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关宁军·军制篇13——明朝文官如何管理边镇军需粮饷

关宁军,晚明镇辽之精锐,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但其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探秘关宁军'系列文章正式上线,我将以《地形集》《军制篇》《战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块为纲,全面探寻明末辽东,深度探秘关宁辽军。


本文《探秘关宁军·军制篇之十三——明朝文官如何管理边镇军饷》是我'探秘关宁军'系列的第十九篇文章。

明朝皇帝非常提防武将专权,尤其是财权

与唐朝类似,明朝中后期的北部边防也依赖边镇,但明的边镇和唐比起来就可怜太多了。

作为军事长官的镇守总兵,实际掌握的权力非常小,即使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凡事也要请示文官和镇守太监,至于其手下将士们的生命线——粮饷,总兵则几乎不能过问,全攥在文官手里。

以文驭武是明朝军事制度的基本原则

各镇督抚作为最高长官,一项关键职责就是兼理粮饷,但具体管理、发放则由专职官员负责,按照级别由高到低为:户部督饷郎中/主事监司(道)、厅官(通判)。

嘉靖时的户部尚书潘潢这样明确理饷官员的职责:'一应钱粮,在外责成布政司督粮参议,在内责成各边、腹督饷郎中、主事。'

其中提到的'在外、在内'是以皇宫为参照系,所谓'在外'即是各行省、边镇,在内则指近畿、京师。

督饷郎中虽然身在边镇,但人还是户部的,属于'京官外派',故也称'在内'。

明中后期,在边镇主管军政的大员,从京中或近边布按两司外派已是常态

至万历时期,户部督饷郎中成为边方常设官,任期三年,差满回户部,接受考察,其职掌如下:

1.审核发放月粮;

2.管理屯田和仓库;

3.招买粮草;

4.特殊时期参与军事决策。

督饷郎中裁革时,则由管粮佥事或参议来管理粮饷。

督饷郎中之下为诸。'道'有三种: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

各镇分守道,通常由邻边行省的布政司委派,职衔多为参政参议,宣德、正统之后,各司专设分守官,出巡边镇。

布政司分守官的设立晚于按察司分巡官,后者即分巡道

分巡道多由按察副使、佥事出任,负责考察边吏、巡察边备。

和分巡道一样,兵备道也来自按察司,或以部官挂按察司衔(如广宁之败后初巡辽东的袁崇焕),个别情况下也有以按察使直接充任兵备道的,因此兵备道级别通常高于分巡道

兵备道负责监理辖区内的兵马、钱粮、司法和基建等具体事务,同时握有'承檄调军'之权,上听命于巡抚,下领导诸厅官,可节制守备、操守、坐堡等低级武官,同时监督参将、游击等中层武将。

分守道相当于“小巡抚”,分巡道相当于“小巡按”,兵备道相当于“小总督”

到了明末,分守、分巡、兵备三道趋于整合,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曾说:'宣、大、山西三镇额设守、巡、兵备道十人……诸凡选任营官、点验军马、稽核钱粮,自有本地道臣经营……不论边腹皆谓之监司'。

即:监司=分//兵备道

监司之下为厅官——同知通判等官,分管''一级的兵马钱粮,有的还持有关防

值得一提的是,厅官一度直辖于督粮郎中,如在成化时的辽东,郎中下设州判官;嘉靖初,辽东巡按曾议设五路通判,一时未获批准,直至嘉靖十四年,才准设管粮通判两人,以一人分理(辽)河东一人分理河西

以上即是边镇管粮文官系统的经典序列。理论上,督抚有权约束督饷郎中,但因后者隶属于户部,故时常不买督抚的账。

崇祯时,卢象升曾指示宣大'三镇兵马钱粮,各有(巡)(总兵)、(监司)、(府同知、通判)以次分理',各镇专职管粮通判'悉听郎中节制,巡抚/按官不许差委',算是对客观局面的认可与规范吧。

文官只要牢牢掌握住军需粮饷,就拿住了军队的命门,也就能节制武将

之所以要赋予各级督饷官专事之权,也是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明军中最奸猾的一群武官——边将。

《明光宗实录》有载:'九边将领,沦胥维翰污阱,……剥削公行冒破取利月饷时克隐军扣银,甚至贪帅掠地皮,将军作饥虎,致军士衣不盖骨干,菽不厌口,愿奔外夷,以为乐土也。'

另一方面,基层军士们也未必老实。明朝后期募兵、世兵并存,员额与支俸分散管理(收操在营,食粮在卫),不免会产生'军冒于伍,粮冒于卫,而营卫均不知'的情况。

如振武营,'虚军九百余名,冒支年余之栗,凡一万三四千石'。

于是,文官与武将斗智斗勇,后者挖空心思吃空额,前者则用册籍管理治理冒领之患。

文书系统是文官集团驾驭军队的利器,在明代武人当中,能与文官在这方面有来有往者不多

什么是册籍管理?据《明会典·营政通例》描述:

劄委司官一员会同巡视科道,督率各卫掌印官,备将各营正兵及原卫所,每营每卫各攒造文册一本,营中据册稽查,卫中凭册支饷,后有逃亡事故即行开报。

天启年间的吏部尚书余懋衡则建议:

'责令各营查所属卫分,某卫隶本营军,旧管若干、事故若干、实在若干,除双粮选锋是否该卫造粮照旧例行外,其操军每柱前列本营总数后列司队撒数,为一册,计一样四本。该(管)号头逐营催齐,每月限十二日送巡视十三日送总协查核。'

如此,则能使'司兵者知饷,司饷者知兵'。

总之,文官与武将之间互不信任,是明代边镇军饷管理越来越复杂的根本原因,要是再加上太监,那就更热闹了,我们下期继续。


作者/首发时间:虎头彻 2021.3.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