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① | 苏轼家族的教育锦囊: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长大

江离菲菲读书俱乐部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江离菲菲读书俱乐部,这周我们共读的是中国近现代鸿儒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们将从苏东坡的家庭教育、爱情观、亲情观、政治仕途、人生观这五个方面,来为大家呈现书中的精华,以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风靡古今的大文豪——苏东坡。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苏东坡的家庭教育。

第一篇

苏轼家族的教育锦囊: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长大

1

在四川岷江这条河流上,有一个叫眉山的小镇,这里曾是文学世家 “三苏”的家乡。

1036年12月19日,一个婴孩的啼哭为这新年添上了新的喜气。而他,便是日后宋代文坛上的风云人物——苏轼,号东坡。

苏东坡的到来,使二十七岁的父亲苏洵尤为高兴,也是在那一年,苏洵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发愤读书,以求实现心中所愿。

虽然至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如愿,但幸运的是,在他生前,他想要的,两个儿子都实现了。

苏洵不光自己努力读书,对儿子的学业也严格要求。

六岁时苏东坡被父亲安排进入私塾,并很快从中脱颖而出,很受老师的赏识。

九岁左右时,父亲进京赶考。母亲留在家中管教子女。

有一天,母亲在教东坡读《范滂传》时,讲到当时汉朝有一儒生范滂不畏生死参与反抗奸党的故事。

小小的东坡抬头望着母亲:“母亲,我长大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

母亲说:“我儿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东坡的母亲温柔贤慧、善良,她告诫家中使女不得捕鸟,所以鸟儿常在苏家安家落户。

有这样的母亲来教导,子女的品行自然不会差。

2

苏洵是一个天赋很高却很倔强的人,在学问上他力求文章应淳朴,所以儿子们的文章在严厉而学富五车的父亲教导下很是出彩。

考场失利的苏老泉现在对儿子们的将来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常常躺在摇椅上听苏东坡兄弟二人诵读诗文,并不时纠正儿子们的错误之处,又或者不时给儿子们讲释文章。

苏东坡出生时他的袓父还健在,这是一个很慷慨、豁达、质朴的老头,虽然不识字,但人品不凡。

常在饥荒之年开自家粮仓来救济百姓,时常优哉游哉,携一壶酒,与友人席地而坐,谈笑风生。

这种无拘无束的乐天派性格毫无保留地隔代遗传到了苏东坡身上。

而这性格对苏东坡在日后遭遇人生低谷时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苏东坡。

苏东坡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对天资聪颖的天才提供了优渥的成长土壤,使天才优秀的基因得以充分发展。

再配上乐观、豁达的性格,这使得他的人生注定与别人不同。

3

据记载,苏东坡十岁时便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还在老师讲课时顺便写了一篇小故事《黠鼠赋》。

描写一只狡猾的小老鼠,因误闯掉进瓮里,装死,等人把瓮搬倒时快速逃走。

其内容诙谐幽默,不得不让人为一个十岁的孩子鼓掌。

虽然知道自己天分极高,但苏东坡并没有因此而骄傲、松懈学习,反而比常人更加努力用功。

十一岁时,苏东坡进入中等学校,开始备考日后的科举考试。这样一来,他便要背诵、熟读比平日更多倍的经史诗文和古籍。

那时老师要求学生背一整本未加标点的书,并让学生自己加上标点,以此来检测学生对书中内容的理解程度。

其中最努力刻苦的学生会将这些经史和正史抄写一遍,那时印刷术已有百年之久了,但苏东坡依旧照这样的办法来用功苦读大量书籍。

这种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日后有非常大的好处。

比如在给皇帝进言或草拟诏书,需要用到一些历史典故时,别人还在翻书查字典,他却可以不假思索的下笔如有神,才思泉涌。

再者,抄书的另一个好处是,让他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在父亲的提点和自己刻苦努力下,苏东坡的文学功底很是扎实。

他的文章给人清新质朴的感觉,在那些用华丽辞藻毫无章法的堆砌起来的文章中立刻脱颖而出。

4

二十岁那年,苏东坡与父亲和弟弟一起赴京应考。很快到了殿试,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

最终,苏东坡兄弟二人以优等得中。

欧阳修在看到苏东坡的文章后,眼前一亮:这就是我苦苦寻觅的文章啊!

这位鸿儒大师对此文章的内容和风格十分欣赏,他爱不释手,连连夸赞,频频点头,传与同事阅读。

不过,这也因此发生了一个误会。欧阳修以为这是他的朋友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将这本来为第一名的文章降为了第二名。

就这样,苏东坡二十岁时,考中进士,成为欧阳修的门生,当时全国考中的尖子生有388人。

苏东坡以这傲人的成绩立刻挤身在了全国第一流学者的排行榜上,并位居前列。

这次的考试,苏东坡有个小失误,就是擅自在试卷上杜撰了个典故。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读来感觉挺好,很好地诠释了他所表达的为政要宽的意思。但考生私自杜撰典故,这在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若非遇上圣明之君,苏东坡的仕途从此怕就毁了。

他生在了一个好时代,皇帝圣明,宰相贤德。他是千里马,却也正好遇见了赏识他的伯乐。

这是苏东坡之幸,也是大宋之幸。

正当苏东坡准备灿烂的仕途时,母亲突然病故。于是,苏东坡立即返家,为母守丧两年三个月,以尽人子之礼。

(0)

相关推荐

  • 【原创】内蒙古|王雅彬:我读《康震讲苏东坡》的一点感想

    原创作者:王雅彬|内蒙古阿拉善盟 我读<康震讲苏东坡>的一点感想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康震火了!许多人通过<诗词大会>认识了康震,通过康震,增加了对许多诗人和诗词 ...

  • 大文豪苏东坡为什么被人们尊称为“坡仙”?

    作者:刘永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5月,六十四岁的苏东坡结束了长达3年的海南岛流放生涯,遇赦北归.11月苏东坡接到朝廷诏命:"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军.州任便居住." ...

  • 拜谒三苏祠

    到眉山拜谒三苏祠,这是我继杜甫草堂.新都桂湖.崇州罨画池.新繁东湖之后,寻访的又一四川古典园林,弥补心中好大的遗憾.三苏祠在2013年4月芦山地震中受灾破损,经三年的修缮,终于今年4月重新开放. 规模 ...

  • 沉言静思:我要成为苏粉坡丝

    2021年的第二天,天空特别清朗.我有幸报上名,参加了文澜读书岛2021年的第一次活动,聆听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博士分享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这次活动的场地很特别,是在铺满了银杏落叶 ...

  • 趣对妙联故事集锦——小妹巧对东坡联

    北宋时,苏东坡和苏小妹是大文学家苏洵的一对龙凤儿女,兄妹俩感情甚笃.由于都有共同的爱好,所以经常在一起切磋联艺.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对苏小妹说:"我有个出句,久未成联.你天资聪颖看能否对的上 ...

  • 教育慢一点走,等一等孩子没长大的“心灵”

    相信大家都熟悉李白的这首小诗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多么美妙的一个场景 一个小男孩 坐在台阶上 双手托腮 遥望遐思 望着皓月当空一轮皎月 开始了自己没 ...

  •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苏轼家族的10个教育锦囊!(中)

    苏轼8岁时,苏洵就送他到 眉山一所乡塾就读. 3年后,又送轼.辙二人到 当地名士刘微之门下从学. 他不仅适时引导两个儿子从学于当时名人学士, 为孩子提供成才的土壤, 同时还亲自给两个儿子任教. 苏洵藏 ...

  • 《苏东坡传》② | 苏轼的爱情:感谢你从我的全世界路过

    江离菲菲读书俱乐部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江离菲菲读书俱乐部,这周我们共读的是中国近现代鸿儒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们将从苏东坡的家庭教育.爱情观.亲情观.政治仕途.人生观这五个方面,来为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 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 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 ...

  • 《苏东坡传》合集 苏轼最经典诗词100句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苏东坡传>10 诗人之心,千古不朽2020-01-16 <苏东坡传>09 回首来时,忽觉身轻2020-01 ...

  • 我们为什么喜欢苏轼——夜读《苏东坡传》

    读罢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有时候在想,假如苏轼生活在今天,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全面地评价他呢? 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算是官场得意,无论是在凤翔还是徐州,他的工作都不忙,他有大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

    第二章的阅读要点: 第一:苏轼的出生地. 四川在宋朝时期文学水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于京都周边的山东等地.四川人善于辩论,这是非有大智慧不能为也的事. 眉山是乐山以北六十里的一个小城,是个依山傍水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三章

    第三章 主要讲苏轼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这一章的阅读要点: 一.超凡的家教. 父亲对他的严格管束. 说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背书!可以说今天一般的学生比起苏轼的用功程度不及其十分之一,他不仅要背下来经史子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四章

    第四章 主要讲苏轼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过.这一章的阅读要点爷爷就是按照层次划分有三个: 一.成婚后赴京赶考. 苏轼和苏辙即将赴京赶考了.古代科举考试期间京城往往是婚姻大事最热闹的时期.大户人家把待嫁的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