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闹

□ 黎杰(南充)

  年是用来守的,称守岁,元宵是用来闹的,叫闹元宵。
  守岁自不必说,一家人团着圆,热热闹闹包饺子,家长里短唠个嗑,抱着手机发个微信看春晚, 长辈发出压岁钱,其乐融融坐等零点钟声响起,一起守岁,静待新的一年开始,也就是从这一天始, 天上月亮由残亏逐渐转为浑圆;到了正月十五,盛极一时,月就盈满了, 圆圆的月亮高挂天空, 朗照大地,人间美好,这是新的一年首个月圆之夜呀, 自然, 这个喻义绝对值得纪念,也是绝对可以值得寄托的。由此,“圆”变“元”,“月”变“宵”,正月十五就闹元宵。一纪念,仪式感就强了,几乎所有人都过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节日够闹腾的吧。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夜、灯节,无论称哪一个节, 无非都是人们借助于图腾,宣泄一种情绪而已。崇尚圆满之意的我们, 肯定免不了要把这月圆之夜寄情于怀的。元宵节也不例外,它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既然是开灯祈福,那就与灯有关,通常在正月十四就开始试灯,到了汉永平年间,明帝令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到了南北朝时期,元宵张灯就更甚了;到了唐代,元宵张灯就成为法定之事。灯一张,那自然就夜如白昼,不闹闹行吗?正应了:“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而节日,往往与饮食有关。民以食为天, 特别是物质还不十分丰盛的年代, 饮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中之重,有什么好吃的要留着过年吃,留着过节吃。在北方,主要以面食为主, 于是花样翻新的面食成为家家户户过节的保留节目, 仅仅一盘饺子, 北方人就可以做出无数的花样来,让人目不暇接,只要一过节,北方人必煮饺子。过元宵,北方人要滚元宵的,一个滚,好形象,那元宵在白白的面粉中一滚, 不就喻义财源滚滚而来么?好吉祥,好喜庆。而南方,以米为主,而米中又以糯米最为金贵, 人们留着正月十五吃, 磨成粉,和出团,摇出浆,包以糖,香中有甜,甜中带香,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一起,吃着汤圆,说着祝福话,恭祝来年圆满幸福。小时候,听大人讲,外国人在吃了我们的汤圆后, 直呼神奇,不知那糖是怎么包进去的,想讨教而不得。
  年怕元宵,月怕圆。月一圆,就意味要盛转亏了, 当然这亏也是一个积聚能量的过程, 就是为下一个十五的圆作准备。年过到正月十五,过到元宵,年就该按下暂停键了,年该结束了,我们在过了一个幸福团圆年后,该收拾心情了,该干啥就干啥了,我们得慢慢用将来三百多天的能量积聚迎接下一个年。当然在重新打起精神重新投入新工作之前,闹是必然的,把该释放的都全部释放出来,给自己腾一个空间,以盛装即将面临的四季。那就闹腾吧,闹腾一整夜吧,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吧。“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情这景,值得在未来一年中无限回味。
  正月十五也有不闹元宵而闹蛴蟆节的。在我老家,不过元宵节,只过蛴蟆节。正月十四夜,全村人全部出去一边唱着十四夜送蛴蟆的民歌, 高举蛴蟆灯,插到河滩、水边,点燃蛴蟆灯,意思是送瘟神,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少灾少病,健康幸福。过了蛴蟆节,年就过完了。这个蛴蟆节,也相当于是过元宵节。“买汤圆,买汤圆。小二哥的汤圆圆又圆。” 窗外真的有一个卖汤圆的在沿街叫卖,那声音是真的口唱声,而不是录下来用扩音喇叭放的。
  我推开窗,楼下小叶榕树尖已冒出一粒粒鹅黄的小嫩芽来了,阳光正一浪一浪地往树叶上堆, 我喃喃地念叨,这春也已经在树尖上闹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