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岳彩花) ‖《济源文学》2021(054)

路  遇

岳彩花

去年九月起,更换了新的交通工具——电车一辆。每天上下班从长社路-文化路-八七路-人民路,画两次矩形。鉴于年龄偏老、视力不好、车技较差,车速基本保持在三十码以下。于是,我发现:虽然是一晃而过,一些有趣的对话也会飘进耳朵里。

镜头一:校门口,放学时。

八七路历史久远,宽度有限。自从老一高校址给了一小,短短这段路上,一中、一小,五六千孩子上学放学,蔚为壮观。尤其是一小,孩子小,家长不放心,上午十点半起,教体局西北角便开始集聚起来接孩子的自行车、两轮电车、三轮电车……密密匝匝,人车合一。

那一天下班,骑着车子,以脚为支点,一寸寸前行,并行的是一辆二六自行车。骑车的是个衣着朴素的妈妈,后座上坐着个四五年级模样的小男孩儿。
小男孩儿问:“妈妈,啥饭呀?
妈妈很注意安全,她认真地瞅着前方的路,说:“天天问,天天问,还能吃啥?”
妈妈的声音很尖细,很不耐烦的感觉。
儿子倒是平静:“我就是问问”。
“问啥问,有啥好问!”
“问问吧,咋啦?”
“就没听见过你说学习,成天问吃啥吃啥!光知道吃吃吃!”
……
我差点笑出声,好在有口罩。为避免这个情绪激动的妈妈听见或看见我偷笑,我强忍住笑意。过了十字路口,可以加速了,转头看了他们母子最后一眼,我赶紧提速,把他们从视线中抛开了。
如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成长路线图。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很小便进入学校,努力求学,课余则是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记得在一次在讲座中,到场的孩子和家长各占一半,足有1200多人。我问家长:“您爱自己的孩子吗?所有的家长高高举起手臂。当我让家长闭上眼睛,询问孩子:“你觉得你的爸爸妈妈爱你吗?”居然有一部分孩子抬头看了看身边的爸爸或妈妈,没有举起小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亲子之间的沟通模式和家长关注点的单一是很重要的因素。

除了学习,孩子的成长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可做,比如温暖的陪伴,亲子的互动,心智的历练等等。可惜,这个妈妈把这好好的机会给浪费了。

镜头二:宇龙商超东,等红灯。

去年秋,全市所有的十字路口人行道上,写上了“禁止过线”。每一个十字口,都站了数名协警,还有各单位派出的小红帽志愿者,举着小红旗,对不文明现象说NO,尽职尽责。

那天早上,我在宇龙对面的禁行线那儿等绿灯,身边聚拢了不少电车。一个二十来岁漂亮的女孩在协警的阻拦下,执意往前冲。协警伸手阻止。女孩子则拔高了声音,喊着:“我就过,我就过!”十字口,很多双眼睛投来疑惑、讶异的目光。
协警有些无奈,但还是在竭力阻止。虽然如此,女孩的电车还是超出了禁行线。好在是上班高峰期,东西往来的车子一辆接一辆。她倒没有执意从车流间穿过去,还是等到了绿灯亮起。
我不禁摇了摇头,暗自叹息。北京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四十年来通过对犯罪史的溯源,发现一些错误的养育模式会造成人格的缺陷。她在讲座中多次提到,那些在机场、车站、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成年人,一般都是小时候没有学会“好好说话”,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这些习惯了用哭闹方式来面对问题的孩子,一天天成长起来,内心却依然是“巨婴”。

一路行走,一路遇见,生活处处皆学问。

作者:岳彩花,就职于河南省长葛市第一小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