必修课”

《毛公鼎》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并誉为“晚清四大国宝”,为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毛公鼎》内铭文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长达499字,为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毛公鼎》拓本(局部)

几乎作为书法“必修课”出现在各美院的教材中,为什么?

好的书法作品本身都是既合情又合理的,理即是法度,情即是意趣。我们既要从有笔墨处求法度,要有法度上的“到位”,又要有笔墨表现的作者情感,有意趣上的“味道”。《毛公鼎》作为金文的经典是法度和意趣的完美结合。《毛公鼎》内放外收,有一种由外向内凝神聚气的意象美。回溯到书法艺术的源头,以书法成就而言,它摆脱了商代晚期的特征,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形式。

《毛公鼎》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这也正是各大美院将其列为“必修”的原因。

而对于非科班学习的书友来说,金文的学习困难,莫过于其用笔、结体、章法及怎样临到位的问题?凭借扎实的金文功底篆书作品入展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池海青老师,将深入讲解《毛公鼎》的技法规律以及在创作中的运用方式,并分享自己创作投稿的独家经验,为你还原国展水平的金文作品的完整创作思路。

池海青临《毛公鼎》

“透过刀锋看笔锋”,学习金石书法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笔法,池海青老师可谓是透过铸工得了金文笔法与意趣。

如果老师总说你笔力太弱,那《毛公鼎》绝对适合你。

可以说,《毛公鼎》的书法价值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毛公鼎》相对同一时期的金文名品,有着强烈的表达意识,表达手段极其丰富……

例如“正”“天”字:

“正”“天”字,形态不尽相同,行笔方圆并存,部分笔画有着明显的按笔,这种笔画大家可以一笔或者是多笔书写,但书写时要有一定规律,不能胡乱填描,画个形状,这样墨色会显得很乱。

对《毛公鼎》的认识,池海青老师在他的十二届国展创作心得中是这么说的:在创作此作品时,着重参考西周中晚期的《毛公鼎》《墙盤》,因上述二器铭文文字,无论章法还是结字都显示出较为系统成熟的特征,且整体气息格调端庄雅正,朴茂沉雄,有正大气象。结合笔墨书写时的干湿、燥润以期达到当代金文书写的艺术表现感染力……

池海青十二届国展篆书入展作品

讲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对《毛公鼎》或者金文篆书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