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朱棣率领将士起兵造反,离开北平城,经过海津镇,度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此时的他,并非皇帝,然而野心勃勃的朱棣,豪气冲天,开弓没有回头箭,朱棣决定,将海津镇改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经过的渡
相关推荐
-
朱棣起兵4年仅有3郡之地,为何打下了南京其他地方就不战而降了?
明成祖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初为燕王,就藩北平,在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削藩以后起兵反抗,是为靖难之役,历时4年,最终打下南京城,坐上了皇位,成为了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 靖难之役期 ...
-
面对朱棣的猛烈攻势,守将以一灵牌便拒万人于城外,堪称至上奇谋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71岁的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亡,故皇太孙朱允炆以"仁明孝友,天下归心"登基继位,以次年为建文元年. 朱元璋剧照 一场表里不一的清君侧 在位初 ...
-
罗澍伟 : 胜芳曾过大运河
来到胜芳,大家对这座古镇的历史和经济地位都很感兴趣.我只说三个问题,如能找到答案,会对于今天的胜芳有新的认识. 第一,"信安海壖".查<金史·河渠志>:"金都 ...
-
天津人口才为何这么好?
在国人里面,最能说的估计除了东北人,就要数天津人了.天津人实在是太能说了,就和说相声似的,能说个不停,能动嘴的绝不动手,甚至连有些东北人都自叹不如.天津人为何这么能说?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天津,别称 ...
-
一代“妖僧”姚广孝,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辅佐大明三代帝王
"称兵篡逆,皆用其谋" 这是乾隆皇帝评价明朝姚广孝的话. "称兵篡逆"指的便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侄子朱允炆手上夺走皇位.这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一向是后世 ...
-
天津故事: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
天津的摇篮--三岔河口的成长史.三岔河口今昔共有两地.旧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城东北隅今狮子林桥附近.因南.北运河在此合流注入海河而东流奔海.三水相汇处呈丁字形,故名三岔河口. 据<天津卫志>记 ...
-
朱棣如果不起兵造反,能称帝吗?
肯定不行. 获得帝位的途径:造反,传承,禅让 1.三皇五帝时期,氏族部落社会制,实行禅让制,有治国本领或是有贤名的公众人物得到帝位. 2.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封建社会统治时期,帝位的由来虽说还是三种模式 ...
-
如果太子朱标当了皇帝,燕王朱棣还敢起兵造反吗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朱元璋最终赢得了桌子上所有的筹码,建立了大明帝国. 之后,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大事,就是选择一个能让他满意的继承人.但可惜的是,因太子朱标的过早去世,让这盘棋变得复杂起来,最后燕王朱棣 ...
-
朱允炆派兵包围燕王府,燕王朱棣正式起兵,控制北平城
张信到燕王府告密的同时,张昺.谢贵已经开始行动,他们调集兵力入城,分别戍守北平九门,加强戒备,同时向朝廷飞速请旨,朱允炆于是下令逮捕燕王府的官属. 孰料此时,意外发生了,张昺上奏朝廷的密疏被一个名为李 ...
-
蓝玉到底有多厉害?为何说只要他活着,朱棣就不敢起兵造反?
有开国君主就一定有陪伴他的开国功臣,开国君主可以统治天下,享受无尽荣光,但开国功臣就说不好了,他们的结局全看君主良心,如果运气爆发,遇上了个忠厚的君主,那就可以得到一个善终.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 ...
-
同为起兵造反,为什么朱棣一直饱受争议,而李世民却被奉为明君?
同为起兵造反,为什么朱棣一直饱受争议,而李世民却被奉为明君? 朱棣和李世民经历相似,都是以政变来获取皇位,李世民直接发动宫廷政变,杀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让出了皇位.而朱棣的政变成本要比李 ...
-
为什么明朝朱棣起兵造反时每次战争必冲锋在前,但多年来却没受一点伤?得益于建文帝的这四个字!
明朝时,朱棣造反,他一边跑路一边躲避追杀,然而奇怪的是,他每次都冲在最前方,但无论朝廷派来的士兵.火器和兵器有多厉害,他总是毫发无损. 难道真的是真龙庇护? 并不是的,这就要说到建文帝朱允炆了.这两叔 ...
-
周密计划,二皇叔起兵造反: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作者:史遇春 明仁宗洪熙元年农历五月十二日(辛巳),即公元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就病逝了. 朱高炽崩逝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被祖父朱棣册立为皇太孙的朱瞻基.也就是永乐 ...
-
忽必烈也把皇位传给了孙子,为何他的9个儿子,没有学朱棣起兵呢
绝对是忽必烈把朱元璋给坑了,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太相似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本来也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结果真金这哥们不给力,没熬到忽必烈去世,自己先走了. 为此忽必烈索性把皇位传给了真金的 ...
-
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有多厉害,为何说只要他活着,朱棣就不敢造反?
如果要在历史上的开国帝王中,按照心狠手辣的程度,投票排个座次的话,想必朱元璋一定能高票当选为第一名. 他心狠手辣的程度,绝对令文武百官谈虎色变,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功臣们,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几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