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中的“气反”是什么意思?

《素问》中的“气反”是什么意思?

2021-08-04 22:21·徐小丽LittleLily

“气反”一词,见于医籍记载的,首推《素问·五常政大论》。气是病气(即病理),反是相反,意思是内在的病理变化与外在的症状表现不一致。

《五常政大论》主要是论述五运有政令之常,也有其变,进而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普遍规律,也有其特殊情况。因此,在治法上就不可守成不变。

“气反”在这里提出,是说明疾病的发生有这样一种异常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气反”?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着眼。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各脏腑器官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而各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又是借经络作为通路。如果某一脏腑器官或某一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经络。

另一方面,全身脏腑经络、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和它们之间的功能协调,还要依赖于气的生化作用(即气化)。气的分布是全身无处不到,气之所到都有气化作用。同时,气和血又是相互并行的,气行血亦行,血虚气亦虚。

这样,就产生了病变在甲的脏腑经络、器官组织,而症状却表现在乙的脏腑经络、器官组织上。如张景岳所说的:“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所谓本,即指病变的脏腑经络、器官组织,标即指症状表现或病理变化所能影响到的部位。

古人根据人体在病理变化上这一特点,发现这种气反病变,采取从疾病相反的部位去施治,往往能够取得较快的满意的疗效。

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创立了“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这一治疗法则。

“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这个治则,在中医临床上是经常用到的。

兹仅就个人的实践体会,略举一二。

1 病在上,取之下

头巅疼痛,伴见呕吐冷沫清涎,我通常用吴茱萸汤而获效。这个汤方的适应证,《伤寒论》早就说得很清楚。中医界同志应用此方治愈此病,也并非罕见。本证因胃虚肝逆,浊阴上犯清阳,所以用泄肝和胃的吴茱萸汤能够获效。

也有头痛如劈,特以前额为甚,舌苔黄,面红赤,脉洪大或弦数,我喜欢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因前额为阳明经脉所循部位,这是胃肠积热,热毒随经上攻,所以须泻其热,患者每因大便畅通,头痛随之消失。这个方法,中医习惯上称为“釜底抽薪”。

不久前,我曾治两例失眠患者,都自觉头晕,头前两侧疼痛,与小柴胡汤合蒿芩清胆汤加减,服药十余剂后,均感睡眠显著好转,头痛消失,头晕减轻。采用这两方的理论根据是,头前两侧乃胆经所循行部位,肝胆相表里。由于肝阳上亢,挟胆火上逆,故发生头晕失眠之证,因此采用了疏肝清胆的小柴胡汤和蒿芩清胆汤加减。

可见同一头痛,因发病部位所属经络不同,故治法各异。但头痛分别用疏肝和胃、泻胃火和疏肝清胆方法,又都属上病下取范围。头眩、头晕多属肝阳、肝火病,而肝阳肝火上亢,又多因水不涵木所致,所以治疗眩晕,常采取滋肾平肝或柔肝清阳办法;也有头眩头晕是因痰浊、湿邪、水气上干所致。

由于痰浊的,其人多挟咳嗽痰多而粘腻,我喜欢用温胆汤之类,除其胸中浊痰,痰去则眩晕自愈。由于湿邪的,其人多兼见头胀,四肢酸楚,倦怠,舌苔白垢,我常以不换金正气散,加些渗淡利湿之品,湿邪一去,眩晕可安。

由于水气上逆的,多伴见心悸,小便不利,我最喜用真武汤以鼓舞肾阳而利水,水气一除,眩晕心悸每随之消失。

以上种种,又都是上病下取之法。

突然大吐血、一般止血药难以获效之时,我常用三黄泻心汤,然则加栀子、黄柏,每多奏功,但应用三黄泻心汤治大吐血,必须是内火炽盛,迫血上行之证,才能有效。方中大黄泻胃火,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然则加栀子泻三焦火,黄柏泻命门火。

鼻衄不止,或高热不退,用黄土捣盐敷于足底(涌泉穴),常见奇效。因黄土、食盐均有泻热凉血作用,敷于足底,能引热下行。

以上用三黄泻心汤治大吐血,黄土捣盐敷足底止衄退热,同样是基于“釜底抽薪”的道理。

至于七窍为病,通常联系七窍与脏腑的关系而治其所属脏腑,如目病治肝,鼻病治肺,耳病治肾……更是中医临床家所共同习用的,就不多例举了。

2 病在下,取之上

大便秘结,常采用枇杷叶、杏仁、桔梗之类,肃肺而通大肠;遗溺、便失禁或小便癃闭、淋浊,以及脱肛、子宫下垂等,由于气虚下陷者,都可用补中益气方法以升提中气;肺热叶焦的两足痿痹,往往泻上中二焦肺胃之火。这些下病上取方法,中医界同志都很熟悉,毋庸赘述。

笔者治疗大便秘结,伴见胃脘疼痛及胸中懊憹者,每用栀子豉汤而获效。

采用这个汤方的理论根据是,下焦受约于上焦,今下见便秘,中见胃脘痛,上见胸中懊憹,这是三焦气化失司,故升其上焦,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行,不用泻下药而大便可通。

忽然小便不通,我常用软纸搓成小纸钉,嘱病者闭起眼睛,出其不意,将纸钉刺入病者鼻孔,令其打喷嚏,常能奏效。

此法看起来很庸俗,其实细揣其理是有根据的。因小便不通,多缘膀胱气化不行,而膀胱气化受制于肺,肺气通于鼻,突然打喷嚏,肺气得开,膀胱气化因而畅通。

朱丹溪说:“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从泻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朱氏是用吐法,我是用取嚏法,方法虽有不同,而道理则一。

突然小便不通,阴茎肿胀呈螺旋形,发病急骤,常危及生命。我常教患者用地棉根一小团捣成丸,敷于印堂穴,约过两小时,小便每获通利。地棉根即芫花根,为逐水峻药。印堂穴,督脉循行于此,会足阳明经脉,旁纳手太阳、足太阳经气。地棉根敷于此,能借经脉通周身阳气而利小肠、膀胱。

新近治疗一个女病者,怀妊两个月,突患下肢痿痹。曾经注射过安乃近、维生素B12等,治疗一个月,症状日见增剧,卧床不起,不敢转动,动则掣痛不堪。我认为这可能是胎气中阻,气滞血郁。若运其胎气,疏其气血,痿痹或可获愈。遂以忍冬藤、秦艽、木瓜、萆薢通络行气,疏风利湿,川芎、绿心豆、女贞子养血安胎,加大腹皮、紫苏叶以运转胎气,连服十二剂,痹痛逐日递减,现能下床行走。

下肢痿痹,而从转运胎气、调理气血治法,这也是基于下病上取原则。

3 病在中,旁取之

中病旁取,多应用在针灸治疗上。

例如,牙痛针两侧合谷穴;胃肠病针两侧足三里穴;经漏病针两侧血海、三阴交等。这是因经脉贯五脏而络六腑,行于上下左右,故病在中,亦可从四旁取之。

笔者因针灸治验不多、在这方面不能多举。

除了中病旁取之外,我意还可以引伸其义,试定出“旁病中取”一法。所谓“旁”,系指脏腑以外的躯体四肢。例如,全身水肿,因于热者,可用食盐、栀子、麝香共捣细末,敷于脐中,以疏通气化,泻火利尿,肿胀得消;因于寒者,常温灸关元、气血,以温运脾肾阳气,脾肾健运,水气可除。

不久前,我治疗一个病者,患水肿病一年,尚未大愈。现在症为大便秘结三天,口干,脉沉微缓。我处以理中汤加味。服一剂,大便通,口中和;再剂,水肿竟渐消失。

由于病人患水肿一年,脉沉微缓,脾虚可知。脾虚则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津液,津液不得上奉,则口干不能下输,则便秘。故以温运脾阳主治,也可以算是“旁病中取”。

另外,有一种暴泻,泻下如水,而小便短赤至点滴俱无。其因于暑热者,常用六一散;因于湿热者,常用四苓汤、桂苓甘露饮;湿盛者用胃苓汤。

应用这些淡渗分利方法治泻,张景岳说是“水谷分则泻自止”,我们习惯上叫做“利小便而实大便”。

按中医理论说,腑与腑本相通。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浊,大肠司传导。今湿热注于小肠,化物失司,水谷均趋大肠而为泄。

现代医学也认为,体内大部分水分是由小肠吸收,若小肠发生病变,吸收不好,水分便趋大肠下泄。

所以,“利小便而实大便”这个方法是很有道理的。

这个方法不是见泻止泻,也不能算是反治法。我说应该属“气反”范围,同时可把它归入“中病旁取”方法内。是否妥当,希同道们指正。

“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这个治疗法则,与按疾病所在部位因势利导方法不同,而是治疗上的一种变法。所以张景岳说“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

不过,气反和反治是有区别的。气反,乃是一种病理现象,反治,是一种治法,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分。

至于气反的治法与反治法也有不同。

气反的治法,主要是寻找实质病变部位而进行治疗;反治法,则是根据疾病的性质而采取从治方法,即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但气反治法和反治法又有一个共通处,即同样是通过疾病现象去找它的本质,不治表面现象,而治实质病变。

同时,气反的治法在某些场合下,亦含有反治的意义。例如,由于气虚而致的便秘,应用补中益气汤,这是采取升提法,既是上病上取的气反治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塞因塞用的反治法。又如,由于浮阳上升而致的口干、头晕、齿舌出血,应用桂、附、参、草以引火归原,既是上病下取法的气反治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热因热用的反治法。

综上所述,可见,“气反”,并非玄虚神秘之谈,而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这些治疗方法的运用机会,在临床上是经常遇到的。

它是在整体观念总的领导下,根据脏腑经络相互关系以及全身气化、血行相互沟通的道理,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寻常的治法。一个高明的医生,在临床上能够出奇制胜,往往是根据“气反”之说而获成功的。

王应镇说得好:“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无耗气,遗精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以此来说明气反的治法精神,我认为是很恰当的。

“治疗思想”,是有关治疗疾病这一问题的基本观念或基本认识。

它讨论的是关于治疗疾病的根本原理问题,而非治疗的原则、方法、手段等具体问题,但又对于确定疾病的治则、治法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疗思想取决于医学的哲学基础,亦即源于其自然观、人生观和认识论。哲学基础不同的医学,具有不同的治疗思想,又指引着此种医学有关疾病治疗理论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其治疗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 “疾病可治”思想的提出

《灵枢·九针十二原》对疾病可治的思想进行了讨论。

其云:“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雪”,洗除。“决”,疏通水道。“毕”,完毕、结束,在此指治愈。

这里以“五脏之有疾”代言疾病,并以刺入肌肤的木刺、污染衣物的污垢以及绳索纠缠的绳结、壅阻水道的堵塞等,形象地类比人体疾病状态。

最后,以这些不正常状态都可以人为地加以解除为喻,来说明“疾虽久,犹可毕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疾病可治的思想。

二. “疾病可治”思想的定位

“疾病可治”的思想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治疗疾病这一问题的总体认识,并非针对具体疾病而言。但古代注家未能认识到这一点。

如张介宾在《类经·针刺类·五十二》中注释说:“此详言疾虽久而血气未败者,犹可以针治之。故善用针者,犹拔刺也,去刺于肤,贵轻捷也;犹雪污也,污染营卫,贵净涤也;犹解结也,结留关节,贵释散也;犹决闭也,闭塞道路,贵开通也。四者之用,各有精妙,要在轻摘其邪,而勿使略伤正气耳,故特举此为喻。若能效而用之,则疾虽久,未有不愈者也。”

张氏对各文句的解释均较准确,但他仅从医学角度而未能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此文的意义。

从医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在哪一时代,总有一些难治和不治之病,《内经》也在多篇中屡次提到死亡、不治等词,时至今日也仍然如此。

况且,疾病能否痊愈,从根本上说并不取决于治疗,而是决定于人体及疾病本身。所以,无论医学如何发达、医术多么高明,也总会有束手无策之时。

因此,若就具体疾病而言,单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很难说所有疾病都是可治的。

事实上,《内经》“疾病可治”的思想,与其有关“不治之症”的记述,分别是从哲学思想和医学实践两个层次进行认识的结果。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遭遇疾病的侵袭,又不断地战胜疾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是这种疾病可治的思想,支撑着人类持续与疾病斗争的决心,才能够使医学发展到今天乃至未来。

从这一角度来看,《内经》提出的“疾病可治”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

三. “疾病可治”思想的意义

疾病可治的思想,是以疾病可知的认识为基础的。

《内经》提出的疾病可知、可治的思想,就其理论思维的内容而言,是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为人类所认识和掌握,认为人类完全有能力解决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这种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以《内经》作者为代表的古人们,已经具有了对人类自身能力的高度自觉,是人类自我认识能力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同时,疾病可知、可治思想的提出,也使《内经》医学理论摆脱了古代盛行的神秘主义(对医学而言,主要是“巫术”)的影响,走上了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治疗疾病的过程,是医工与患者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方面的关系如何?哪方面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决定性作用?

《素问·汤液醪醴论》以案例的方式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其云: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其中,“数”,与“法”同义,指规律、道理,或技艺、方法。

“暇”,《新校正》曰:“按别本,'暇’一作谓”。

“病之始生”,是说疾病新发;“极微极精”,是说病情轻微;“入结于皮肤”,是说病位在皮肤表浅部位。

由上可知,很快“良工”就说疾病已成,称为“逆”,即针石、良药均已无能为力了。

为什么疾病会由极轻极浅的状态,发展到“逆”而不治的阶段呢?是医工不良吗?非也。

这里说,医工为“得其法、守其数”的“良工”,即确实掌握了医学理论和技术。

那么,是患者距离“良工”太远,无法就诊吗?也不是。

患者与“良工”之间就像“亲戚兄弟”一样,以至于其声音、颜色每天都为“良工”所闻所见。“远近”,是偏义复词,义偏于近。

那么,在病情轻浅,又能每天见到“良工”的情况下,为何病情竟发展到不治的阶段呢?

2

在排除了医生方面的种种原因之后,岐伯在这里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也就是说,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医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关系常常制约着疾病的诊治。

其中,病人为本,是医疗过程的主体,决定着医生的选择和治疗的目的;医生为标,是医疗过程的客体,其治疗技术必须施加于患者方能取得效果。只有患者相信医学、信任医生,治疗才有可能顺利实施并取得疗效。

如果“标本不得”,即患者不相信医学或不信任医生,治疗就无法展开,此时欲使疾病痊愈,无异于缘木求鱼。

另外,《素问·移精变气论》又说:“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马莳注:“《汤液醪醴论》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盖有病人而后有医工,故亦以本标名之。今医药合其病情,则标本得而邪气服矣。”是论医患能够配合的情况,其精神与此互补。

3

与此相应,《素问·五脏别论》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至德”,指医学理论。“至巧”,指针石刺治的技巧。

这里例举了“标本不得”之中因于患者方面的三种情况,即相信鬼神、厌恶针石和不许治疗者。

另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还有“病有六不治”之说,其“信巫不信医”与这里的“拘于鬼神”相同,又有“骄恣不论于理”者,均属于“标本不得”中患者方面的因素。

《史记》同篇所载扁鹊诊治齐桓侯的故事,就是患者不信任医生而至不治的典型事例。类似情况即使是在现代,也并不罕见。

4

“病为本,工为标”之论,强调了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内经》并不因此忽视医工的重要作用。如果在患者不存在上述情况时,医疗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就取决于医工了。

《素问》的《疏五过论》《征四失论》《方盛衰论》等篇中,详细讨论了对医生的多种要求。现因篇幅与主题原因暂不赘述,读者们可自行查阅。

《内经》病患为本的治疗思想,是强调治疗效果的取得,决定因素在病人而不在医药。

病人本身的情况,是疾病可治与否及效果好坏的内在因素、根本因素;良医以及正确的治疗,只有在患者本身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就其理论思维的内容而言,这一思想是认识到,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在事物内部,外部因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这一认识无疑是符合唯物辩证法思想的。

“化不可代”,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

原 文

其云:“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词 解

“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即疾病已经治愈,气机已基本恢复正常,但人体之气仍未旺盛,机体仍然瘦弱而未完全恢复健康的状态。

“化”,即造化,指自然界创造、化育万物的机制,又可称为生化、气化,这里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

“代”,代替。“时”,即时间、时序,也有时机之意。“违”,违背。

“经络以通,血气以从”,是对前“气从”的详细解说,“以”通已。

这是说,虽然经络已通畅、气血已顺从,但仍然处于“不康”、“病去而瘠”的状态。

“复其不足,与众齐同”,是说要使其恢复到与常人一样的健康状态。

“养之和之”及“必养必和”,是使其恢复健康的方法。“静以待时”、“待其来复”,是说尚需待自身造化之机的自然恢复。

各家注解

王冰注:“化,谓造化。代大匠斫,犹伤其手,况造化之气,人能以力代之乎?夫生长收藏,各应四时之化,虽巧智者亦无能先时而致之,明非人力所及。

由是观之,则物之生长收藏化,必待其时也。物之成败理乱,亦待其时也。物既有之,人亦宜然。或言力必可致,而能代造化、违四时者,妄也。”

认为事物的成败理乱自有其规律,人类不能违背其规律以“揠苗助长”,治病也必须尊重人体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

张介宾《类经·论治类·十二》结合四时、五脏之生克关系而注:“化,造化也。凡造化之道,衰王各有不同,如木从春化、火从夏化、金从秋化、水从冬化、土从四季化,以及五运六气各有所主,皆不可以相代也,故曰'化不可代’。

人之脏气,亦必随时以为衰王,欲复脏气之亏,不因时气不可也,故曰'时不可违’。

不违时者,如金水根于春夏,木火基于秋冬,脏气皆有化原,设不预为之地,则临时不易于复元,或邪气乘虚再至,虽有神手,无如之何矣”。

认为五脏应五行、四时,故随着四时的推移、五行的衰旺,五脏之气亦有衰旺。

因此,治疗疾病不可违背时序变化所反映的生化规律。由此可知,此句原义是说,对于久病之人的康复,应顺从人体生化的自然规律和相关时序,抓住人体正气自我恢复的时机进行调养,而不能违背之。

《内经》思想

据王、张之注,“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又不限于康复一事,可推而广之,作为《内经》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思想来认识。

即对于所有的疾病,其治疗都应顺从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加以调和、引导或推动,而不应违逆甚至企图人为创造或替代人体自身的规律;

同时,万物包括人的生化运动受自然时序的影响,表现出时序的特点。这种时序性是事物生化运动规律的表现,也是必须顺从而不可违背的。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说:“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徐氏认为死亡是生命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每个人都无法违背这一规律。徐氏所论虽非治疗,但不应“与造化争权”的思想与“化不可代”是一致的。

“化不可代”的治疗思想,就其理论思维的内容而言,是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发展,各有其规律;在处理事物、解决问题时,必须尽可能地把握并顺从这一规律,否则就难以获得成功。这种尊重事物运动规律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同时,《内经》的这一治疗思想也并非仅是空洞的观念,而是切实地体现在《内经》关于疾病治疗的多个方面。如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的治疗策略等,均是“化不可代”思想的具体体现。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中国传统医学漫话

    独树一帜的中医理论体系 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说它独特,是因为这种理论和现代医学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理论都不相同,是中医所独有的.特殊的理论.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 ...

  • 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烧灼感、嗳气反酸……中医专家教你这样做

    中医"治未病"理念 是中医理论一大特色, 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我们需要做到 早预防,早发现,早 ...

  • 男子患慢性胃炎多年,嗳气反酸、口干口苦,...

    男子患慢性胃炎多年,嗳气反酸.口干口苦,老中医效仲景名方治愈 治疗档案: 杨某,男,38 岁,慢性胃炎病史多年,主诉胃脘满胀不舒,饱食后尤甚,嗳气而时恶心,胃中常觉嘈杂不适,时有泛酸,口中味浊,口苦而 ...

  • 经方治呃气反酸一例

    原创:水中火 2021年 5月06日 医案转自民间中医网-经方方药 微信问诊: ----- 2021-04-01 ----- 患者 15:10 水师,现在可以问诊吗? 水中火 15:11 可以. 患者 ...

  • 1400年的周子古镇,镜中蜃 气水 边楼,被称为嘉陵江上最后的码头古镇

    嗨,我是西江悦鱼,喜欢一个人发呆,看书,行走,让我们一起去山水田园,烟火市井里,体验红尘的活色生香,感受一样或者不一样的百态人生. 提到周子古镇,知道的人马上就跟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联系起来,说&quo ...

  • 如何对待练功中的“气感 ”?许多人都被带偏了!| 三华聚顶

    什么是气感?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人在练功过程中内气在体内运行的感知.习练抗癌健身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酸胀痛麻等现象,初练气功的人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常常被这种现象所惊扰,不少人对自己能否练功产生了 ...

  • 健身气功中的「反序运动」,强壮筋骨、聪慧增智

    什么是反序运动 反序运动,就是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相反的运动,比如倒立.爬行.倒行.赤足走等平时不太常做的运动.研究证明,它们都有很好的强身.健体.祛疾的功效. 其实,反序运动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汉代华 ...

  • 中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分别吃什么?这个算是整理全了【转载】

    中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分别吃什么?这个算是整理全了!(2020-01-27 17:20:59) 转载▼标签: 健康分类: 医药秘方中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分别吃什么?这个算是整理全了!补 气中药 ...

  • 调中快气。治心腹刺痛

    [处方]乌药(去心)300克,甘草(炒)30克,香附子(沙盆内断去皮.毛,焙干)60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调中快气.治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3克,沸汤点服,不拘时. [摘录 ...

  • 饭后总嗳气反酸,要小心反流性食管炎!

    由于现在社会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上班族都患上了胃病,真正是十人九胃. 不过,很多人虽然出现了肠胃不适的状况却因为症状不严重等原因,不会特意去治疗,有些患者则是喜欢自行调理和用药,这就导致不少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