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殿堂】镜子的隐藏身份,就要陆续公开了……

说起手边的小镜子,莫说女士们人手一枚,讲究些的男士们的手提包里,恐怕也藏着一枚……整理仪容,对大多数人而言,无疑是镜子最重要且唯一的用途。但,镜子还有另外的身份和功能……

身份一,奢侈品,流行风。

青铜镜发展至西汉有了质的飞跃,这不仅得益于文景之治后大汉王朝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植根于因坚实经济基础而形成的大气磅礴的审美意识。“规矩镜”,就是此时铜镜中最优秀的代表。

现如今说到奢侈品,或许我们会想到“LV”,规矩镜就是镜子中的“LV”。这不仅是因其名贵,考古界就有“一方规矩镜,不惜掷千金”之说;还因为镜面纹饰中的“TLV”纹饰,堪称最早的“LV”logo了。除此之外,规矩镜上最常见的装饰,是我们熟悉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此“规矩镜”有时也被称之为“四神规矩镜”。

不仅如此,规矩镜上也会刻下年号以及祝福的言语,比如“巧工作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祥”……寄托着购买者的美好愿望。

身份二,定情物,随葬品。

《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第一次与贾宝玉见面时,宝玉就问她“可有玉没有”。大家都不知道宝玉何出此言,林黛玉更不知情,就如实相告自己没有。不料宝玉却发起“狂病”来,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在地下。在贾宝玉看来,“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不是好东西。”

于是,贾母就哄着宝玉说:“你妹妹原有玉来着。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可处,遂将她的玉带了去,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的孝心;二则你姑妈的阴灵也可权作见了你妹妹了……”

贾母所言内容为虚,但礼数不假。以随身携带之物赠送,更显得诚意满满。这就好比西汉时期的镜子,已经成为男女之间定情的信物。当然,作为信物,肯定比“四神规矩镜”要小很多,装饰图案也相对简单。生活中,青年男女选择合适的镜子送给心上人,作为两情相悦的标记,也算是一种证明;同时,为表达生死不渝的感情与心意,一方去世后镜子也会随之入土为安。

身份三,私家侦探,寻人启事。

隋文帝开皇九年,灭掉南陈俘虏了南陈后主陈叔宝及其兄弟姐妹后,杨坚将陈叔宝的妹妹,太子舍人徐德言的妻子乐昌公主,赏给了权臣越国公杨素。

面对才貌双全的乐昌公主,杨素喜出望外。不仅为公主大兴土木,奇珍异宝更是源源不断奉至面前。乐昌公主却深深思念驸马徐德言,丝毫不为所动。

这一年正月十五,乐昌公主拿出自己珍藏许久的半面铜镜,命府中下人集市叫卖。尽管觉得奇怪,仆人还是来到集市。不料,还真有人前来购买!不仅原价收购,还邀请他家中饮酒。

原来,买这镜子的正是徐德言。当年夫妻二人看到政局不稳,就知道早晚会有离散一天。徐德言便将家中铜镜一分为二,作为日后夫妻相认的信物。

这件事很快就被杨素得知,他将徐德言邀至家中,放还公主的同时,还重金相赠令其二人回乡养老。

一面镜子,帮助徐德言找到了妻子,助力夫妻团聚。成语破镜重圆,也由此而来。

我们不妨看看乐昌公主这面铜镜。

西汉之后,青铜镜不断发展,但基本不离汉朝窠臼。当然,在风格与纹饰上,随着统治者的喜恶不断调整。南北朝晚期,镜面之上花鸟已成为主要纹饰,尤以浮雕最具层次感与生动性。发展至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无论在造型还是纹饰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造型。

唐朝之前多为圆镜,自唐朝开始,有了各种花式并出现了适合随身携带的小巧造型。

其次是花纹。

汉唐常被人用来并称,如果说汉朝追求的是大气磅礴,那么唐朝追求的则是雍容华贵。加之繁荣的大唐王朝对所有文化都有一视同仁与兼收并蓄的心态,更推动了文化的发展。镜子上的纹饰,也恰如其分地体现着这一点。

此时最常见的纹饰大致有三种:

其一,珍奇异兽,珍花异草。

出现在故宫大殿屋脊上的神兽们,都出现在了此刻的镜面上。如狻猊、天马、狮子、凤凰。除此之外,还有原产地并非唐本土的诸如葡萄一类的植物。

其二,故事传说,生活百态。

譬如我们熟悉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谢知音”,嫦娥奔月;以及象征着富贵吉祥的婴戏图,人们娱乐生活的种种场景……

其三,宝相花纹饰。

伴随着佛教的盛行与深入人心,象征着圣洁端庄的宝相花纹饰,被更广泛地应用在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镜子也不例外。

铜镜发展的顶峰在宋代,宋代铜镜的造型与工艺,较之唐代更为精致。尤其是宋代官制铜镜,其纹饰精美用“活色生香”来形容也绝不为过。

恰如美女,唐代追求丰腴,宋代则反其道而行之;铜镜亦然。宋代铜镜镜面更薄,纹饰也更加纤细。这大概也反映着宋代文人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与文化追求。此外,宋代铜镜更喜欢浮雕形式作为纹饰的主要表现手段,优雅而生动。当然,这都是上流社会的审美追求;对民间百姓而言,粗犷实用才是王道。

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铜镜,伴随了整个封建王朝的更迭,作为主流的地位不可撼动。我们今天使用的玻璃镜,其历史不过一二百年。若以艺术价值来衡量,玻璃显然远不能与铜镜相媲美;铜镜的迭代更新,也似乎在宋代就画上了句号。但时至今日,无论材质如何变化,镜子的“本心”却从未改变: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本心不悔不变,或许你我,也当如此。

全世界优秀女性的

成长故事都在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