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扶阳方用药规律
相关推荐
-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补益强壮方剂类 2.续命汤《金匮要略》
2. 续命汤<金匮要略> 组方:杏仁20克 麻黄15克 桂枝15克 人参10克 当归15克 川芎15克 干姜10克 甘草10克 石膏20克 适应症:用于脑溢血,脑软化高血压脑病 ...
-
一个神奇的经方,仅仅4味中药,千年后的变化,就连张仲景也没想到
有很多事,在历经了很多曲折之后,发现与最初的预想会发生千差万别的变化,无不令人感慨.在医学界也有这样的事情,比如很多古老的方药,在最初创立之始的时候,本来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而设,没想到过了很多年后 ...
-
脾胃虚寒升降失常怎么办?医圣张仲景有良方,仅仅4味中药【一点资讯】
有很多事情,经过很多波折,发现会有和原来预期很不一样的变化,都很感性.医学领域也有这样的东西,比如很多古代的药方,最初创立的时候就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而设计的.但很多年后,后来的医师改变了原来的用法,使 ...
-
第五节 何复东治疗脾胃病
用药规律分析<四库全书>提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医学承上启下,改变了历史上侧重于经验方的局限,开拓了崭新的学术大争鸣局面,将中医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 ...
-
杨志敏教授临床治疗失眠药对
杨志敏教授临床治疗失眠患者的医案,分析挖掘其临床治疗失眠的常用中药.药对配伍.常用处方.药方加减规律等,通过提炼用药经验.临证思维.治疗理念,总结杨志敏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特色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收集 ...
-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祛风化湿方剂类 2.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2.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组方:甘草15克 白术15克 桂枝15克 附子10克 适应症: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腰痛.流感等. 方解:风为外邪,湿为水毒,桂枝祛风解表: ...
-
健脾胃祛湿的中药方子
长期处在空调屋中,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运动量小.作息不规律等都会导致脾胃湿重,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四肢乏力,口臭等症状,严重时还会让人萎靡不振,所以需要及时调理,那么,健脾胃祛湿的中药方子 ...
-
中医用药的秘密:“君臣佐使”如用兵布阵,用量比例决定处方疗效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虽然说有很多治病的中药单方,但是中医更多的是将多味中药搭配组合,就像是组了一支足球队.排兵布阵一样,根据治疗目的和病症,按照"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搭配成 ...
-
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蒋永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为其字,生卒时间不确,约在1824~ 1911年间,近代四川著名医家.19世纪中叶,悬壶成都,治病疗疾注重扶阳,善用附子.干姜等 ...
-
郑钦安扶阳论中如何运用附子
明医公开课 >>>第1883课<<< 在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创制的扶阳论中,四逆汤.建中汤是祖方,附.桂.姜.草则是根本之药,尤以附子最为常用,也最能代表其扶阳理 ...
-
郑钦安扶阳方剂
郑氏的 潜阳丹(qian yang dan):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 ...
-
郑钦安三大名方!(现代义诊病例故事)
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临床虽喜用经方,但并不拘泥.其著作<医法圆通>所载方剂就达170首之多,里面含有大量后世古方.下面选择郑钦安自创.最常用.医理论述较深的,且能代表其学术思想的四首方剂 ...
-
必学必悟:郑钦安三大名方!(附:现代义诊病例故事)
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临床虽喜用经方,但并不拘泥.其著作<医法圆通>所载方剂就达170首之多,里面含有大量后世古方.下面选择郑钦安自创.最常用.医理论述较深的,且能代表其学术思想的四首方剂 ...
-
一点领悟: 郑钦安和张景岳两种不同风格的扶阳方使用区别,请指正
一点领悟: 郑钦安扶阳方,如四逆汤,或吴佩衡大回阳饮(四逆汤加上肉桂),有燥湿温阳之效,适合寒而湿的寒湿体质服用.体寒而燥(寒燥)体质的人如果误用,有燥伤阴液,发生便秘痔疾等燥证的危险. 张景岳温补方 ...
-
清朝大医家,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学术思想精髓
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等一切医学问题,由此出发,郑氏所论 ...
-
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学术思想精髓
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等一切医学问题,由此出发,郑氏所论 ...
-
(4)扶阳派卢崇汉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医论
郑钦安核心思想为1.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2.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3.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4.辨证不离伤寒六经.5.治病重在扶阳.并把其核心思想运用于临床之中,贯穿在他的<医理真传>&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