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不是搞“形式主义”。

艺术是形象的创造,任何形象的创造都需要有一种形式存在才具备形象。书法艺术虽然说不完全在形式,因为书法作为艺术除了汉字书写还要精神因素,所以正是汉字的这一形式才使得这形象生动,有个性、显情志境界。书法的形式还是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原因在于书法这种形式是有个性生命的形式,这形式美是有意义与价值的。反之,自以为在追求“纯粹的形式美”,而不知形式是为形象创造服务的,形式的存在没有神气骨肉血即生命的意味,就是另一回事了。一句话,形式美的意义与价值,全都落实在形象创造上。不同的书家,为了创造自己具有审美效果的形象,作形式上的种种探索,都有必要。离开了这根本的形式美讲求,就是“形式主义”,所写之书就没生命了。

王羲之 《远宦帖》

书法是以有生命的神采与形质为美,因为形象有生命感,书写显现出功夫和天然的效果,人就以为美。生命的效果是一切艺术美的根本。没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就无以言艺术。艺术形象的生命活力表现在哪儿?一是神采,二是形质。

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风采,就不是活生生有生命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类现象,我们会说那人没精神,这里的精神既指外在的躯体也指内在的精神,人活精气神。书法艺术亦有生命精神象征,书法的活生生的神采只能从笔下的迹画产生,这些迹画,不仅仅是表达音意之形,更有其俨若筋骨血肉、构成生命体的“形质”,所以人们发现这种效果后,便从生命形象意味上肯定它,以之为美,并总结为法度,有了越来越自觉的追求。

书法是由人(书者)来写,是要用心思、下气力追求的,而且功夫还作为一种审美效果为人所美。这种效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显现,就像有武功者一样,那一招一式展示出来为人所美。

王献之《鸭头丸帖卷》

没有功夫,笔画无力,结构上不见有生命般严谨的功夫,无以言美;但是书写做作、笔画呆板,都不是功夫,就不会有功夫之美。功夫之美在哪?得心应手,举重若轻,处处严谨,处处不见做作。

刘熙载《艺概·书概》早说过“不工之工,工之极也”。

这才到达功夫的真境界。这才真正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所以赞“功夫”之美,就是赞“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美。

但是书法的艺术追求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当大多数人都只认识到书写在写出笔画结构文字时,有人却从结体上发现了生动的形象意味,并自觉作这个效果的追求,其书就有一种比那些尚不知也不会作这种追求的美。可是有人不仅发现了书法之美在形象创造,而且还总结运用法度可尽快达到这一效果,书法上显现出这种用法产生的审美效果,人们又以有这种效果之书为美了。可是当人以为按法度写字就有美,就是艺术,而不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丧失,书者用了心力,实际并无审美意义与价值。

苏轼行书

相反,这时有人似不受法度之拘,实确是深解用法之理,以主体的情性修养迹化为书,反写出既有精神内涵又有新风格面目的艺术,反而将时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往时人们不曾见到或见而不以为美的面目,这时反而认识到这才是美的艺术。—原来书法面目并无不知所谓的美丑,关键只在其得以创造中是否反映人的本质力量。这种人的本质力量哪里来的?当事物 “人化”以后,有了“人”的思维见闻力,大自然也都成为人眼耳思维中的对象。

人生活于其间,不仅自觉把自然当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对一切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物象,人的视听能得到舒服的,人都有好感,都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伟力,自然界那一切能使人产生快适,人能从中汲取力量的视听形象,人皆以为美。所以人们要去游览名山大川,以陶冶性情,开阔心胸,从中获取精神力量。春暖花开人们感觉的到美,,面对丰收在望的田野人们感觉的到美。田园荒芜,村舍破败,人们感觉不到美,而是伤感,这除了大自然自有美丑外,还有“人的本质”对环境的认知,从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大自然的美丑判断。

所不同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美丑判断,必都是以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为根本,而不是以与此全不相干的抽象形、声、质,而艺术的审美判断,则仅仅是艺术形式运用与艺术形象创造上所显示的是人的生命本质,追求美厌恶丑。所以,离开了人,美、美感、艺术、形式美等等一切都不存在。

书法所成之象,虽不是有心要作之形象,然而它不是而似,似而不是,反更耐人品味,所以在一心只为实用而书的发展中,人们发现:越熟练的书写,越有审美效果,它就这样成了艺术。可是在如何写好它,使它更有审美效果时,人们却大有讲求了。

在人们压根儿没准备它成艺术时,它从无到有,由粗到精,发展成了艺术。到如今,人们既有历史的经验,又有时代的参照,心里十分明确它是艺术,懂得艺术贵在创造,每个有志于书者,似也踌躇满志,特别是面临百花争艳之时,无人不想有一番作为,可是提起笔来,反而一筹莫展,不知朝哪迈步。

朱耷行书

但毋庸置疑的是必须坚持:书法创新,必须仍是书法,必是汉字书写。

这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绝对标准。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规定,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必然。书法自逐渐形成,历时已数千年,程式确已“老化”,精神却历久弥新,功力无止境,意味写不完,这就是有识者之所以历时越久、爱之越笃的根本原因。有人看不到这一点,硬以为:这种形式老旧,非创变无以有新生面。也许这认识是对的,不写字,作各式各样的创造,而且很可能出现许多新奇的为众人称道的艺术,不过那绝不是书法艺术。

如果希望所把握的仍是书法,就不要丢了“写”、“字”,不要在字体上打创变的主意。文字是随表音表意的需要而创的。字体是随书写工具材料性能的把握自然形成,不是离开了书写目的和器材性能而随意编造的。

既是写字,必有其所传达之意义,不能以书写“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而强作汉字书写以外的“创新”,只不过是不识书法艺术特性的盲动,就失去了书法艺术创作的意义。书法是尽文辞之意与书写之功共同创造审美境界的艺术。仅仅把书法视为一种视觉形式就错了。它还是一种讲求通过视觉感受到内涵的艺术。

说到底,书法越成为纯艺术,越讲求通过笔墨迹化为审美效果的精神内涵,让时代之书反映出时代人的情志意兴,精神修养,显示出时代人的审美情操、精神境界。所谓“时代气息”,就从这里显现出来。(一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