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十九堂课:发挥优势

阅读:

不管是谁,如果他在任用一个人时只想避免短处,那他所领导的组织最终必然是平平庸庸的。所谓“样样皆通”,实际上可能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与人类现有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世界上实在并没有真正全能的人,最多只是有在某方面特别有能力的人。(彼得.F.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6年 第4章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解读:

普通的经理想让员工发挥出色,往往着眼于纠正员工的弱点,他们不留情面地指出每个员工的欠缺,深信员工可以改变这些欠缺而变得全能。而在优秀的经理看来,专注于弥补欠缺的坚持不懈是事倍功半,他们善于识别每个人的天赋,并帮助他发挥这些天赋才干。

这一点正是优秀企业与普通企业的巨大区别,人力资源这个词之所以把人称之为”资源“,能且仅能是因为我们着眼的是人的优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只关注缺点,那么人岂不就成了成本?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项全能的人,有缺点的英雄也是英雄,但前提是他的优势是否具有了生产力。

这样的区分同样可以用来比较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工业社会的愿景是让每个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不再于是否发挥其优势,可在于是否协调一致和重复标准的动作,实现机器最大化生产率。但在知识社会,我们关注的是知识,是每个人具有独特性的部分,是每个人最有生产力的部分,然后,为每个人的优势寻找发挥的机会,创造施展的平台。

从20世纪末开始,盖洛普对团队绩效进行了为期数年的大面积调研,超过140万员工、5万多团队和192家组织参与调查。从薪资、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盖洛普向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的团队提出同样问题,研究他们的答案。重点考察那些绩优团队回答“强烈同意”、而其他团队有不同答案的问题。

研究之初,绩优团队和其他团队只在极少数问题上有差异。差异最大的一项是:“我在工作中,每天都有机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与员工选择其他答案的部门相比,那些员工选择了“强烈同意”的部门,有高出44%的几率获得顾客满意度高分;有高出50%的几率是员工流动率低的团队;有高出38%的几率是高效团队。

《哈佛商业评论》2015年4月刊有一篇文章:“重构绩效管理”,作者马库斯·白金汉、艾什利·古铎根据以上的信息在全球顶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进行了一次测试,首先他们筛选出60支绩优团队,包括来自公司各部门的1287名员工。他们选择了1954名员工作为对照。采取了含有6项内容的调查问卷。计算结果时,三项内容与优秀团队密切相关:“我的同事责任感强,工作质量高”,“我们公司的使命能够激励我”,“我每天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在这三项内容中,第三项反响最强烈。

也就是说,德勤最优秀团队无一例外具有“发挥自身优势”的特点。这些团队的成员富有使命感,力求将每天工作做到最好。这一发现并非出于臆断或道听途说,而是来自对表现最优秀团队进行的实证研究。

这些证据可以给我们力量和信心,在设计新的绩效工具时,我们当然也应该希望投入更多时间帮助员工发挥优势,让他们所在的团队具有清晰的目标和期望。

那么应该如何去发挥团队的优势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其实是更加了解自己。从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始。

思考:

我在工作中是否每天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果10分是最高分,1分是最低分,我的团队现在发挥了几分的优势?

我是否了解自己的优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