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教授谈“审美”,以此引申当代书法令人担忧的现状

撰文/王呈祥

“冬天,一头猪吃饱了,躺在草垛上晒太阳,这难道是美?这仅仅是视觉上的感观。”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先生在论坛上所说的。柳先生用这句话说明了中国当代很多关于“以丑为美”的社会现象,这其中就包括书法。今天,我们由柳先生的这句话来引申和探讨书法和当代书法现状。

一、造字的初心

古人最早的“绳结”是为了记事,到了后来有了文字符号,是为了传递信息,这两者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初心。到了后来变了,龟甲上的文字符号只有巫师认识。再后来就分封制度开始,钟鼎文的多少代表的是身份代表的是权利。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文字得到了统一,文字又回到了信息传达的初心上来。所以说古人造字的初心是“传达信息”。

二、创造是为了解决问题

就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创造小篆是为了解决地域文化语言交流问题。我们举个例子:过去没有普通话,陕西人与福建人交流,语言肯定是不通的,但是文字是相同的,所以就能交流。如果说各省都用自己的方言文字,上表秦始皇也不可能认识。

三、奢华美和朴素美

现在我们一说艺术,就直接想到卢浮宫、故宫,难道只有这些地方有美吗?这里面的美都是帝王家的奢侈美,我们生活中难道就没有美吗?柳教授说,不单纯只有奢华美,还有朴素美,还有青铜器上的狰狞美,西方有悲剧美等等。在我们生活中美的事物也很多,对于农民伯伯来说,田园的油菜花、小麦、玉米等等农作物就是美的。

四、书法之美应该接地气

书法之美需要书法家创造,但是创造出来的作品要能让普通大众接受和欣赏,美是给大家看的。如果不是给大家看的,书法家为何还要费尽周折搞展览,你看看中国美术馆每年要举办多少次书法绘画展,这些展览还是对外开放的,难道你能说这展览不是面向大众吗?所以说,书法的美要走进群众。

五、书法不是涂鸦更不是行为艺术

书法作品大家基本都能认识,但是涂鸦作品认识的就很少,涂鸦是某一个人的行为,某一个人独有,而书法则是全中国人民的东西。作为书法家总是沉寂在自己的独创涂鸦和行为艺术中,我相信这样的书法家也只能是一时红火。通过前些天一位教授“射墨书法”我们就能看出来,书法变成行为艺术,几乎所有人都无法接受。

六、今天的书法现状

今天学习书法,不单纯的是为了把字写好。我曾经在某高校美术专业做过一个问卷调查,有80%的同学表示,练习书法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成为书法家是为了挣大钱。我认为成为书法家、画家可以理解,但是发财挣大钱,我觉得不太能理解。但是,现实的书法界、美术界目前都是这种现象。

七、今天书画界的现状

搞书画展览可以卖作品、搞书画培训可以获取高额的学费,有些书画名家搞的短期培训学费都好几万,听着都吓人。几天时间的培训学习,你能学到什么?学完就是书法家?无非是“名、利”的互换而已!学员参加了培训,获得了名(到外面也能和别人说,我的老师是某某名家),老师通过培训获得了高额的收入,仅此而已!更有些书画家在某次国家展览比赛前,搞“某某展览冲刺班”,学费高的更是吓人,高额的学费不但没有吓退学员,反而争先报名。为啥?此次展览比赛,培训老师是评委!

什么是美?我认为是多数人认同的才叫美。有人会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种美,每个人看法不同。你这么说我不和你抬杠,你说的在理,每个人审美标准不一样,但是对美共同的认知应该是相同的吧!假如马路上有一泡粑粑,苍蝇嗡嗡叫,所有人都会离的远远的,这是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审美认知!如果你非要说,你趴上去闻闻,拿出手机拍照合影发个朋友圈,我也不会说你,因为那是你的权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