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乡村旅游,要“多考察但别瞎逛”,这5个方面必看!

乡村旅游考察必看的5个方面?
一看开发模式,二看农业产业,三看经营形式,四看市场空间,五看村民利益。

01

开发模式
投资进入国内的农旅项目,我们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您的角色是什么?
是私营企业、开发商、村集体、还是国企?
既然是做乡村农旅项目的开发,无论哪种身份,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在农地、村集体建设用地这个范畴研究项目,我们必须思考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想清国家的基本政策。
国家对于农村的基本政策并非是把农村做成城市,中国的土地性质就决定了项目属性。
国家要保护农民的各项权益,也在想尽办法做大集体经济,如果作为私营业主和开发商想把农民的房子变成自己的,靠这个发财,现在是完全行不通的。
那私营企业、开发商、村集体、国企这些身份之间又有何关联呢?
这些身份在一起,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而每个角色在利益共同体里承担了不同的责任。
这两年田园综合体又有回起的趋势。
但我们做田园综合体开发时都清楚,田园综合体它不仅仅是一个业态,而是一个综合业态,对于项目开发商而言未来要做的就是类似于物业的活。
以8月份即将要去成都考察的和盛田园东方为例,他们的田园社区模式,从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到成立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再到入股项目投资公司,实现三大利益链接。

02

农业产业
乡村振兴、业态振兴,脱离不了产业振兴。
乡村旅游考察过程中,产业也是重点要看的一个内容板块。
来自四川成都蒲江的明月村,以前也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后来通过政府搭台、文创撬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共创共享的模式,仅用5年时间,引进40多个项目,包括民宿、餐饮、陶艺、扎染、竹笋、茶叶等等,成为全国的学习标杆。
除了我们看到的休闲和文创业态以外,明月村种了7000亩的生态雷竹和3000亩的茶园,开发模式、治理机制做好后,慢慢的旅游搞起来了,产业也就带动起来了。
不仅如此,这些产业实现了从一产到三产的升级。雷竹既可以食用也可以作为村里的景观。

03

市场空间
在考察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重点要看乡村开发的整体市场空间,和前期引爆业态,这也是很多项目主体最关注的一个内容。许多乡村都面临着环境和硬件改善了,却没有激活市场的主导业态。
以6月份刚结束的“乡村振兴业态融合游学考察”为例,我们去到了北京密云金叵罗村,他们就很好地利用到了产业和节庆活动为市场造势,做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形成良性的循环。
村里巧办樱桃采摘节,实现收入800万、农民丰收节,8天来了4.5万人。

04

经营形式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因其既融合三产,又连通城乡,更富含“乡愁”,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要重点看其乡村的经营形式。
有的乡村是直营模式,有的是政府投资,找专业的运营公司托管。有的是直营+部分项目托管经营。
无论哪种经营形式?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持续的经营数据来说话。
来自四川的凡朴农场,从一家占地128亩的生产农场转型成多元、创新、跨界的田园综合体,农场×民宿×拓展基地×mini农场×凡童探索营地,5个基地为一体的凡朴生活圈。
年接待总量已达12万人次,为成都地区60%以上的学校提供过研学服务。盘活乡村在地资源,重塑乡村生态、文化与产业价值。
探索出一种独特的新业态:团队研学模式×田园摄影模式,打破了农场周一至周五的空荒期、周末接待团队研学和亲子活动,周一到周五接待火爆全网的田园摄影。
可以说是以点带面,通过良好的运营策划能力,当地政府愿意给到她们更好的资源和条件来开发乡村旅游。
所以,经营形式是在开发前就一定要确定好的战略。

05

村民利益
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成立合作社,保留原住民,让他们在家就业。这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共同目标,也是我们做项目开发时,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那就是村民利益。
不要想着把村民赶走、上楼,这样本不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鸡鸭的农村,也不再叫农村了。
反而,发展乡村,我们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服务型、创业型人才。
无论是谁作为开发主体?我们都要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才是长久之计,授之于渔。
最后,如果你想多考察一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了解他们的开发模式和运营模式,一定别忘记以上5个方面,除了以上几点外,最主要的是要深入乡村一起与负责人,多聊聊天。8月15-18日,我们也可以一起去成都考察。
成都作为休闲农业的发源地,一是可以学习成都的项目的设计运营经验,另外一个原因是成都在疫情后最先复苏乡村休闲旅游经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