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
当今社会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病俨然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疾病,其对心、脑、肾等系统都有不可忽视的危害。除了吃西药治疗外,中医有哪些日常养生的方法可以帮助降血压呢?
现代医学将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定义为高血压。中医对于高血压病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清晰的解释,而是将高血压归为“中风”、“头痛”、“眩晕”等范畴,其发病主要是由于风、痰、虚、瘀等病邪引起风眩内动、痰瘀交阻、气血阻滞、清窍失养,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调,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图片来源:网络
高血压的病因:
① 肝气不舒 :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情志不遂或忧思过度,使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或气不行血,致使血压升高。多见眩晕,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等。
② 痰湿 中阻: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嗜酒无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水谷不化,聚而成痰,蒙蔽清窍,出现眩晕。多见眩晕,头重如被布帛包裹着,或伴有呕吐痰涎,食少多寐等。
③ 瘀血阻窍: 瘀血阻滞, 气血不通 不能滋养上窍,则为眩晕;气血不通,阻于上窍,不通则痛,出现头痛。多见眩晕,头痛,痛有定处,兼见面色晦暗。
④ 气血亏虚: 气血亏虚不能向上充养清窍,则发为眩晕。多见眩晕,动则加剧,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气短懒言。
⑤ 肾精不足 :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或久病劳倦、年老体虚,致髓海空虚,不能充养清窍,皆可发为眩晕。多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等。

高血压的中医防治: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是将疾病与人、时、地统一成整体,即“三因制宜”,来进行辨证论治。
① 因人制宜: 年龄不同,体质不同,每个人发病的机制也不同,因人制宜即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脏腑,使之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具体的方法可参考体质系列文章。
② 因时制宜: 四时变替、气候冷暖、 昼夜更迭等,都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血压也会随之波动。一般在早晨血压会比夜晚的时候高,冬季又会比夏季的血压高。而病情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首先要“治未病”,在发病前改变恶习、调整饮食、戒烟戒酒、加强运动、条畅情志,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若已经出现高血压,但其他指标正常的患者,则要“既病防变”,避免时常熬夜、压力过大、嗜食油腻等,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已经患高血压病的患者,除了积极对症治疗外,还要“已病防传”,积极预防并发症,保护可能受邪的脏腑。
③ 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气候及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导致治疗方案和用药也要有所不同。西方气候偏燥,燥伤津液,血行滞阻,血压上升,宜滋阴润降; 北方地寒,寒邪收阳太过,郁而化热,上犯清窍,血压升高,宜清热散郁; 东方临海多风,人多表虚,风邪袭络,血压上升,宜疏风固表; 南方地低,其气多热,阳浮于上,血压上升,宜清热固下。

其他防治高血压的方法:
食疗药膳 :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吃的番茄、木耳、芥菜、绿豆、大蒜等,都有改善动脉壁硬化、降压的作用。日常饮食应以清淡、少盐、少油食物为主,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淡水鱼、谷类、香蕉、椰子等含钾丰富的食物。
对于不同病因的高血压病中医也有相对应的药膳。
① 肝气不舒: 可食用天麻汆鱼片、芹菜肉丝,或菊花绿茶饮。
② 痰湿中阻: 可用海蜇拌香芹,三鲜茶、橘皮饮等。
③ 瘀血阻窍: 可食用丹参烤里脊、桃仁粥等。
④ 气血亏虚: 可食用归芪蒸鸡、参枣米饭等。
肾精不足:可食用杜仲大米粥、牡蛎花枝煲、枸杞肉丝等。
中医传统功法: 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功法也常用治疗高血压病,通过调动机体自身潜能起到驱病强身、防治疾病的作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