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之湿温篇(下) [附舌象]

I编者导读:

此为上文《温病学》之湿温篇(上)湿重于热证治 [附舌象、验案]续(点击阅读)

刘清泉院长作为第一个进入新冠肺炎武汉疫区的中医专家,对于新冠肺炎认为属于中医的“湿瘟”“疫病”,虽然现已有各种针对此次疫病的中医方案,但方案言简意赅,说理教学较为缺乏,故编者将中医经典教材第五版青皮《温病学》湿温篇的内容删减了部分冗余话语并加入陈老对其中一些经典方剂的独特解读,以及证型或方剂常见参考舌象图片以供读者深入学习湿温病的治疗。《温病学》指出“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大多来势迅猛病情严重,较之一般温病的危害更甚。由于温疫不是独立于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其辨证治疗仍按温病的辨治体系进行,所以本教材没有把温疫另列专章讨论。”

(二)湿热并重证治
2.1湿热蕴毒
【症状】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而腻。
特点在于在湿郁卫气证上出现了湿热胶结热毒症状,如见咽肿溺赤,为湿热蕴毒而壅于上、下;身目发黄系湿热交蒸,胆汁外溢所致;苔黄腻为湿热并重之象。本证为湿热内阻,仍以中焦见症为主,如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呕恶。
病机湿热蕴毒,阻滞三焦
【治法】清热解毒、芳化淡渗
【方药】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白蔻仁10g 藿香10g 石菖蒲12g薄荷10g
连翘10g 射干10g  贝母10g 黄芩20g
茵陈24g 滑石30g 木通10g

#参考舌象#

【方义】湿热阻于少阳三焦,施治当从三个方面考虑:①疫毒侵袭肺胃,气郁化热,法当清热解毒,消除致病原因,解其所化邪热。②津凝为湿,法当淡渗利水,通调三焦祛除已停之湿。③是肺胃失调,法当辛开肺气,芳香醒脾,调理两脏功能。
此方重用黄芩清热解毒,得凉散的连翘、薄荷相助,可以消除病因疏解郁热;重用滑石清热渗湿,得茵陈、木通相助,不仅可祛已停之湿,亦可增强清热力量,引导热邪下行,成为清热利湿的主要组成部分。佐射干、贝母泄肺利咽,化痰散结,合薄荷宣通上焦津气,调理肺卫功能;白豆蔻、藿香、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利气,恢复脾运。诸药合用,能呈清热解毒,芳化渗湿功效,用于湿热阻滞三焦证候,疗效较为理想。
方中黄芩擅长清肺、胃、大肠、肝胆之热,连翘擅清上焦心肺之热,二药兼顾上中下三焦,再配辛凉的薄荷,则清中有宣,凉而不郁使热有外出去路而无凉伏之优,体现清轻宜达,展其气机之法。滑石长于清利三焦湿热,木通长于清利心经湿热,茵陈长于清利肝胆湿热,三药不仅兼顾上中下三焦,又增强了清热力量。本方之所以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性热病,与其药物用途广泛有关。
2.2湿热中阻
【症状】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溲短赤,苔黄滑腻,脉象濡数。
本证在湿温病中,多为前述之湿困中焦证发展而来。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提示湿热蒸腾;而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为湿热阻于中焦之象;便溏色黄、小便短赤系下焦泌别失职所致;苔黄腻、脉滑数都是湿热俱盛之征。
(编者按:此证此方与甘露消毒丹的鉴别要点在于此方证以霍乱吐泻为特点,即急性的上吐下泻,脘痞呕吐恶心为主要症状,热毒聚结症不明显,病机表现在于湿热阻滞中焦引发的脾胃气机升降混乱。)
【病机】湿热内蕴,阻滞中焦
【治法】苦辛开降
【方药】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黄连12g 山栀9g  厚朴15g 制半夏12g
石菖蒲6 豆豉9g 芦根20g
#参考舌象#
【方义】疫毒侵入胃肠,引起脾运障碍,升降失调,治宜清热解毒,消除致病原因;运脾除湿,调理中焦功能,恢复中焦升降。方用黄连、山栀清热解毒,芦根清热止呕,是消除病因的主药。厚朴、半夏燥湿醒脾,石菖蒲、香豆豉芳化湿浊,是调理牌胃功能,恢复津气升降辅药。两组药物合用,使湿热两清,脾功恢复,升降正常,诸证自解。
2.3湿热酿,蒙蔽心包
【症状】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舌绛红)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本证见身热不退,朝轻暮重,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湿热蕴蒸气分之象;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时清时昧,时有谵语系湿热痰浊蒙蔽心包所致。
【鉴别】
1、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与热闭心包,均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但二者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临床类型应注意鉴别。前者为湿热酿痰,包络受其蒙蔽,后者为热邪内陷机窍受其阻寒前者病在气分,后者已营血;鉴别要点湿热酿痰为“舌苔黄腻湿热明征”热闭心包“舌赤无苔,伤阴确据”
②本证与阳明腑实引起的神志失常有所不同,辨证要点在于本证无腹痛、按压硬满、便秘等腑实证,苔黄腻而不燥裂
【病机】气分湿热,蒸酿痰浊,蒙蔽心包。
【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蔽。
【方药】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石菖蒲三钱 郁金二钱 炒山栀三钱 连翘二钱

木通一钱半 竹叶三钱 丹皮三钱 竹沥五钱  灯芯草二钱

菖蒲郁金汤用山栀、连翘、丹皮、竹叶等清泄湿中之蕴热。以菖蒲、郁金、竹沥、玉枢丹等化湿豁痰,开蔽苏神,并以木通灯芯导湿热下行。
在临床运用时,可根据痰热湿浊偏盛,而酌情分别应用至宝丹或苏合香丸:如热偏重者加服至宝丹痰浊偏盛者送服苏合香丸。并见痉厥者,兼以息风止痉,可加用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
(三)热重于湿证治
3.1 热炽阳明、湿困太阴
【症状】高热汗出口渴欲饮,身重或一身尽疼,脘痞,面赤气粗,(舌红)苔黄微腻,脉象滑数
本证为湿邪渐化热而成热重湿轻之候,其病机是阳明热炽,兼太阴脾湿未化。高热汗出,口渴欲饮,面赤气粗,皆为阳明热盛,里热蒸迫的表现;兼湿困太阴,故身重脘痞。苔黄微腻,脉象滑数,为热重于湿的征象。
【病机】气分热盛湿微
【治法】辛寒清泄胃热,苦燥兼化脾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
石膏30~60g 知母10~20g 甘草6g 梗米10g 苍术10~20g
【方义】热盛湿微,当以清热为主,燥湿为辅。故方用石膏、知母之寒,清其气分之热;苍术之温,燥其肌肉停滞之湿;甘草、粳米甘平,和养胃气,合而成方,能呈清热燥湿功效。
#参考舌象#
3.2少阳三焦,热重于湿证-蒿芩清胆汤证

(编者按:此条非温病学湿温病篇内容,因为陈老治疗湿热证最常用3方,湿重热轻-三仁汤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热重湿轻-蒿芩清胆汤,疗效非凡,故在此补入蒿芩清胆汤证)

【主治】少阳三焦湿(痰)热,寒热如疟热重寒轻,胸胁胀痛,口苦吐酸,或呕吐黄涎而黏,或干呕、呃逆,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数者。亦治湿热盗汗失眠眩晕、黄疸、神志不清、心悸、咳嗽、咳血、热淋、痔疮下血等证。
【证析】湿热阻于少阳三焦,则寒热如疟;气病及血,热邪偏盛,故热重寒轻、舌红脉数。湿热阻滞肝胆,故胸胁胀痛。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胆热乘胃,胃浊上逆,则呕吐酸苦水,肝脉自弦,脉象弦数,是肝胆有热象征。至于眩晕、黄疸、湿热盗汗病在肝;神志不清、心悸、失眠病在心;咳嗽、咳血病在肺;热淋病在肾;痔血病在肠道,征象部位虽异,湿热为患致病本质则同
上述征象有气郁化热、津凝为湿(痰)、胆汁雍阻、血热外溢等基础物质病变,也有组织结构感受刺激病变,但以湿热为其主要病理。
【病机】少阳三焦湿(痰)热。
【治法】清热除湿,上下分消法。
【方药】蒿芩清胆汤
青蒿15~30g 黄芩10~15g 青黛10g 竹茹10~15g
枳实10g  陈皮10g  半夏10~15g  茯苓15g  滑石20g  甘草5g
(陈老改变了方的剂量,青黛、青蒿剂量大增,青黛煎煮时放入需要小火搅拌煮,如机器包煎需加大剂量,若无青黛,亦可用制作青黛原料的板蓝根、大青叶代替)
#参考舌象#

【方义】此方由温胆汤加味而成,体现清热除湿,上下分消之法。

方中黄芩、青黛、竹茹清泄肝胆之热,青蒿清透少阳之邪,使热有外出去路,四药功在清热透邪,此上清之法也

陈皮芳化湿浊,半夏燥湿祛痰,二药在于恢复脾运,此调中之法也。

茯苓、滑石淡渗利湿,二药引导湿热下行,此下夺之法也。

枳实降泄胆胃,陈皮醒脾利气,又在通降气机,令其流畅,此津气并调之法也

综观全方,既有消除病因,解其郁热之清热药,又有恢复少阳三焦津气流通之行气除湿祛痰药,虽侧重于清泄服热,仍不失为上下分消之法。

此方既可分消上下之势,治疗三焦湿热或痰热;又可和解表里之半,治疗胆胃不和。方中青蒿透达少阳半表之邪;黄芩、青黛清泄肝胆半里之热;胆气犯胃、中焦痰浊随胃气上逆而呕,故用利气调中、祛痰降逆之温胆汤降泄胆胃。

本方与小柴胡汤均有寒热往来、胸胁胀痛、呕逆脉弦等证,均属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病机,但因此证里热与湿浊较小柴胡汤为盛邪实而无虚象,故此方不用柴胡,改用青蒿化三焦湿浊而透热邪,用青黛清肝凉血增强黄芩清热力量,并去小柴胡汤中人参、大枣之补,生姜之温,配以祛痰降逆之温胆汤,遂由和解少阳之方,一变而为清泄胆胃之法,虚实异趣,同而不同。

此方原用碧玉散(青黛、滑石、甘草)三钱,合为今制,仅重9g,其中青黛分量尤轻,不过1~2g而已,今改青黛为10g,剂量超过原方数倍,是否过重?学习古方目的之一在于如何去完善古方,扩大其用途,增强其疗效。原方青黛用量太轻,若遇病毒感染或气血同病证候,就有病重药轻、鞭长莫及之失。加重青黛凉血解毒,不仅对于病毒感染有满意疗效,对气病及血之失血征象也可兼顾。剂量一变,遂由专治气分之方变为气血兼顾之剂,由专治胆胃之方变为泛治五脏之剂,又何乐而不为!

【应用】此方可泛用于五脏之湿热或痰热为患。下述各种用法,是陈老临床所验,供以参考。

1.呕吐

湿热或痰热所致胆胃不和,常兼见口苦胁痛,呕吐黄涎而黏,苔黄而腻,热象明显者,用此方效果甚佳。可加代赭石增强清热降逆功效。体现了胆胃同治法则。若吐苦水,食管有灼热感,此为胆汁反流,应加重枳实剂量成20g,增强幽门收缩,阻止胆汁反流。

2.湿热盗汗

盗汗一证,古人多从阴虚论治,临床所见,因三焦湿热而致亦屡见不鲜。湿阻少阳半表半里,当其夜卧阳气内归阴分之际,不仅表卫因阳气内归而失去固护,其内入阳气与里热相合遂致里热蒸腾,湿从外泄而盗汗见矣!可用本方加牡丹皮凉血,牡蛎敛汗潜阳,共呈清热利湿,敛汗潜阳之效。

3.眩晕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是颅内心包膜病变,当属肝经,盖肝主身之筋膜故也。引起眩晕原因虽多,总与津液盈虚有关。治眩诸方,不是滋阴潜阳,就是祛除痰饮水湿盖津虚则膜失其濡,津壅则膜受刺激而眩晕作矣!所谓无火不作眩,是指阴虚火旺而言;无痰不作眩,是指津液壅阻而言。故眩晕实证,多因痰热循三焦上攻,蒙扰清空所致。此为治疗少阳痰热之方,恰合眩晕实证机理。若加赭石镇逆,白芍平肝,白术运脾,泽泻利湿,增强平肝镇逆,导湿下行之功,疗效更佳。血压高者可加入牛膝30g引血下行,或加钩藤30g降压。

4.神志不清

以本方为基础,加石菖蒲30g,连翘12g。治暑温,高热已退,湿热蔽阻清窍而神志不清者,有清热除湿,涤痰开窍之功,久服有效。宜宾县蕨溪镇一李姓8岁男孩,1973年初秋患乙型脑炎,在宜宾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热退身凉以后神志不清。适值余暑假回乡,一小学教师来家代为求方。详问病情以后,书蒿芩清胆汤加连翘12g、石菖蒲30g付之,嘱其试服。次年春节家长带领小孩步行80华里前来致谢,始知服此而愈。

5.心悸、失眠

属于痰热为患者,可加琥珀、瓜萎壳、黄连之类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成都五中教师姜某,心动过速,求治于余。察其舌质老敛,舌苔薄黄,脉搏100次/分左右,属于痰热凌心而悸,遂以此方加黄连,月余而愈。

6.咳嗽、气喘

痰热壅肺咳嗽胸痛者,加鱼腥草、芦根、冬瓜仁等清热化痰;气粗喘促者,加麻黄、杏仁宣肺降逆;吐泡沫痰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寒热共用。咳嗽、气喘因于气郁津凝者十居八九。此方能够利气行津,通调三焦水气而使肺卫宣降功能恢复正常。加鱼腥草是欲增强解毒作用,加冬瓜仁、芦根是欲增强行津之功,加麻黄、杏仁是欲增强宣降肺气效力,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是用恢复肺功。本方着眼于消除病因,调理功能,流通津气三个方面。1989年10月盐亭县流感患者甚多,均以咳嗽、气喘、苔黄而腻为主证,投此无一不愈

7.咳血

肝经火旺,木火刑金,迫血妄行咳血,有阴虚、血热、痰火之别,审属痰火为患,用本方加栀子、瓜萎壳,有清肝宁肺之功。宜宾范某,痰中带血,某院诊为肝硬化,久治无效,经省医院及华西医大检查肝脏正常,求治于余,见其苔黄而腻,遂以本方加栀子、瓜萎壳、芦根数剂而愈。本院教师江某,患肺痨吐血量多,住院二周未止,问治于余,见其舌苔黄腻,教服上方加龙骨、牡蛎,1日1剂,4剂而止。余用此方治疗支气管扩张咳血、空洞型肺结核出血数十人,均效。

8.痔疮下血

肝经血热,随少阳三焦下注而成痔疮下血,用此方清热除湿,可收较好止血效果。肝藏血,血热妄行,无论见于何部,皆当责之于肝,才是治病求本之道。便血古有肠风、脏毒之分,脏毒多从湿热论治,投以此方,既可清肝宁血,又可化湿泄浊,故有效。1975年冬,应邀到四川农学院与畜牧兽医系讲课,该校教务处刘某患咳嗽,请余处方,书此方付之,后问咳嗽愈否?答日咳未愈而痔疮下血愈矣!始知此方亦能治疗痔血,此后用之亦效。

(四)湿温病变证

4.1 湿盛阳微

【症状】形寒神疲,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浮肢肿,瘦少,苔白滑舌淡胖,脉象微细或参伍不调。

【病机】阳气衰微,水湿内停。

本证是由于湿热久恋人体,损伤人体阳气,而引起心、脾、肾三脏阳气衰微,阳气一衰,则水湿更易内停,所以湿胜与阳微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辨证要点:①本证多见于湿温后期,在素体阳虚者及小儿尤易发生;

②以心悸气短、神疲水肿、舌淡脉微细为辨证着眼点;

③必要时可测血压,血压多下降。心电图检查也可有一定变化。临床上本证可见于并发中毒性心肌炎者。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参考舌象#

4.2伤络便血

【症状】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质红绛

本证系湿邪化燥,热邪化火,侵入血分,损伤肠络,迫血下行所致。因此,以便下鲜血为特点。同时有血分热毒炽盛,营阴受损的表现,如灼热烦躁,舌质红绛等。

犀角地黄汤治疗
#参考舌象#
4.3气随血脱

【症状】便血不止,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无华,脉象微细。

本证多由上证发展而来。肠络受损,便血过多,则气随血脱。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摄血,血载气,便血过多,故气随血脱。气脱不能摄纳,则骤然出血不止。血脱而气失附丽,则阳气暴脱症见体温骤降,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脉象细徽等。

【治法】益气固脱

#参考舌象#

湿温病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黑苔。由于病变迅速发展,舌苔未及转化,故苔色仍黑,但因阳气随血而耗,故舌质变为淡白无华。

独参汤、黄土汤治疗

(五)温病善后余邪未净证治
【症状】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
本证见于湿温之恢复期,因热邪已退,故一般不发热。惟余湿未净,胃气不舒,脾气未醒,故觉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舌苔薄腻是余邪未净的征象。
【治法】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方药】薛氏五叶芦根汤(《温热经纬》)
芦根30 枇杷叶15 冬瓜子15 藿香叶6 佩兰叶5 薄荷叶3 鲜荷叶3
方中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均属芳香化湿之品,可化湿宣气醒胃;配合芦根、冬瓜仁以清利湿热余邪。
(六)总结
湿温病的传变规律图示如下

湿温病的发生为内外合邪,即外感湿热病邪,内伤水谷之湿。其病理特点具有湿邪重浊黏滞热邪蒸腾亢盛的双重性质,总以中焦脾胃为病变重心,临床上以湿热在气分为主要表现

本病初起邪从外受,困遏卫表,可见卫表证候,但多持续时间较短,且伴有湿阻中焦气分的证候,故属卫气同病,临床表现为湿重于热。
湿热之邪完全传里湿郁化热,蕴阻气分,波及三焦脏腑,从而发生多种病机变化,产生不同证型。
湿温病在气分的治疗当分其湿热之偏盛而治之。

除症状外,可通过舌苔量其表里湿热邪气偏盛不同,黄苔多则气分热重,白苔多则湿重,如下面三图从左到右分别为黄白各半(湿热并重),黄多白少(热重湿轻),白多黄少(湿重热轻)三种。

在治疗湿温的药物选择方面,对湿在气分的治疗可归类于下:

【祛湿类】
宣气——杏仁、枳壳、桔梗、淡豆豉,即宜肺气以流气化湿;
芳化——藿香、佩兰、白蔻仁、石菖蒲、郁金、玉枢丹;
苦温——苍术、厚朴、草果、半夏、陈皮、大腹皮;
淡渗——猪茯苓、泽泻、通草、芦根、滑石、薏苡仁、淡竹叶、六一散。
【清热类】
苦寒——黄芩、黄连、栀子等;
透热——石膏、连翘、竹叶、荷叶、淡豆豉、大豆黄卷等。
湿温病如湿热久蕴,则可化燥化火,其病机传变一般有二:
气分热盛转为阳明腑实证,此时治疗得手,病易向愈;
热迫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或致动血出血。
由于本病重心为中焦脾胃,故化火动血易损伤肠道血络而致便血,严重者导致阳气外脱而死亡。湿温病出现营血分证,其治疗与其他温热性温病相似,但更应重视所夹痰热或未净湿热的治疗。湿温病在病变过程中可出现一些变证,其中主要的有大便下血过多而致阳气虚脱,予独参汤和黄土汤治疗;如出现阳微湿胜者,可予真武汤。
本病尤其应注意饮食调护,忌生冷、黏腻、肥甘、厚味之品,饮食宜清淡,可实用具有健脾祛湿热作用的蔬菜如萝卜、冬瓜、空心菜、豇豆、扁豆、红豆、薏仁、小米等。
最后为本章极简思维导图:

编辑:袁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