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关宁军·军制篇9——外勤补贴:明军也有'加班费'?

关宁军,晚明镇辽之精锐,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但其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探秘关宁军'系列文章正式上线,我将以《地形集》《军制篇》《战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块为纲,全面探寻明末辽东,深度探秘关宁辽军。


本文《探秘关宁军·军制篇之九——外勤补贴:明军也有'加班费'?》是我'探秘关宁军'系列的第十五篇文章。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明廷奴役军户的一贯特色,好在明白人还是有的,成化年间的辽东巡按王崇之就是其中一位。

外行谈军事,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后勤为无物,只知喊打喊杀,当士兵都是不用吃饭的机器人,军队则是不需加油的永动机

在唯心派的执念中,明末狂澜只要多几个猛人就能力挽;在穿越迷的幻想中,明军战力只要添几款神装就能爆棚

王崇之在赴任辽东之前治理过上海,对人力和财政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能以务实的眼光看待辽东防务,并向朝廷奏报:

'臣闻辽东旧时收成,粮食颇贱,商贾贩卖,易换有无,尚不免于饥寒;今兵荒相仍,商贾少通,使军士号啼饥寒。以此饥寒之人,不惟难驰锋镝之下,亦恐生意外之虑。'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欲令军卒'冒锋镝,蹈白刃',必需'厚糈丰犒'。

遗憾的是,王崇之终因得罪权宦被贬西北,但他留下的理念却为辽东将士争取到了实惠。

弘治初年,明廷调整了'行粮'标准,规定:边兵出百里之外者俱日支口粮1升5合,每月共4斗5升。

所谓行粮,指士兵离开驻地执行任务时,在月粮之外发放的粮饷,即'外勤补贴',或者理解为'加班费'。

出境执行任务,危险性高,但行粮收入也高

辽东边军外勤名色繁杂,比较常规的有修边守墩瞭高烧荒出哨按伏摆边防秋等项,但补助标准却只看两项指标,即:出勤天数出勤距离

出勤情况由文官核实,验口(按人数)验程(按路程)支给行粮,具体标准如下:

兵马出境百里之外,或计程五日以上者,每日支1升~1升5合,或每月支3斗~5斗不等。

有时,出境官兵与敌遭遇,发生战斗,即使没有达到'百里''五日'等条件,也可以通融,发给行粮,但只是不成文的'潜规',给不给粮,还要看文官心情。

嘉靖行粮调整:'临阵对敌遭罹锋刃者,虽在五日、百里内,亦准支给'

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户部会同刑部,以官方名义认可了行粮'修订案':'临阵对敌遭罹锋刃者虽在五日百里内亦准支给。'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岗位(如夜不收)由于长期出外勤,行粮标准也会经常上浮。如弘治十八年五月,宣、大、延绥三边曾统一标准,在月粮外,每月再给夜不收每人加'煤炒小麦'2斗,作为额外行粮。

另外,诸如'防秋'('防秋'是什么?可以参看我此前的文章《断裂与重塑:看草原帝国和中原王朝如何互相借力,突破“大限”》)这类外勤也是要提高补贴的。从嘉靖二十九年七月起,蓟镇所属四路墩军,在每年防秋的3个月加行粮2斗,三路夜不收'照密云例'加1斗。

每年秋冬交际,草原战马膘肥体壮,正是游牧骑兵入塞劫掠的高发期

每年防秋的三个月,是明帝国军费开销最大的季度。嘉靖九年四月,户部会议:'宣大二镇客兵粮饷以万人为率,一人一马,日计银一钱,每月该银三万两,每年三个月,兵银九万两,二镇三年共该银五十四万两。'

嘉靖二十六年,兵部批准了宣大山西总督翁万达申请的预算:议请三镇每年行粮、草束,宣府35万余(两),大同53万余(两),山西24万余(两),共计112万两。

其中有63万两用于'防秋',概算可知,防秋开销是其余九个月总和的1.3倍。

长期驻防九边的军费开销非常巨大,后期已然掏空了明朝太仓

除了行粮,明朝军费中还有一项超预算开销,那就是功赏

功赏之中最简单粗暴的一项就是'首功',即'人头功',奖赏规格颇为大方,最高赏格为1颗人头赏银50两(或官升1级)。

50两是什么概念?读过前文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末辽东,那就是1个普通募兵2年工资的总和

明廷真有这么大方?我们下期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