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学习,只是为了生命的蓬勃向上
梁漱溟一生总是积极向上,不愿意虚度光阴,这种观念从幼年起就深深烙在了他的言行中。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和父执彭翼仲,都是心忧天下并付诸实践的人物。彭翼仲为启发民智,创办了《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曾因进步言论被清廷流放新疆;梁济明知彭翼仲办报亏损,仍变卖家产,全力赞助,只是为了开发民智。梁漱溟的母亲也是一位“温厚明通”、善良而有主见的人,不仅支持彭翼仲和梁济的事业,自己也提倡女学,在北京初创的第一个女学校“女学传习所”担任教员。可以说,梁漱溟幼年时期,身边这些最重要的人都不愿意只为自己而活,而是有着追求进步、改良社会的志向与情操。这些人的人格感召着梁漱溟,使他从小即有大志,萌发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晚清时期,整个中国饱受外来耻辱,处在危急关头,急切地需要有识之士奋起救国。而任何一个人,要想发挥好的作用,首先必须自己积极向上,自己有见识。梁漱溟很早就意识到:“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有了这样的认识,梁漱溟虽然只是一个小孩,但“自己总有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不肯让一天光阴随便马虎过去”。尤其从十三四岁起,他“常有自课于自己的责任,不论何事,很少需要人督促。”因为有了这样对自己的要求和责任,他小时候就很有主见,很有独立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有时某些事,觉得不合我意见,虽旁人要我做,我亦不做。”要想有见识,就必须学习。梁漱溟从小便有了一种自觉,养成自学的习惯,而且非常善于学习。
《启蒙画报》本来就是给儿童看的,内容包含天文、地理、博物、算学等各类科学常识,而且将这些科学常识用白话文编写成一个个小故事,并全部配有图画,很受童年梁漱溟喜爱。里面还有古今中外的各种历史掌故、名人故事,梁漱溟也爱读,并由此熟悉了司马光、范仲淹等很多中国古人的故事,也了解到拿破仑、华盛顿、亚历山大等外国人的轶事,启发他懂得很多道理。
《京话日报》的内容主要是新闻和论说,介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论说时政的得失,揭发社会的弊病,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按理说,一般孩子从不看这样的报纸,但梁漱溟小时候也已经“能看”了。不仅如此,他和身边的小学生,还曾在闹市中散发传单,以此配合《京话时报》提倡的进步运动,称得上初步的“知行合一”了。
与一般孩子的学习不一样,梁漱溟小时候的学习不是为了成绩,也不是单纯地为了求知,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能蓬勃向上。这样,一切便都从根本着手,以自学、善学来步步推进。自学的关键是什么呢?梁漱溟认为:“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单是求知识,却不足以尽自学之事。”怎样算是善学呢?梁漱溟说:“在整个生命向上自强之中,包括了求知识。求知识引发我们的智慧识见,但它并不是一种目的。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假若求知识以致废寝忘食,身体精神不健全,甚至所知愈多头脑愈昏,就不得为善学。”可见,梁漱溟将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小学生便废寝忘食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又说:“读书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却是照顾自己身体而如何善用它。——用它来做种种事情,读书则其一。”梁漱溟小时候的身体本来很孱弱,但当他有了向上心,有了志向和自觉,便总能主动地学习,“虽没有用过苦功,亦从不偷懒”。“从没有被动地读过死书,或死读书。换句话说,无论旧教育(老式之书房教育),或新教育(欧美传来之学校教育),其毒害唯我受的最少。”这样一来,他的生命中自然培育出一种正大之气,“胸中恒有一股清刚之气”,身体不知不觉中慢慢转强,很少生病。而学问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他喜欢思考,容易产生疑问,然后为了解答疑问去学习各种知识。就连小时候没有读过的四书五经,他也在一个暑假像读报纸一样翻阅学习。用现在的话讲,他是真正快乐地学习着。他的这些经历,确实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