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笑饺子

(1429)

校笑饺子

日子,不经意地,匆匆,从上课铃声和下课铃声之间穿过。低头,正寻思着2020网课那事,一抬头,2021的门槛已在眼前。

为了作别2020 ,大跨步地迎接新的一年。今天,放学后,全体一中的老师们,趁着校园里难得的宁静,大家一块做了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游戏:160余人的大家庭,一块包饺子、说饺子、笑饺子、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口中物,一千八百多年前,它已是汉民族的传统美食。饺子,是一种文化,每年的冬至、除夕,普天下的炎黄子孙都会不约而同地在餐桌上准备一盘饺子,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饺子,还是一段美丽的故事,据说这是来自于我们河南的“医圣”张仲景的杰作。它原名叫“娇耳”,是张仲景为了救治遭受冻耳之苦的乡亲们而做的。后来,张仲景在冬至这天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冬至这天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就不会冻耳朵啦!

但是,对于今天的一中人来说,饺子更代表了一种氛围,一种心情,一种快乐!

活动之前,天天笑得合不拢嘴的马大姐,就领着学校餐厅的大厨们,调制好了鲜美可口的饺子馅。至于饺子面,大家则吸取了去年的教训,让机器闲着,姑娘小伙们有的是和面的劲。虽然仍旧分成了四个大组,但今年的评比标准不在多,不在快,而是看谁的更养眼、更养胃。

包饺子这活,好像是女人的专利,但在一中,女的并不一定比男的强。和面那,你看王宇主任三下五除二;擀面皮儿,尚主任小心翼翼、范智明游刃有余;包饺子的,宋校长正在耐心地给几名女教师传授经验。不管平时在家里干没干过,这时候,都想挤上去,露一手,唯恐自己闲着。当然了,大多数女教师都是行家,一个个心灵手巧,包出的饺子也精美别致。短短的,好像没有多长时间,一排排的餐桌上就冒出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玲珑可爱的饺子。红的、绿的、白的,有的像“元宝”、有的像“小鱼”、还有的像“兰花”,宛如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

每个组的饺子拼盘,拼的都是创意:九年级是“中招No.1”;八年级是“2021元旦牛气”;七年级的犹如一朵鲜活的玫瑰花,综合组则是“一中+红心形+校花向阳花”。评委们经过反复的推敲琢磨,最后一致表决:坚决给大家一个公平公正,设一等奖四个。

我喜欢吃饺子,虽然不会包,但也偷偷地试了几回。我洗洗手,很认真地拿起一个饺子皮,煞有介事地挖了一小勺馅,塞进面皮里。然后使劲捏着两个边儿,好家伙,饺子馅儿,一点儿也不听话,挤着往外跑。没办法,哪里有漏洞,我就补哪。费了好长的时间,最终终于把馅包在了皮里,但皮上依然满是馅的痕迹。

饺子终于包好了,下锅了。看着饺子在四个一米口径的大锅里翻滚,大家等吃的心情也有一些的沸腾。如果有几盘小菜,三五种瓜果,是不是更加惬意的呢?正寻思着,只见程校长、王校长、郑校长、马部长等,推着几车瓜果小菜,缓缓地向我们走来……

董主任、郭主任等抬着盛饺子的大盆也来了。看着冒着热气儿,胖呼呼的、五颜六色的、形状各异的、晶莹剔透的饺子,排在队伍后边的我,嘴馋的真想冲上去抓一个塞进嘴里,那清香的肉香味、香菇味……仿佛在我嘴里化开了,直入心脾,美妙极了。

吃饺子,吃的就是这种快乐的、有说有笑的氛围。特别是经历了一年风风雨雨、没日没夜的一中老师们。为了一份神圣的责任,他们把一年过的像一天一样,每分每秒都明明白白。今天,趁着难得的团圆,大家一起把一年里所有的心思、所有的想法,都包进一个个小小的饺子里。在欢声笑语中,痛痛快快的一口咬下去,吃出来年的清香四溢,吃出来年的心想事成,吃出来年的幸福平安。

饺子真是一个好东西。特别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家庭,围在一起,拌着希望,包着幸福,吃在肚里,暖在心里。

这就是一中,2020的最后一个周五晚上,全校笑着饺子,喜迎着2021的到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