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山路(交大老房子)

在华山路上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探访上海老校园里的优秀历史老建筑。

中院,建成于1899年(即光绪二十五年)夏,由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这是在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创办后不久完成的第一座教学楼,是交大校园内现存的最早的建筑物,也是中国人创办的近代大学中现存最早并且沿用至今的教育建筑。

建造中院的目的是供当时的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做学舍,以院命楼,名曰“南洋公学中院”。建成之初,它集教学、办公、食宿等功能于一体,是交大初创时期的见证和参与者。

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起初,中院一楼设有一个食堂,还设有化学实验室;二楼全部是教室;三楼是教师、学生宿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

中院的入口处设在砖拱券外廊中间处,整个券廊有十三开间之阔,这条外廊显示出当时流行的上海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特征。

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

悠长的岁月里,中院走出了很多影响后世的人物,也发生了影响历史的事件。人物当中,有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哀婉优美曲子的词作者李叔同、著名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先生。还有知名民主人士黄炎培、邵力子,著名学者谢无量,教育家孟宪承、廖世承、胡敦复,物理学家胡刚复,数学家胡明复,文学家陈源,影剧艺术家洪深,金石学家马衡,经济学家祝百英、沈志远,翻译家高尔松,当年都在中院学习生活过。

中院内交大首任校长何嗣焜塑像。盛宣怀为创办南洋公学,乃亲至其家中,邀请他出任主持办学。他才慨然就任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一面在上海徐家汇购地、建房。一面先借民房招生,主持了公学第一期师范班(中国第一个新学师范班)的开学工作。在他主持公学的4年多时间中先后招收各类学生300多名,派出留学生10余名。经过他几年的经营,南洋公学办学初具规模。清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一日病逝于工作台上。

老图书馆,于1919年10月10日建成,总耗资8万多元。建成以来,这座建筑先后迎来了成千上万的学子。它也作为上海图书馆界高雅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和摄影作品之中。 大楼共三层,设有杂志阅览室、普通阅览室、研究室、自修室和陈列室等。

交大体育馆,为中国高校最早建立的体育馆之一,由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张铸发起并建成于1925年。我国最早的留美建筑师庄俊设计。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共有三层,底层有办公室、浴室、乒乓球室和小型游泳池,二层为室内篮球场,南侧有小型舞台,三层有室内跑道,也可作球赛看台。

总办公厅,也称容闳堂,1933年建成。建筑采用西方仿古典主义式样,以赭红色为主色调。

门额上的“总办公厅”四字为胡汉民所题写。

该楼建筑面积为2,121平方米,共有62间房,造价为131,836.07元,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行政中心。设计师为庄俊。

学校大门,建于1935年6月,建成后沿用至今。1985年进行过大修。校门的基座及墙裙采用古朴石材,砌以清水砖墙,并用白石灰勾缝。校门拥有传统中式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件,屋顶饰以彩画,校门外有校门桥,初建时为木桥,1926年校庆30周年时,1927届校友捐资将其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后因华山路扩建,河渠被填平,但校门桥的栏杆和灯柱至今保留,栏杆上仍镌刻“校门桥”三字。

一片绿树掩映的红砖房,是“执信西斋”。

执信西斋,是为于校园西侧的一座学生宿舍,始建于1929年。初名西新宿舍,为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而定名为执信西斋。

孙科题写的奠基石。

执信西斋为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中间高三层、两翼高二层,总体布局构成U形。砖木结构、外墙红砖白缝。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共计卧室152间、可容纳304位学生。造价70300两银,由校长孙科奠基,设计师为范文照。

执信西斋建成时设施相对其他宿舍较为完备。宿舍为二人间,环境宽敞,并在楼下配有阅报室及交谊室。受到学生欢迎及各界赞誉,落成之时亦受到沪上报章报道。当时的在校生曾在校刊上撰文称赞。最早入住的1930届学生更为感谢学校修建宿舍,捐款在执信西斋前修筑饮水思源碑,后成为交大标志纪念物之一。

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校长黎照寰为孙中山好友,将执信西斋辟为临时病房以协助宋庆龄、何香凝建立的国民伤兵医院。淞沪抗战期间的十九路军伤兵多通过虹桥路送入执信西斋救治。 其后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钱学森、江泽民等交大校友均曾在执信西斋居住。

饮水思源为一座铸有交通大学校徽的纪念碑,位于执信西斋前。最早修建于1933年,现址为1979年重建的复制品。其复制品亦广泛分布于继承交通大学的五所学校校园中。

执信西斋前的喷水池中央。纪念碑上方铸有80齿的交通大学校徽。其基座为水泥制大理石贴面,正面刻有当届学生陈汝善之父题写的“饮水思源”,下方刻有“一九三0级建赠”,背后刻有1930届全体116名同学的姓名。

工程馆,落成于1932年,由张元济、王清穆、唐文治、蔡元培、陆梦熊等人募资兴建,设计者为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工程馆是一座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

楼内的建筑风格显得宽阔、大气。

工程馆为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共有二层,平面呈“口”字形,这是中间的天井。

天井中竖有无线电发射柱,长数丈余,是上海最早的无线电台之一。1926年陆定一曾在此做无线电试验。

工程馆旁边的铁木工厂——玻璃房子。

转过玻璃房子拐角,就像是进入工厂区。

大铁门上挂的牌子。

里面就像是一个车间。

大礼堂,也称“文治堂”,建于1949年。该建筑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为2,913平方米,为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该礼堂是学校举办会议、演讲和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礼堂门厅里的塑像。唐文治(1865—1954),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官至清农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书。后退出政坛,潜心从事教育事业。曾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及“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上海海事大学前身)监督(校长),创办私立无锡中学(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前身)及无锡国专(苏州大学前身)。“有三达尊,兼三不朽;晋百年寿,为百世师。”——交通大学挽联。

新上院,是学校大草坪北侧的一栋教学楼,建于1954年。原为上院所在地,由于1953年上院年久失修,屋架墙壁倾斜严重且保险公司不再续保,学校遂报教育部拆除并在原址修建新上院。

新上院大厅里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塑像。

(2016年8月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