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志愿者”

在志愿服务受认可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对之进行一番讨论,既是对现实的回应,也有益于对事实的反思。

志愿者的故事

开篇不妨先来讲个相关的故事,来自于在某市扶弱帮困志愿者协会的亲身经历。

由于一直没有足够的外界支持,作为会长的武队只好旷工、贴钱,组织大家服务社会。协会成员虽年龄、职业、身份迥异,但对武队的一片赤诚,莫不称赞钦佩。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次在公益生态葬开幕式上,一切安排好后又突然得知当天,志愿者兴华哥要参加职称考试,但他向武队承诺会抓紧答题、及时赶来。

距离开幕的时间越来越近,武队问了兴华哥几次后便不再多言。这样被撂挑子的次数多了,大概无奈也就多于了气愤。可是生活又怎么会一次次辜负善良的人,就在仪式快要开始时,兴华哥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志愿服务遂得以顺利进行。

后来问他“考完试了”,他说“没有,我看时间来不及,就不考了,不能让武队难堪。”再问“那多会儿再考?怎么补救”,答曰“三年一次,没事,不管了。”

事情过去两年,直到现在记起,还总是心里一动,想这二人,真是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志愿者的类型

如今在媒体上、校园里、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曾经是、正在是或将要是一名志愿者。简单地说,理想状态的志愿者应是内部动机的“缘心”与外显行为的“论际”相互契洽,做到表里如一、内外和合;倘若单重一级,就会出现偏差甚至病态。

一则,假如仅论际,可能导致“志愿者”沦为一种刻板而机械的符号,出现为志愿而志愿的功利型志愿者,每年的“雷锋叔叔没户口”以及突击敬老便是如此。二则,如果只缘心,则可能使“志愿者”成为来去匆匆的自愿者,造就冲动型志愿者,如汶川地震后不到一个月时间,50支心理救援队伍已沦陷、消失了30多支。

我们常说“志愿者的前提是自愿”,但自愿也只是志愿者的必要条件。志愿者之“志”,更是指志业,它囊括了热爱、专业与承诺等等要素。因而功利型志愿者和冲动型志愿者都属于伪志愿者:前者首先便违背了自愿的前提,后者却仅停滞在了自愿的层面;虽然二者表现不同,但他们都把志愿服务当做了博取报酬或满足自我的手段。

真正的志愿者或许应是第三种类型——趣业型志愿者,即达到趣缘与业缘的融汇状态:唯出于乐意,才能甘愿;唯源自志业,方可长久。就像陈嘉映说的,“生活深处,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选择的东西,你跟你周边的人与事融合为难解难分的命运。”

功利型志愿者、冲动型志愿者和趣业型志愿者,这三种不同的亚类为我们在现实中定位“志愿者”提出了挑战:志愿者服务,究竟是理性计算的目的理性行动,还是志存高远的价值理性行动?志愿者团体,究竟是基于成本—收益权衡的交换式群体,还是源自感情卷入与人格投入的互动共同体?而又该如何对待那种“你需要有一个地方奉献爱心”的兼有情怀与世俗取向的志愿者观……或许这些都没有一劳永逸的明确答案,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有意识地自我省思、共同完善。

志愿者的明天

提起志愿者,我们的第一感觉除了敬佩,还有什么?我们会不会觉得丛飞的选择“不值得”?常说“道不远人”,为了推进志愿事业“飞入寻常百姓家”,志愿者的明天又该如何打算呢?

在帕森斯提出的系统论中,社会化与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个体施以影响的两条路径。换言之,制度和文化作为事业产生、发展并维续的两只手、两条腿,均不可偏废: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作为嵌入在社会事实中的存在,志愿者会在不同的文化与制度中塑造出不同的志愿服务生态。

无疑与依靠制度的规训相比,依托文化的熏陶来维系志愿者队伍,其成本更低、收益更高、效果更优。所以在公民社会的建构中融入志愿文化的血液,将志愿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并深化,显得十分关键而迫切。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仅仅试图借助文化上的精神酬赏来回报并留住志愿者,而更该在制度上为志愿者提供必要且必需的物质性奖励与社会性支持。

其一,在世俗化的背景下,号召所有志愿者都去做彻底不计得失而甘心全盘付出的“吾往矣”型圣人,只会让“志愿者”越来越脱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在“高大上”的景仰中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其二,“关系”的运作仍然流动在一些有“含金量”的志愿者征募中,有时候成为志愿者不仅需要普遍主义的选拔,还可能牵涉到人本位的特殊主义照顾,这也构成了志愿者队伍壮大的限制。

制度与文化的良性互动,能够使成为志愿者是一种自觉而荣光、丰盈而快乐的选择,并不是要去做得只剩下被感动和空感慨、只剩下“太难了”和“没办法”。让无数志愿者精神丰腴又少后顾之忧,让无尽志愿心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发光发热的机会和保障,才能够在公共场域中型塑出勇于志愿、乐于志愿、善于志愿、易于志愿的惯习。毫无疑问,志愿服务的发展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彼此推动的结构化过程。所以为推动志愿事业的平凡化与日常化,于个体而言,需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社会而言,则需要给予志愿者以更多更切实的尊重、关怀与扶持。

有人说,世界上有一种职业可以做一辈子,那就是志愿者;我们则说,这不仅是个人的一辈子参与,也是制度的一点点推进、文化的一滴滴积淀,以及社会的一代代绵延。即使现实还有不尽人意,但从日常实践出发,每个人都可以去践行“平凡的善”:

就在安静的成长里、美好的生活中,发现善、表达善、传递善。或许不想去太偏远的地方牺牲太多,那在家门口、在路拐角,去奉献、去付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温暖、感受善意、享有关爱,也一样的好。志愿本无高下优劣,须知“志愿者”一词,就已经是对志愿者的莫大赞誉了。

(0)

相关推荐

  • ​​社工介入农村养老服务的探索实践,以农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金巧花 一.项目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繁荣,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催生了大量"空心村".而受传统观念 ...

  • 何欢 | 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1

    志愿 1-1 1-2 1-3 为什么做志愿者?          1  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求 2  参与改善社会问题,履行公民责任,回报社会 2  发挥所长,自我价值体现 3  学习新的技能, ...

  • 白岩松:志愿者,我们永远在一起

    在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白岩松通过视频,向广大志愿者朋友们送上祝福.他特别强调,很难想象在整个防疫过程中,如果没有志愿者的努力和辛苦,最后是 ...

  • 433陈璐: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四化”困境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活动:困境//空心化/功利化/虚假化/低手化 摘 要: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有利于提升境界与能力.但现实中大学生志愿活动却普遍存在"四化"困境:首先是"奉 ...

  • 志愿者精神

    我的先进工作者证书 志愿者精神意指一种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它提倡"互帮互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志愿者凭自己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无偿帮助那些 ...

  • 杨关庆 | 闲话辣椒

    我喜欢吃辣,但肠胃不配合,稍微多吃一点,肚子就闹毛病,许多时候,我只能望辣生叹.邱县县城有个巴庄火锅店,这是四川风味的,有鸳鸯锅,一边是菌汤或者清水的锅底,一边是麻辣的锅底.麻辣的锅底,是当着客人的面 ...

  • 夜语闲话炒股系列009-股票何时卖出

    从标题上看,大概是所有人都会关心的问题,股票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卖出? 在股票卖出这件事上,远比股票买入要难得多,卖出这件事情上,很容易患得患失,一卖就涨的现象比比皆是,好像主力就盯着手里这仨瓜俩枣的,只 ...

  • 青春力量 助残扶残 西南大学“携爱”大学生志愿者在成都新津调研

    2021年5月5日,西南大学"携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从重庆前往成都新津"阳光家园",展开实地调研.团队由西南大学学生王涵玉带队,对该地阳光家园的基本情况.残疾 ...

  • 闲话读书

    闲话读书

  • 闲话读书大法

    凡是上过学的人都有一定的读书经验,只是多寡之别,有为脱盲而读之者,有为入仕而读之者,也有为生存而读之者,有为求趣解闷而读之者,也有为术业而读之者--相比之下,为术业读书者经验应该多一些,这类人多为高级 ...

  • 闲话江湖:护院的生存之道,凭借的不是武艺,而是人情世故

    过去人家,举凡富户,大都雇佣练武之人保护私人财产与生命安全,谓之护院. 护院者受雇于人,必当尽心尽力,但若要护住宅院,依靠的不仅是武力,还需"瓢把子"的关照.换言之,江湖并非打打杀 ...

  • 志愿者 | 26个子女1个爸

    家住湖南长沙县安沙镇鼎功桥村的蒋云祥老人,现在每月都能领到2000元"养老金".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给他这笔钱的是26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不是亲生儿女 ...

  • 志愿者 | 虽然不求回报,但他却收获了人生中的那一份豁达,那一份快乐......

    装满爱的"共享厨房" (辽宁青年-201911期) 2019年7月,在武汉大学医学部家属区,一间"共享厨房"经历数次搬家,艰难度过了1周年.1年间,厨房无偿提供 ...

  • 作文参考【我是小小志愿者】魏朝毅(7年级)

    征文展台 七月,教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河北散文学会.河北作家协会会员.培养学生"兴趣.能力.方法"自成体系.文由心生,读读写写,点石成金. --主持人 01 喜阳阳84号征文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