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记忆】年的仪式感(彭文婷)

年,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年,谷熟也。对中国人来说,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这些关于时间的故事,早已内化为我们特有的基因。而冬季,无疑是所有中国人最期盼的季节,因为它不仅是土地和作物休息的时间,也是忙碌一年的人们归家、用团聚犒劳自己的季节。春节前,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工作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他们带上简单的家当,借助一切交通工具,横跨千里、归心似箭,为的是那一顿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这是农业文明留给现代中国的印记,是中国人赋予年的仪式感。所以,我想或许古人在造字之初便把年和仪式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在老家,过了腊月二十,年的仪式感就愈发浓烈了,年味从打工返乡人们的笑脸中透出来,从放假孩子的嬉笑打闹中溜出来,从集市上的春联和年货中溢出来。这时候,正是赶集买年货的好时候,无论是孩子大人的新衣,还是象征着年味的瓜果糖饼、鸡鸭鱼肉,无疑都是大家用来犒劳自己一年辛劳的最好礼物。大家脸上带着笑,手上提着大包小包,把年货搬到车上,再从车上搬到家里,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新年搬回了家。

在这些制造仪式感的人们中,有一群经常被我们吐槽没有审美、土里土气,但却对年的仪式感十分执着的特殊群体,那便是我们的父母。我的父母是十分爱整洁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过年的仪式感是从全家大扫除开始的,对我家而言,大扫除是一项大工程,因为是农村的瓦房,所以打扫难度更大,往往从早上便开始,直到天黑才能完成。首先要把东西收拾好,能盖的用布盖住,能搬的搬到屋外,然后从上到下把房顶、墙壁、房梁依次打扫干净。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忙得个底朝天,一派好不热闹的景象。小时候的我总觉得阳光下的灰尘星光点点,飘来飘去的样子特别好玩,便总是淘气地故意在灰尘底下跑来跑去,期待着那些落在自己头上的点点星光,于是总是免不了惹来父母的一顿责骂。如今想来,也确实是稚气好笑。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缺席家中的大扫除已经成为常态,但我妈始终都不会忘记一件事,那就是为我换新床单。每年过年回家,打开自己房门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那张新换的红色床单,老妈还总是跑过来骄傲地笑着说:“为了挑到你喜欢的小熊图案,我可是挑了好久才买到的,怎么样,好看吧。”自己有些无奈,但又无法拒绝,因为闻着这满是阳光味道的床单,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心安,或许这就是家的味道吧。

大年三十,是除夕夜辞旧迎新的日子,这是一年中仪式感最强的一天,对于我而言,这天的仪式感全在父母张罗一天的年夜饭里了。本来前几天已经备好的菜,老妈却总觉得不够似的,这天一大清早又出门买菜去了,一买就是大半天。小时候不懂,为什么买个菜会买那么久,现在自己长大了,也会自己准备一日三餐,才知道原来看着家人享受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其实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到了做菜的环节,就是老爸老妈各显神通的时候了。老妈一如既往地准备了自己的拿手菜“清蒸鱼”,希望来年可以年年有余;老爸则做了一碗扣肉,寓意合家团圆;这份白切鸡寓意吉祥如意,那份肉丸寓意团圆和美……二老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说着,似乎每个菜在他们心中都能有个吉祥的寓意。

其实,除了用新床单、年夜饭图吉利的仪式感,父母还有很多关于年的仪式感。它是看春晚时桌子上一定有的你爱吃的零食,是不管年纪多大一定也会有的新年红包,是行李箱里塞不下的腊肉和年货,是一年一度一定要拍摄的那张全家福,父母全力把他们认为最吉利的好彩头都堆砌在了我们身上,这些看似笨拙却用心的仪式感是属于家的力量,是家人的温暖。现代人的仪式感是无尽的风花雪月,而父母的仪式感却和我们紧密相连,其实,这也是中国年真正的仪式感:全家在一起,才算是真正的年。

现在,很多人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我想年最初的仪式感依然没有改变,那便是家,是家人的陪伴。我们在公司里,是指点江山的负责人;在社会上,是忙忙碌碌的打工人,我们也许是很多人的英雄,却往往忽略了那个最需要我们、不大却温馨的家,不必非要在这里,也不必非是在那里,只要有你,有父母,有家人,那么这就是家。

这种简单平淡的仪式感是我们一生都不会腻的快乐,那些背井离乡的苦楚,千里谋生的心酸,那些挤过人山人海春运的艰辛,独自一人的踽踽独行,都在回到家的那瞬间得到了治愈,因为家的包容和温暖,让我们积蓄力量,有了去对抗下一年生活的勇气。

回家过年便是年赋予我们最好的仪式感,因为家是我们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唯一的护盾,这世上最好的温暖,便是家人的陪伴,他们呵护你,包容你,一直在原地,等你回家。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恭城县恭城镇人民政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