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效应:帮助你便会喜欢你?

发布时间:2021-03-28 

当你想寻求帮助时,也许会以为你曾经帮助过的人会因为感恩而来帮助你。

但实际上,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有可能也更愿意再来帮你。

也可以说,要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你。

这就是“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效应”来源于一个故事: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的国父之一,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物理学家。

1736年的一天,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的议院发表演讲。另一位议员完全反对他的观点,于是也发表了一篇演讲,十分激烈地批评了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又想争取这位议员的同意和支持。可是这名议员是出了名的铁石心肠,并且向来对富兰克林没什么好感。怎样攻克他呢?

富兰克林打听到议员的家里有一本珍藏的稀世图书,于是便写了一封信,恭敬地向他借书。没想到这个议员竟然同意了,没过几天就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

过了一段时间,富兰克林把书寄还给议员,并郑重地表达了谢意。

几天后当他们再次在议会厅见面时,议员对富兰克林的态度转变了,不仅主动和他打招呼,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他提供帮助。

从此两人化敌为友,成为终生的好朋友。

富兰克林把这段经历归结为:

“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1969年,心理学家琼杰克和戴维兰迪决定亲自检验一下“富兰克林效应”在20世纪是否已经过期。

他们安排了一次知识竞赛,让所有的参与者赢了一笔小钱。

竞赛结束后,一名研究人员向其中三分之一的参与者们表示:他是用自己的钱来组织的竞赛,现在他没钱了,能否请他们把钱退还给他。

一名秘书则向另一组三分之一的参与者们表示:这是由心理学实验室赞助的竞赛,现在实验室资金短缺,能否请他们把钱退还。

实验过后,所有的参与者们都被要求填写了一项问卷调查,分别给研究人员和秘书打分。

实验结果证明:

研究人员的分数远远高于秘书。

而且愿意把钱退回来的参与者,所给出的分数远远高于不愿意退钱者。

也就是说,“富兰克林效应”依然起效。

富兰克林效应为什么会起效?人们为什么在给别人提供帮助之后会更喜欢、更愿意帮助对方?可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01  

认知失调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指因两种或多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针对此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了两大基本假设:

(1)失调倾向于产生减少失调的行为。

此种情况下,减少失调的途径有三:

改变行为,使主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

增加新的(辩护性的)认知元素。

(2)当失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外,还可主动避开增加失调的情境和信息因素。

就是说,当我们产生的某种认知与自己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我们会感到不适应、难接受,也就是认知出现失调。

于是我们会进行改变,或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认知和态度;或是改变态度和信念,以符合我们的行为;或是增加一些新的信息来帮助我们的认知和行为达成一致,合理化我们的认知或行为。

比如说,当某人请求我提供帮助,我出于好心或别的某些原因给予了帮助,我可能就会认为,对于一个自己不喜欢、不认同的人,我不可能去帮助他,既然我肯帮助他,是因为我喜欢他、认可他,那么接下来我自然也会愿意继续帮助他。

在《影响力》一书中,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将“承诺和一致原理”列为影响力武器之一,也是基于这个认知失调理论。

由于受到社会群体中自我形象一致的压力,人们往往会本能地做出与自己承诺一致的行为,维护自我形象的一致性,并达到自我认知的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登门槛效应”现象,就是这个原理的延伸和实际应用。就是说,人们会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

而当一个人接受了别人提出的一个小小的要求,为了使认知和行为一致、承诺一致,便很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就像一级一级地登上更高的门槛。

02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都会追求自我价值的确立,通过自我价值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认同,按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行价值评判后获得自我价值感,

具体来说,“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以答谢社会为目的。

因此,为他人提供帮助是确立和提升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意味着其对提供帮助者的信任和依赖。个体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从中也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价值感。

03  

维护社会角色的需求

“角色”是从戏剧舞台用语中借用过来的,原意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

“社会角色”则是我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一种人物身份表现。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与位置,并有一套与之关联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具有一定的行为及态度模式。通俗来说就是一种“人设”、个人标签。

当我们具有某种社会角色时,或者说为了在人们面前树立和维护某种人设,我们会采取相应一致的行为表现。

比如某个企业家为了表现自己是个慈善家,会经常进行公益慈善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以此来塑造正面积极的个人形象和社会角色。

因此当我们向他人请求帮助时,对方很可能为了表现个人形象、塑造热心助人的“人设”而提供帮助。

当他走出助人的第一步,便会为了维护形象和承诺一致的需要而继续坚持为别人提供帮助。

04  

建立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的需要

人际关系是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反映了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如果双方能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就能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反之则容易造成人际排斥。

当帮助行为发生时,人际之间便建立了一种积极正向而紧密的互动关系。

根据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如果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将会喜欢你;如果你否定别人,别人也将会讨厌你。

就是说,当你向他人请求帮助时,这种行为是对对方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而对方接收到这种积极的示好信息,自然会产生愉悦感,也就会喜欢你。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著作《小王子》里,有这么一个情节:

小狐狸要求小王子“驯化”它才能跟它玩。

它说道:驯化的意思是“创造关系”。

狐狸对小王子说:

“对我来说,你无非是个孩子,和其他成千上万个孩子没有什么区别。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无非是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只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驯化了我,那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可以说,如果想要和别人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向他请求帮助也许会有助于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加强。

也许你会觉得请求他人帮助有点困难,那是因为你内心会有种由于得到别人好处而产生的亏欠感

那么如何请求帮助才能减少这种亏欠感,让双方的关系能更平等健康长久呢?建议你注意以下几点:

(1)合适的对象

当你发出帮助的请求之前,需要选择和确定对方是否是提供帮助的合适对象,是否具有提供帮助的能力和条件,是否能承受你的请求。如果对方不是合适的对象,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来提供帮助、满足需要,那么你的请求便是在强人所难了。

(2)注意分寸感

向对方提出帮助的请求时,需要注意分寸感。也就是说,要注意时机是否合适,对方是否便于回应和行动,自己的请求是否合理,等等。如果缺乏分寸感,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回避和拒绝,产生反作用。

(3)感恩与回馈

当对方答应你的请求,为你提供帮助后,无论是否完全符合你的要求,都要怀有感恩之心,给予对方感谢,在将来适当的时候也予以回馈。这样便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让对方产生好感,对方也自然愿意继续帮助你。

结语

《小王子》里还讲述了小王子与玫瑰花的故事:

在小王子住的那个小小星球上,长出了一朵玫瑰。小王子关注着她,陪伴着她。

每天给她浇水、除草、灭虫、挡风,精心地照料呵护,毫不介意她身上的尖刺,甚至感觉无法离开她。当他离开那个小星球时依然不断地思念着她。

他觉得这朵玫瑰是宇宙里唯一的、独特的一朵玫瑰,比其他花都美丽。

后来他来到地球,发现一个花园里有五千朵一模一样的玫瑰花。

他终于知道他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花。

小狐狸跟他说:“正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是如此的重要。

“你要永远为你驯化的东西负责。你要为你的玫瑰负责……”

小王子也终于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星球上的那一朵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他浇灌过她,保护过她,陪伴过她,所以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她比你们全部加起来还重要,因为我给她浇过水。因为我给她盖过玻璃罩。因为我为她挡过风。因为我为她消灭过毛毛虫。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抱怨和吹嘘,甚至有时候也倾听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那么,当你想要让一个人喜欢你,便向TA请求提供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吧。TA为你付出的时间、投入的精力,都会让你成为TA心中独一无二的那个人。

参考书籍:

杨治良、郝兴昌《心理学辞典》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

原创: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

  • 如何将自己处于有利之地?

    博弈无处不在,不管是职场上谈判也好,生活中人际交往也好,都离不开心理博弈.<博弈心理学>一书就此点出日常三个效应,在恰当的运用中能让自己如鱼得水,进退有度. 图片来源网络 1 幼犬效应 「 ...

  • 想要人缘好,试试这个小方法

    想要人缘好,试试这个小方法

  • 想挽回爱情,你得学会让对方付出!挽回攻略004期

    『 有我,你不再孤单 』 ▽点击查看本期视频 ▷花好挽回攻略 恋爱中的富兰克林效应 1.上面提到的挽回中关于"付出","关系","依赖"的问 ...

  • 富兰克林效应:想让别人喜欢你?先让他帮你个忙

    富兰克林效应--指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 17 ...

  • 富兰克林效应:学会找男人“麻烦”,能让他更喜欢你

    邻居阿姨和丈夫在一起大概有七八年的时光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也会发生争吵,但是争吵从来都不会对他们的婚姻造成任何不好的影响. 丈夫每天下班都会准时回家,吃完饭之后就自动去洗碗,阿姨辅导孩子写作业, ...

  • 富兰克林效应:让男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从来都不是主动付出

    朋友谈恋爱的时候,从来都不会主动要求男友为自己做什么,用她的话来说总觉得对方为自己付出之后,自己的内心会有所亏欠,然后再回以十倍百倍的反馈. 所以过节日的礼物不要,出去吃饭的费用AA,就连生病感冒了这 ...

  • 心理学:学会多看效应,吃定你喜欢的男人

    有时候,爱情并不是光靠付出就可以收获幸福的. 我们总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人,然后为了得到爱情,我们会付出时间和精力,每天绞尽脑汁地想着该怎么和对方聊天,该怎么拉近彼此的距离. 但是现实有时候就会是事与愿违 ...

  • 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想让异性喜欢你,一个方法就可以

    1968年,美国的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首次提出了"马太效应"这个词,他将"马太效应"大致总结为: 任何个体,群体或者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比如金钱,名誉和 ...

  • 搞懂巴纳姆效应:助你了解喜欢的人,成他心中不放手的爱

    爱吃桃子的星:你的身边有没有那种对算命.塔罗牌.星座分析深信不疑的朋友? 我的身边就有几位,或者不仅仅只是几位,而是很多. 就连那些拥有高学历高薪资的姑娘,在听某个朋友说最近去算了一次塔罗牌,很灵验, ...

  • 心理学让生活更安全——富兰克林效应

    每天学点心理学,让你过上"安全"的生活. 你认为想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最好方法是去多帮助别人还是让别人来帮助你?你认为当你有困难时,你是该选择求助那个你一直帮助的人还是那个一直帮助你 ...

  • 关于,恋爱中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效应。

    先说个大名鼎鼎的心理学故事,话说二战时候有一对犹太兄弟,因为德国人的迫害,想要逃命,弟弟主张找他们父亲曾经资助过的人,因为对方一直声称会好好的报答他们.而哥哥主张找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一个商人. 双方谁都 ...

  • 原来,这就是“富兰克林效应”

    作者:洞见Uki 这世间任何一种感情,都需要双向流动.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简宁朗读音频 生活中,如何与自己不熟悉的人打好交道?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主动帮助别人,拉近彼此的距离: 又或者是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