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纵横:伊尹与《汤液经法》

伊尹是夏末商初时期的人物,在先秦典籍《尚书》《论语》《孟子》等书中对其事迹多有记述,民间也有不少他的故事流传。据说伊尹曾辅助商汤灭夏,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古代贤能名臣的典范。同时,伊尹精通烹饪,教民调和五味,又被尊为“中华食祖”。伊尹还撰《汤液经法》一书,创汤液之法,促使中药由单方走向了复方时代。

从厨子到宰相

伊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姓伊,名挚,尹是其官名。伊尹也是伊姓的始祖。

据《吕氏春秋》记载,伊尹是一个孤儿。伊尹的母亲原本生活在伊水边,她怀有身孕后,梦见天神对她说:“当你家的石臼冒出水的时候,就是发洪水的征兆,你要不顾一切向东走,不要回头,更不要告诉别人。”不久,伊尹母亲家中的石臼果然涌出水来,她心地善良,不忍乡亲们被淹死,便急忙告知乡里,带领大家向东逃走。走了十里路后,她难舍家乡,忍不住回头观望,发现家乡已是一片汪洋。

由于伊尹的母亲没有听从天神的劝说,把水灾的事告知了众邻,并在出走时回头观望,所以她在生下伊尹后不久便死去了,化为一片空桑。这时候,有莘国的一位女子去采桑叶,在一棵桑树的空心里发现了伊尹。她把伊尹抱了回去,并报告给有莘国国君,国君便命令庖人收养了这个孤儿。因为伊尹是从伊水边被捡来的,所以定为伊姓。

在庖人的悉心照顾下,伊尹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志向高远。他不仅跟养父学得高超的烹饪技术,还博学多闻,广知事物,时人称赞其为“贤人”。

此时,正值商汤发展之际,商汤闻听伊尹博学贤德,便派人去请伊尹协助自己治国。为了达到目的,商汤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向有莘国君主求婚,有莘国君便把女儿嫁给了商汤。伊尹作为陪嫁的“媵臣”一同送给了商汤,商汤通过求婚达到了求贤的目的。此后,在伊尹的协助下,商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王国。

汤去世后,伊尹又相继辅佐汤的两个儿子和孙子。在商汤嫡长孙太甲为王期间,因不守法度,昏庸暴虐,被伊尹流放到外地3年,此间伊尹亲自代理朝政,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流放途中十分悔恨,洗心革面,于是伊尹又将其迎回朝,重新继位。伊尹一生辅佐了四位商王,为感念他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商王在伊尹死后用天子之礼厚葬了他。

伊尹的一生实现了从厨子到宰相的转变,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贤相。

嚼着吃的中药

中药的服用方法,经历了从生药吞食到煮汁饮汤的发展过程。早在“神农尝百草”时代,人们是直接把药放在嘴里咀嚼,或者将干燥的药物切碎吞服,这种“冶为末”的原始吞服方法在古籍中被称为“㕮咀”。这种服药方法不仅因药物未经加工,影响肠胃吸收以及药效的发挥,还容易产生毒副作用。

后来,随着制陶、冶炼业的发展以及用火技术的普及,药物制剂方法也随之发展变化。人们在烹调菜肴的启示下,把几味药物混合起来,加水煮成汤液饮服,于是,“药食同源”的思维促进了汤剂的诞生。

为什么伊尹被认为是汤剂的创制者呢?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伊尹厨师出身,不仅善于调和五味,精于烹饪,又是商汤时期最有名的“贤能”之士,受“医食同源”理念的影响,人们便把发明“汤剂”的功绩归功于他;其二,《汤液经法》一书的流传为伊尹创汤液提供了佐证。《汤液经法》是我国商代医药史上的重要典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但至宋代时原书已亡佚。

魏晋时期的皇甫谧曾在其所著《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讲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认为伊尹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撰写《汤液经法》,创制了汤剂。《汤液经法》对后世方剂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在《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中说:“诸名医辈张机等咸师式此《汤液经》。”元代王好古也认为:“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陶弘景和王好古都认为,汉代医圣张仲景的“经方”就是在参考了《汤液经法》的基础上撰写的。

由此可见,伊尹对方剂理论的形成影响深远,《汤液经法》也被认为是最早记载汤剂的著作。由此,伊尹创制汤液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从单方到复方

后世有人将伊尹与黄帝、神农并称为“三圣人”,认为:“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确定伊尹是汤液的创制者。从“神农尝百草”到“伊尹创汤液”,实现了从中药单方到方剂的转变,此后,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原理逐渐形成并且不断完善。

相对生药,汤剂吸收快、起效速,且可以随证加减,灵活方便,适用范围更为广泛。汤剂的出现使药物组合成方变为现实。在传统的方剂学中,方剂的组成药物可按其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简称为君、臣、佐、使。从单方到复方的进步,为中医内服药物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伊尹虽然不是专职医生,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也多与医药无关,但伊尹创汤液的故事已深入人心,他的事迹亦被后人所敬仰。伊尹作为汤剂的创制者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美名。

(0)

相关推荐

  • 一篇值得收藏的祭文范本

    辛丑清明祭伊尹文 岁次辛丑,节届清明,合阳社会各界人士,谨以鲜花时果之仪,致奠于商元圣伊尹之陵前,辞曰: 大河之西,悠悠古村: 人烟阜盛,地沃根深. 空桑之野,天降圣人: 圣人维谁?名曰伊尹. 尹本卑 ...

  • 经方、时方是中医方剂两大体系,通常以其历...

    经方.时方是中医方剂两大体系,通常以其历史年代或作者划分,但对此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本文试做简单考据分析,希望能求根溯源,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什么是经方? 经方的概念,最初出现在<汉书·艺文志&g ...

  • 民医讲汤液经法

    邢卫光-好大夫在线 摘要: 这个汤液经法里处处都是用具体的见证来表达用药法式,而不是象后世那样用抽象的所谓病机来分析.分析一大通之后呢,才想到用药,一个一般病机对应着无数的药,选哪一个呢?往往蒙的成分 ...

  • 汤液经法图系列(6): 说说安宫牛黄丸

    上一期我们讲了经典的泻心之方,三黄泻心汤和栀子豉汤,它们的组方用药,完全符合治疗心火病证所用的"苦泻-咸补-酸收"配伍模式.为了加深印象,本期我们再说一个以泻心火为主的方子,那就是 ...

  • 汤液经法图系列(5): 三黄泻心汤与栀子豉汤

    前几期我们讲了汤液经法图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即:汤液经法图是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举了一个最经典的方子,桂枝汤,这是一个肝木病证的治疗 ...

  • UC头条:汤液经法图系列(4): 体、用是什么意思? 与补、泻是什么关系?

    前两期我们试着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了桂枝汤这个具体的方子.结论是,桂枝汤为经典的补肝之方,药用辛-酸-甘的配伍,其中,辛补肝,酸泻肝,甘补肝. 有人说,咦,金老师,在汤液经法图里面,左下角的那个肝木 ...

  • 汤液经法图系列(4): 体、用是什么意思? 与补、泻是什么关系?

    前两期我们试着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了桂枝汤这个具体的方子.结论是,桂枝汤为经典的补肝之方,药用辛-酸-甘的配伍,其中,辛补肝,酸泻肝,甘补肝. 有人说,咦,金老师,在汤液经法图里面,左下角的那个肝木 ...

  • 汤液经法图系列(1):汤液经法图是什么?哪来的?

    说好的今年开始讲"汤液经法图",我们今天就开始. 这个图呢,其实我在中国药科大学上本科的时候,大约2006年吧,我就见过,但是没看懂,找了一些解读和探秘的网络文章,还是没看懂,所以 ...

  • 汤液经法图系列(2):通过虚实认识疾病,采用补泻治疗疾病

    今天开始,我们讲汤液经法图的结构和内容. 我们一直在说,汤液经法图是一个完整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学体系.这其中包含了疾病的诊断,也包含了疾病的治疗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医学的目的,就是认识和治疗疾病 ...

  • 汤液经法图系列(3):桂枝汤与岐山臊子面的神交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了"汤液经法图"给出的疾病诊疗思路.什么思路呢?就是通过虚实认识疾病,通过补泻治疗疾病. 再准确一点说,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 有人说,这 ...

  • 汤液经法图系列(4):体、用是什么意思?与补、泻是什么关系?

    前两期我们试着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了桂枝汤这个具体的方子.结论是,桂枝汤为经典的补肝之方,药用辛-酸-甘的配伍,其中,辛补肝,酸泻肝,甘补肝. 有人说,咦,金老师,在汤液经法图里面,左下角的那个肝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