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即是消耗,福“薄”的人更要警惕
“弘一法师曾说过: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 。这句话,如果你仅仅理解为老法师在谈自己的福厚福浅,那说明你被老法师度化的机缘还没有到。”

弘一法师上述这句话,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其中的道理,未必人人都能理解。
以度人为己任的菩萨,往往以自己现身说法的方式来教导我们。譬如,在佛经里经常会出现地藏、观音、普贤、文殊及其他各位大菩萨说“我疑是事,愿乐欲闻”的语句,就是菩萨在听世尊开示时,看到其他人有听不懂的。因为不懂,所以连问都不知道怎么发问,于是菩萨以“我对此还有疑问”的姿态,“请世尊您再给讲讲”。实际上他已经懂了,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以自己不懂的面目出现,提出疑问,让那些真正不懂的人,有机会听世尊(佛)再讲一遍。
所以,我说老法师说自己福薄,大家不要把眼光盯在“这样大修行的人都福薄”这个表象上,更不能认为,“我好像日子过得比他还好点,是不是我的福报深厚”。要体会老法师是在以自己作为样本,把要惜福的道理,向我们阐述清楚。
说到底,就是老法师以菩萨心肠,在度化我们。
度化是看机缘的,如果你没有理解菩萨的深意,也就是被度化的机缘还没有成熟。
所以,上面说了,要是把这话理解成“连他的福都薄,我倒还好”而沾沾自喜,那就是愚痴了。六道中,愚痴是哪一道?对,就是堕落到无知的畜生道里了。
01
—
“福”的积累,就好比在银行存款的道理
第一部分,来自宿世福报。有的人一听“宿世”二字,头立刻就大了,不仅连斥“迷信”,而且忙着就赶紧取消关注。这才是一种迷信——对自己的迷信,只迷信自己,自己看不见或不认可的东西,都是虚妄。殊不知,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远远比我们已知道的,要多得多。
话说回来。
一个人投生在锦衣玉食家庭,和投生在从小吃糠咽菜尚且不能管饱的家庭,就是先天的区别,这点不必回避。有的人,生下来就有很厚的福报,有的人生下来注定吃苦,你还说先天和宿世这种表述,是迷信?
这部分福报,用日常生活来做个比喻,就好比父母给你存在银行里的钱,或者你生来就有强大的遗产可以继承。
第二部分,后天的积累。就是自己行善积德攒下来的。用日常生活来比,就好像自己通过工作、创业,自己挣钱,继续在银行里增加。
有的人说我在工作中,能不能积累福报?
如果以你的本职工作而论,你完成了工作,给了你工资,或者你完成了更好的业绩,公司给了你奖励,你的福肯定是有,给你的奖励就是。但是公司也就不欠你的——没有存下来的。
但是,有的人,往往在本职工作之外,默默地为单位奉献。或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时候,更加用心——或真诚地帮助他人,或为单位默默地添砖加瓦,更上一层楼,这就是积德,后天的福报。
02
—
福报的消耗
还是以花钱作为比喻。
我们都知道,享受就意味着消耗,享受和消耗,这两件事情在任何时候都必然是同时发生的。
你有100块钱,享受了20块钱的盒饭,还剩下80块。享受了60块钱的套餐,还剩下40块。
享受越多,损耗也越大,结余(福报)就越少。
享受有很多种,“名闻利养”是大部分人的追求,追求钱财,追求名声,追求高位,追求健康,追求好的学业等等,只要自己的福气配得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有的人说,追求好的学业也会有损耗福报的问题吗?当然了,你拿钱吃快餐是享受(消耗),你拿钱去加油站给汽车加油,也是享受(消耗)啊。
没听说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吗?考上大学,把他老人家给乐疯掉了。他这个福报里当不起这样大的所得(享受)。
所以,明白道理的人,在使用自己的福报时,都很谨慎,尽量用在值得去耗费的地方。
譬如,有的人追求好的学业,这毫无疑问也是要靠福报消耗换来的,因此在物欲方面就很淡,不在那些地方再去消耗自己的福分。或者,其他无谓的享受也就尽量减少。譬如,往往在学业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于什么名牌、首饰、贵物,都不大感兴趣。
有的人通过勤奋经营,收获了很好的钱财所得,这“所得”也是消耗福报换来的,因此他们懂得回馈一部分给需要的人(自己少花),或者自己在其他方面行善(积累),一方面自己减少花费,一方面通过行善来增加,使得自己的福报不要出现亏损。
我见过有的人,在遇到自己不擅长做的事情,就会主动放弃通过这种工作去挣钱,,因为他们懂得,自己不擅长,意味着可以奉献处少。奉献少而挣到同样的钱,挣到了,也意味着福报损耗了。他们只挣自己认为挣得来的钱。因此长久吉祥。
同样道理,有的人追求健康,并且追到了(也是消耗),因此在善待他人、助人为乐方面尤其做得好(多做积累)。
同样也有人,没有付出(也就意味着没有积累福报),却纵情消耗——追求名声,追求享受,追求恣意而为,这样本来就薄薄的一层福,很快就会败坏掉,当下就显现出不好的景象。
我们这是拿存钱花钱来比喻积福、耗福。福报的耗尽比这个要深刻一些。
譬如,一个人很有钱,但是ta不积福——不与人为善,不急公好义,不教养儿女,不克己,或者追求享乐,或者惹是生非——很快,也许ta的钱还是很多,但是来自儿女的麻烦很多,或者与周围的人相处恶劣,或者身体坏掉,等等。
对于身为家长的人来说,当“不教养儿女”所导致的儿女讨债结果呈现,或者儿女出落成一个无礼、蛮横的人,这实际上就是福报耗尽、恶报现前了。
之前看官方播出的反映贪官落马后追踪报道的专题片,其中有一个例子,就是由于不教养儿女,后来弄到儿子甚至与老汉利刃相向,而且这个儿子不自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往往都不会认识到自己有不对,这就是这位贪官老汉的福报耗尽,恶报现前。
我所见到的很多案例,常常有家长纵情享受(没有精力陪伴儿女成长,顾自己玩乐,或者怕麻烦,这些都是自己纵情),消耗福报,最后收获儿女情况很糟糕的结果。
03
—
积累少,就少点消耗
题头引用的弘一法师的话,我说了,不要盯着“哟,老法师福报竟然也很浅”,这样看待问题,你就愚痴了。老法师是以自己做例子,来教育我们一个道理,福薄,就少消耗一点。
正如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一样,少挣,就少花点。
而有的人,福薄,且不做什么利他的事情去积累福报,但是对于消耗,却奋不顾身,尤其是贪图名声——贪名声是个非常损福的消费行为。时间不用很长,福报马上就耗尽。
有人说,我福薄,而一切所得都是用消耗福报做条件的,那我什么都不追求了?
这也是愚痴,就好像钱少,少花点可以,难道为了把钱存下来,而让自己饿死?
福薄,就把有限的福消耗在值得的地方,譬如收获好的学业,或者收获健康。
然后,利用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健康,去通过利益大家,为自己挣来福报。这就良性循环了。福越积越厚,可以利益他人的也越来越大。
最可悲的,是无端追求各种名闻利养,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应该有所积累——利益他人。这才是最可怕的,福尽的境界,很快会现前。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