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再原创散文丨哥俩好——《三门人》故事之二
哥俩好
——《三门人》故事之二
文/周铁再

非亲非故哥俩亲,
同根同源大爱心。
一腔乡情熔成痴,
圆梦未来三门人!
去年10份我姑娘结婚,打死我也不能告诉他们,我何能何德何功何由?可牛其林,孙建民等三门片十多名爱心人士,有的专程赶到三门峡市区祝贺,有的还捎去了礼金,迄今刘献等还没喝上我一杯喜酒。我欠他们很多,他们对我太好,思来想去缘起《三门爱心助学会》。
2019年8月下旬,随《三门爱心助学会》回老家卢氏县范蠡镇三门村进行捐资助学仪式,安排我发个言,给老家当年新考上的大学本科生勉励几句,开口话语没几句,泪水倒是奔眶而出,几十岁的人了,真有点拿不住自己。以至于后面的牛其林,孙建民等几位发言的也都泪汪汪的,下面的学生家长,学生本人也有不少人在不停地抹眼眶。
“男儿有泪不轻弹”。心亲真情了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发生。我们都是三门生三门养的山里娃,买不来,装不像,抢不走,藏不住的家乡情怀让牛其林、孙建民悠然成了:异姓两兄弟,大爱哥俩好。
牛其林和孙建民这对50后的哥俩好,年龄相差一岁,相同的经历使得他们志趣相同、情同兄弟。两人从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同学,只是高中不在一个班,但乙班和丙班的教室只隔着一堵墙,除了上课外,吃饭在一个食堂,睡觉在一个大通铺上,夏天蚊子叮,秋冬虱子咬。当时范蠡有所高中,他们上高中时,三门到范蠡还不通公路,每到周六下午放学,都是一根扁担两根绳子往家赶,周日下午是一担柴禾上放着干粮去学校。
一双肩膀一根扁担挑起追求梦想,三十多里山路弯弯走向寻梦远方。求学高中路,本为沿三门河河沟左右穿行实为羊肠小道,夏天河道支有列石,冬天河水变冰河,每周上学路要蹚冰凌河十几个来回,每蹚一道河腿上总会被冰割出一道道血痕。父母给他们装的一玻璃瓶酸黄菜(大约1斤多)便是一周的下饭菜了。学校食堂伍分一份的热菜、熟菜他们是没能力吃的。酸菜吃完了,只好糁子饭拌盐,盐是菜的唯一替代品。
牛其林家住三门街,孙建民家住关山沟,相差三里地,牛其林总是等到孙建民后才担着柴禾一同往范蠡高中赶。高中毕业后,两人都当了民办教师,并且都有个爱好——打篮球,当时三门公社的篮球队,他们分别出征左右前锋。到后来孙建民从三门中学外出求学,毕业后分配到洛阳市工作,牛其林留在当地发展。
牛其林的父亲是村干部,孙建民的父亲是医生,两个人的父亲关系就非常好,没想到两个人的孩子在天津上学时又成了同学。后来,孙建民的孩子成了医学博士,牛其林的孩子娶了个媳妇也是医学博士。
他们哥俩好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孝顺。2005年,孙建民在范蠡镇上买了一处带院子的房子,让偏瘫的母亲居住,并雇了个保姆照顾。牛其林也在退休之后在三门街上将旧房子改建成了新房,陪老母亲居住。
2014年牛其林退休,次年孙建民退休。退休之后两个人有了更多的见面机会,每到一块,总是勾起太多的回忆。六十年代,三门地区只有两个公办教师(干沟窑的闫明正和碾子沟的刘臣),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外地的。他们小学三年级时的同学,到初中只剩下三人(另一人是朱福元),升初中时是将三届学生合在一起凑的,初中时学生流失严重,又将碾子沟中学合到三门中学,毕业时也还不到三十人。到高中更惨,乙班开学时有三门籍学生六人,到毕业时只剩下两人,范文明提前参军,照毕业照时,仅仅剩下孙建民光杆一人了。牛其林所在的丙班还好点,毕业时还有胡来福和祁小礼。
“哥俩好”在回忆中渐渐诞生着新的启航梦想。他们看看现在的学生,条件太好了,上学连路都不用跑,更不用说再担柴禾卖了。然而,三门的自然条件毕竟不太好,学生能上到高中毕业的不多,能考上大学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两个人都有鼓励学生考大学的想法,于是,几次商讨之后形成了共识:鼓励考上大学的学生!!!他们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老同学董五金(当时三门村支书),获得了大力的支持。不久,他们又找到了三门地区较有威望的小岭壕人士刘献,同样得到了大力支持。于是,他们就在三门峡召集了三门地区的知名人士商议。之前牛其林已经将比较了解的三门籍人士刘飞和闫成伟进行了推荐,因此,商议会上就决定让刘飞担任会长、闫成伟担任秘书长,他们几个长辈在幕后当顾问。2017年6月《三门爱心助学会》正式成立(会名是在后来几年的助学实践中逐步论证确定下来的)。
接力传承助学大爱,开辟三门美好未来。自《三门爱心助学会》成立并积极开展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每年他俩带头捐款两千元以上,带动一些成功人士有捐几万,十几万的。4年来,累计捐赠爱心助学款的人数已达188人次,善款32万余元,助学奖励67名大学新生。无论累计捐款10万,几万,几千元的,还是累计捐款几十元的,不管大家捐多捐少,这份心意都是难能可贵的,都深深体现了对三门家乡的眷恋之情,对三门优秀学子的期待之心,对三门今后发展的期盼之责。
《三门人,三门事儿》。三门没有地理条件上的优势,但三门是有故事的三门,一棵老树,一股泉水,一个地名,一间窑洞等等都是有说头的故事;三门人没有生活条件上的优越感,但三门人是有故事的三门人,一根扁担,一滴泪水,一腔热血,一份收获等等都是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业已证明,三门这大山,这小溪,这贫瘠的土地,营养是富有的,她哺育了一辈又一辈善良,勤劳,优秀的三门人。欣慰的是,首批资助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佼佼者已经考上了硕博连读研究生。
撰写《哥俩好》的同时,我也渐渐进入了深深思考,也是我写东西的一种毛病,不爱当旁观者喜欢把自己融进去。说好听点叫知行统一,说不好听点叫自负或自吹。自2017年6月《三门爱心助学会》成立迄今,我们所以要做,努力做,用心做,坚持做,我们想要实现的一个梦,就是想以爱心助学为突破口,融合大爱之情,熔炼大爱之才,熔铸大爱未来!厚德载物,育出德才兼优的三门后辈,使三门人一代更比一代强,代代接力传承,开辟三门的美好未来。此外没有奢求,更不是哪个人为了谋取私利和虚名!
四年来,伴随着助学会工作的持续、总结、推进,可以肯定,大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行动越来越自觉,辐射越来越广阔,基本东西越来越完善,逐步形成了助学会“传承大爱、激励后人、造福三门、用知识改变命运、让人才创造未来”的建会宗旨,并以此把工作引向深入。我作为爱心会的一员,会向牛其林、孙建民哥俩好虚心请教学习,扎扎实实去做实实在在的事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三门以“哥俩好”为代表的所有爱心人士,用大爱之心,为我们三门的优秀学子培育了成长的沃土,这种无私值得敬佩。更核心的是我们三门的优秀学子要铭记,要践行:“好苗子不能长歪,好苗子要茁壮成长!”更希望他们自我鞭策,坚守把生命之根扎进沃土汲取营养,生命之根扎得越深越永恒,生命之光就越绚丽越耀眼,生命之魂就越年轻越顽强,愿他们努力学习,成熟成长为“懂事儿的山里娃,不忘本的三门人,有用的栋梁材!”
梦在远方,根在三门!

【作者简介】周铁再(男),河南省卢氏县人,二十三年从军路,戎马半生一世缘。2006年5月的某一天,突想用文字记录些生活感受,于是就这样做了,乐此不疲,与朋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