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弱势,接下来该如何操作?(20200524)
一、当前动量方向

1、根据上表,中期动量数据分析:
①动量排名靠前的板块依次是:食品、饮料、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半导体。
②动量分值增加最多的依次是: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电源设备。动量分值下降最多的依次是:电子元件、半导体、云计算、软件、电子设备制造。
③动量排名上升最快且分值较高的板块依次是:食品、饮料、生物制药。动量排名下降最快的板块依次是:软件、电子元件、、电子设备制造、水泥。
2、中期动量数据揭示的答案:
①通过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几个特征,首先是动量大于1的板块比上周大幅减少,这是市场转弱的迹象。
②半导体、电子等科技股的动量分值波动非常大,上来很快,下降也很快,再次说明了科技股的弹性远远大于其它板块。
③从动量数据看,当前市场的主线依然是三大方向,医药、消费(食品饮料)、半导体。但是因为整体数据转弱,以及各板块所处的节奏不同,仍旧需要通过第三个L“量价择时”去判断,否则,单纯的依靠动量操作,是无法识别到顶部的,是非常危险的。顶部的识别,需要靠“量价择时”里面的见顶行为。
这里多说两句。动量只能识别方向,缩小我们的选择范围,让我们聚焦在最强的主线方向,但是动量无法解决买卖点,而买卖点需要结合量价行为去识别。动量和量价的结合,有几种情况:
最好的情况,是刚刚进入动量榜,且从量价行为看具备买点形态(尤其是一类买点);这是我们最应该把握的行情,比如2月29日的食品,3月中旬的医药。这是动量和量价结合的第一类情况。
其次的情况,是动量稳定(排名靠前、分值波动不大),在走趋势,量价行为具备买点形态(一般是第一类或第二类买点);这是动量和量价结合的第二类情况。
危险的情况,是动量出现高潮,或者在动量榜已经很久(说明进入中后期),且找不到买点,这里说明买入的性价比就不高了,虽然不能说行情结束,至少要十分警惕出现顶部。目前看,医药消费就是这种情况。这是动量和量价结合的第三类情况。
我们要致力于寻找第一类情况和第二类情况,尤其是在第一类情况出现时,要果断上车,而要注意回避第三类情况,至少第三类情况性价比已经不高了,还蕴藏较大风险。
关于量价中的三类买点,参照这个教程:简放|量价择时核心教程:高胜率买点选择的原理和方法
另外,动量优势虽然明显,可以识别出市场最强的方向,但是近期因为市场环境因素不稳定,变化太快,所以动量也会有一些误信号,当前的环境其实非常难,这种经常反复的环境,其实不仅仅是动量模式,其它模式也是一样的难。所以,这种情况,可以适度降低仓位,选择休息,等待确定的信号。
二、中期策略
1、大盘分析
从中期走势角度分析,看周线,创业板指数的走势,仍旧在趋势线以上,但是连续两周放量下跌,是明显出现压力的行为:

日线看,创业板指数已经形成了向下的逆转形态,跌破了5月6日以来形成的小平台,已经是事实上的调整:

综合来看,现在中期信号(周线)出现压力,短期信号(日线)则是向下逆转形态,事实上已经开始调整。目前要观察的,就是日线级别的调整,是不是威胁中级趋势。观察的重点是什么时候出现止跌行为,以及调整中的量价行为(是不是放量),将决定调整的性质。这些我们都无法预判,需要在接下来的盘中判断。
2、配置策略
从上面几个维度分析,现在有这么几个情况:
①大盘出现调整压力;其实从形态看,周五向下的阴线,才是调整的确认形态,因此,这里有可能是调整的开始。
②动量方向波动巨大,且分值大于1的板块,迅速减少。说明主流板块退潮,主线面临调整。
因此,这里从配置的角度讲,要适度控制下仓位,等方向明朗。因为我们的策略主要是抓动量方向,但是目前动量居前的板块都比较尴尬,医药消费都没有买点,属于上面讲的第三类情况。前排的几个板块,现在可以看的是半导体,但是动量分值也是下滑的。有个好的地方是,周五尾盘半导体明显有资金介入,逆势拉起,说明在调整中有资金承接。我们需要在下周重点观察和确认半导体是不是见底。如果半导体重新出现买点,可以视为是第二种情况。
这是我周五在盘中的观点,现在依然有效,就是周五在半导体出现承接后,观察走势及确认情况:

接下来,如果半导体能延续周五尾盘的强势,也有利大盘(尤其是创业板)止跌,如果半导体弱势,医药消费也弱势,大盘继续向下寻找支撑的可能性很大。
从我的体系看,在动量前排的板块,当前半导体是唯一一个具备参与价值的主线。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半导体不能深跌,且出现底部形态或者其它需求强劲的形态,如果继续向下放量,这个观点则失效。如果半导体走弱,就需要等待新的主线出来了。
既然前面已经减仓了(减仓了(20200522)),接下来就等这些信号就行了。具备条件,就重新参与,不具备条件,就耐心等待。
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按照信号操作,没有信号不要猜测,有了信号立即行动。不要纠结于信号的对错,错了立即退出,截断亏损(试错成本),对了就有可能抓住一波较大上涨(让利润滚动),只要我们每次下单是有“概率优势”的,长期下来就是成功的体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理解的,而不是因为一时的行情特征,怨天尤人,将责任推卸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