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白芷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

名称 :白芷

别名薛、芷(《楚辞》),芳香(《本经》),苻蓠、泽芬(《吴普本草》),白茝(《别录》),香白芷(《夷坚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云南牛防风。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原形态①兴安白芷,又名:达乌里当归,走马芹。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2.5米。根粗大,直生,有时有数条支根。茎粗大,近于圆柱形,基部粗约5~9厘米,中空,通常呈紫红色,基部光滑无毛,近花序处有短柔毛。茎下部的叶大;叶柄长,墓部扩大呈鞘状,抱茎;叶为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形至长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锐尖,边缘有尖锐的重锯齿,基部下延成小柄;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全部扩大成卵状的叶鞘,叶片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10~30厘米;总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状苞片,小总苞14~16片,狭披针形,比花梗长或等长;花萼缺如;花瓣5,白色,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向内弯曲;雄蕊5,花丝细长伸出于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基部黄白色或白色。双悬果扁平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分果具5果棱,侧棱成翅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

多生于河岸、溪边,以及沿海的丛林砾岩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栽培于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本植物野生种的根,在东北作独活用,商品称'香大活',参见'独活'条。

②川白芷,又名:异形当归。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直生,下面有数条支根。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细棱。叶互生;茎下部的叶2~3回3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长卵形至披针形;叶柄鞘状,抱茎;茎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广阔膨大的叶鞘;叶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至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刚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花梗长15~20厘米;总值缺,小总苞数枚,狭披针形至线形,较小伞梗为长;花萼不明显;花瓣5,白色,广卵形至类圆形,先端微凹,中央有一小舌片向内折曲;雄蕊5,花药椭圆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2。双悬果长椭圆形,分果右明显的5棱,侧棱有较木质化的翅。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长于山地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栽培于四川、山东等地。

③杭白芷,又名:浙白芷、台湾当归。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圆锥形,具4棱。茎直径4~7厘米,茎和叶鞘均为黄绿色。叶互生;茎下部叶大,叶柄长,基部鞘状抱茎,2~3回羽状分裂,深裂或全裂,最终裂片阔卵形至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边缘密生尖锐重锯齿,基部下延成柄,无毛或脉上有毛;茎中部叶小;上部的叶几仅存卵形囊状的叶鞘,小总苞片长约5毫米,通常比小伞梗短;复伞形花序密生短柔毛;花萼缺如;花瓣黄绿色;雄蕊5,花丝比花瓣长1.5~2倍;花柱基部绿黄色或黄色。双悬果被疏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浙江、台湾等地。浙江、江苏有栽培。

以上3种植物的叶(白芷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④云南牛防风,又名:滇白芷、粗糙独活。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粗糙的刺毛。主根纺锤形。茎下部叶具柄,柄长2~4厘米,基部有宽阔叶鞘,叶片2回羽状深裂,长5~20厘米,宽5~7厘米,裂片宽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5~5厘米,上面深绿色,粗糙细皱,下面浅绿色,边缘具不等齿牙;茎上部叶与茎下部叶相似。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伞梗13~20;总苞缺或有1~3枚,线状披针形;小总苞片4~5,线形;花2型,边缘花较大,不整齐,中心花近于整齐;萼齿5,线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先端2裂;雄蕊5;子房近于无毛。双悬果倒卵形或卵形,长7~8毫米,分果具5条细棱。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布云南、四川。云南有栽培。

性状①川白芷(《济生方》)

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

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

主产浙扛。

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

主产云南。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②《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性味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微甘。'

④《药物图考》:'有小毒,臭香,味辛。'

归经入肺、髀、胃经。

①《珍珠囊》:'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各家论述

1.李杲: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2.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3.《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4.《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5.《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6.《本草经百种录》: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7.《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8.《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日华子》排脓止痛一句,实是无中生有,大乖医药原理。且洁古所谓皮肤燥痒者,明是火燥湿热,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药。濒湖所谓湿热者温以除之一句,如何说得过去。总之诸公于疡科理法,未能体会,人云亦云。寇宗奭《衍义》谓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云云。颐谓此症,是带下之一,寒湿瘀垢,互结不通,脐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结确症,故宜用温升而兼泄瘀固涩为治,虽曰败脓,决非溃疡排泄之可以等视,何得妄为比附,竟认作排脓要药,则实热诸疡,必益张其焰而痛不可言。颐治疡廿余年,煎剂中惟湿盛无火之症,间或用之,余则不敢妄试。若消肿敷药之如意金黄散中有此,则取其辛以散结耳。大明又谓去面po疵瘢,固即《本经》面脂之义,然又以为治目赤胬肉,则风火升腾之炽甚者,而亦以温辛升之。濒湖谓治鼻渊,盖鼻渊一症,本有风寒、风热及肺热郁蒸三者之别。风寒郁其肺气,而鼻塞多涕,则白芷升阳可也,若风热鼻渊浊涕,及肺热而黄脓腥臭之鼻渊,胡可一概而论。又谓治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则皆阳明热炽上攻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剂中,以引经为义,而乃列为专条,等于主要之君药,岂非大谬耶!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症,温升燥湿始为合宜。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症,非可概治。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袭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长肌肤,作面脂,皆与藁本同。《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久渴,仲醇谓当作久泻,甚是。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必非渴症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也。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激逆上,不可悮用。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qi撑横逆者,又在所禁。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袭之者,始为合辙。《百一选方》都梁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语矣。

9.《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10.《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11.《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12.《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po疵瘢。

13.《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

②《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复方①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②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百一选方》都粱丸)

③治半边头痛: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没药(去油)。上各味等分,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⑤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⑥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百一选方》)

⑦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⑧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⑩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⑿治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

治疗头痛、牙痛、三又神经痛:取白芷2两、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或以白芷60克,防风26克,细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装灭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20多例,亦效。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烧伤。

一、痤疮

  笔者80年代初曾师事于上海中医学院周光英教授。先生以重剂白芷治疗痤疮,取效甚佳。近年来笔者效法治愈了众多痤疮患者,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本组痤疮患者共84例,其中男24例,女6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3年,6个月~1年患者居多。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主要以面颊、头额、三角区出现淡红色、或红色小疖肿,或见有白色粉刺、或有溃破渗出、或有硬结;多数患者舌象及脉象正常。但妇女经前可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焦虑、烦躁情绪,乃肝旺瘀热或肝郁湿阻所致。

  本组84例治疗均以白芷为主药,用量为15~30g,可选人参叶、老君须各5~10g,或苦参、淫羊藿各5~10g;溃破者加连翘、蒲公英等;若形成硬结者可加化瘀散结之品;妇女经前见焦虑、烦躁、忧郁者可加疏肝解郁化湿调冲之味。用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更不宜用皮质激素类外用药,以免产生炎症扩散致皮损加重。

  84例患者中痊愈68例,占81%,好转13例,占15%;3例疗程超过50天中断治疗为无效,占4%,总有效率96%。其疗程与病程相关,疗程最短者7天,停药半月后面部恢复正常。疗程最长40天,留有瘢痕者,经调理可消退。

  如治王某某,女,24岁。述其面部痤疮反复发作1年余,近1月有加重趋势,用中西药多方治疗其症状未能控制。诊见:额头两面颊及三角区见红色小疖肿,兼有白色粉刺,亦有挤压溃破渗出多处,诊时为经前,有焦虑、烦躁不安情绪。追述患者半年来经量渐减,而白带增多。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象弦滑。予肺脾同治,兼以疏肝调冲、解郁化湿。处方:白芷30g,苦参9g,淫羊霍9g,柴胡10g,白术10g,白果10g,山药15g,黄芩9g,赤芍10g,甘草6g。上方连服6剂症减。继以白芷为主药调治半月,痤疮诸症尽衰,随访1年未见发作。

  痤疮乃皮质腺毛囊淤积性炎症改变,中医认为,本病与肺脾关系密切,水湿不化,宣肃失常,溢于头面为主要原因。白芷辛温芳香,既可疏风散寒,上引头目清窍,也可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辛温散结直达病所,入肺脾能疗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其性温气厚,乃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故排脓生肌之效不可低估。又白芷虽列解表之剂,但不应纯视为解表,而同时寓有“鼓舞中阳、升清举陷”之功能,“阳气闭塞”是表证与脾胃不调的共同病机,而畅达阳气正是其共同的转机。白芷可使营卫通、脾胃健,痤疮自愈。(中医杂志2000年第3期第41卷 作者:涂华中)

二、卵巢囊肿

  近几年来,笔者重用白芷治疗卵巢囊肿,疗效颇佳,现举1例介绍如下。

  何某某,女,31岁。1995年10月28日来本院就诊。患者右下腹胀痛,右侧腰部酸胀,月经淋漓,时断时续2月,白带色黄味腥。妇科检查:外阴正常,宫颈光滑,右下腹压痛(+)。B超检查显示:子宫右侧右卵巢处可见一4.6cm×3.7cm囊性暗区,边界清,透声好,左附件阴性。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治拟清热化湿,活血散结。处方:白芷30g,浙贝母15g,莪术15g,大青叶10g,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20g等。服药33剂后,B超检查,囊肿消失。

  白芷,《本草纲目》谓其可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等症。根据多年临床治疗体会,重用白芷对有卵巢囊肿并伴妇科诸症者疗效较好。(中医杂志 2000年第7期第41卷 作者:徐细维 沈鹏)

三、鼻窦炎

治疗鼻炎白芷、黄芩各30-60克。鼻塞流涕加苍耳子9-12克,后头痛加葛根20-30克,舌质红绛加赤芍15-30克,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加川芎9-15克。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经治额窦炎72例,服3-9剂痊愈59例,配合其他方法治愈3例。单用中药治愈81.94%。将苍耳子散加味,改为汤剂内服,同时另制鼻炎粉外用,都重用白芷,治疗急、慢性鼻窦炎数十例,均能1剂止痛,2-3剂痊愈。多年来屡用屡效。

注意:白芷口服用量超过30克会引起中毒,轻则恶心、呕吐、头晕、心慌、气短,甚则出现惊厥,呼吸困难,可死于呼吸中枢麻痹。

四、外用治疗颈椎病

  自1993年5月~1998年5月笔者重用白芷外用治疗颈椎病2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本组男147例、女53例,年龄35~68岁,平均47岁,病程2月~10年,平均3年,所有病例均经X线片证实有颈椎骨质改变,均按1993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确定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蔓荆子60g,川芎60g,乳香、没药各90g,红花90g,丹参90g,防风6g,皂角刺60g,伸筋草90g,透骨草60g,白芷100g,加大青盐90g,将上药打碎,分成2袋,用布口袋装好封口,用蒸锅蒸热,在蒸热的同时,洒30g陈醋,热敷颈部,反复交替使用。

  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能正常工作。1年随访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颈部有轻度不适。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颈部活动改善,有时复发。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结果:治愈95例,显效58例,好转33例,无效14例。

  讨论:颈椎病在《素问。痹论》中属骨痹,在临床辨证为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由于气虚血瘀或兼夹痰湿,治疗用温经活络,益气活血,除湿祛痰,缓急止痛。白芷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白芷素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对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大量并有麻醉作用,配合上述药物加上热敷,能够达到温经活络止痛效果,促进血液供应,改善血液循环,而达到治疗目的。根据我们观察未发现毒副作用。 (中医杂志 2000年第3期第41卷 专题笔谈作者:王前中 鲜佩璇)

五、带下(白带)

  众所周知,白芷是发表散风、燥湿排脓之要药,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白芷治带下有效。在20世纪60年代,农妇郭某患头痛,鼻流浊涕,向余索方。当时据都梁丸与《金匮》排脓汤意,予白芷、甘草、桔梗、青茶各10g为方,服药5剂,不仅头痛浊涕诸症大减,而素有带下过多之疾竟愈。因而笔者后来在治带方药中,常加入白芷,每获奇良效。古方白芷散(白芷、胎发、海螵蛸) 主治赤白带下,滑脱不禁,早有明训。

  如治余某某,35岁。患慢性盆腔炎多年,迭用西药治疗少效,常反复发作,甚为痛苦。月经先期量多,约7~8天方净,平时多带,或赤白相兼,秽浊如脓,连绵不已,外阴瘙痒,经水至2日,腰骶酸楚,小腹痛坠拒按,不发热,口苦干饮冷,大便干结,小溲赤涩而频,脉弦数,舌红晦微兼瘀斑,苔黄厚。证属带下,乃湿热夹瘀,蕴结下焦,当视同“内痈”论治。法宜清热利湿,化瘀排脓解毒,予仙方活命饮、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药用:白芷、金银花、连翘、玄明粉(冲)、天花粉各15g,当归、浙贝母、没药、皂角刺、黄柏各15g,大黄、炒牡丹皮各6g,海螵蛸、天水散各20g,冬瓜仁30g。服药5剂,诸症皆减,月经亦净。遂改投桂枝茯苓丸、五味消毒饮,加白芷、茵陈、炒栀子、黄柏、海螵蛸、冬瓜仁等,续服10剂,病症基本痊愈。继以白芷、冬瓜仁、紫花地丁、蒲公英、忍冬藤、车前草等煮水当茶,饮用两月余,未见复发。( 中医杂志 2000年第7期第41卷专题笔谈 作者:彭景星 彭慕斌)

(0)

相关推荐

  • 中药材:杭白芷

     药材名称:杭白芷 采收加工:春播在当年10月中.下旬:秋播于翌年8月下旬叶枯萎时采收,抖去泥土,晒干或烘干. 药用部位:根 产地: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 科:伞形科 原植物:杭白 ...

  • 《本草精荟》:散寒止痛:白芷

    原创中医实战笔记2021-02-08 10:49:17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的根.白是颜色,芷是芳香之意.主产于浙江.湖北.辽宁.四川等地. 一.功效应用 白芷味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能解表散寒, ...

  • 中药白芷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一点资讯】

    名称 :白芷 别名薛.芷(<楚辞>),芳香(<本经>),苻蓠.泽芬(<吴普本草>),白茝(<别录>),香白芷(<夷坚志>). 出处<本 ...

  • 中药皂角刺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皂角刺,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痈 ...

  • 中药山茱萸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

    <中药大辞典>:山茱萸 别名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 ...

  • 中药王不留行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别名 不留行.王不流行(<吴普本草>),禁宫花.剪金花(<日华于本草>),金剪刀草(<稗史>),金盏银台(<纲目>),麦蓝子(<甘泉县志>) ...

  • 中药桔梗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

    桔梗,中药名.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生于山地草坡.林缘或有栽培. ...

  • 中药石膏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石膏,中药名.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别名:细石. ...

  • 中药玄参性味归经及临床使用经验

    玄参,中药名.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可达1米余.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可达3厘米以上.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产河北(南部).河南.山西.陕西(南部).湖北.安徽. ...

  • 中药石膏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石膏,中药名.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别名:细石. ...

  • 中药肉桂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肉桂,中药名.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树皮. 性 味:味辛.甘,性大热. 归 经:归肾.脾.心.肝经. 功 能 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