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树下养精神

《七古·咏蛙》
一九一〇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古·咏蛙》是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此前他在老家湘潭县韶山冲的一所私塾里读书,从来没有离开过韶山冲。同学中大多是富家阔少,衣着讲究,毛泽东这个“新来的乡巴佬”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嘲笑轻视。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
此诗构思巧妙,诗人自比“青蛙”,托物言志,想象奇特,新颖独到。它既写青蛙,更富人情,人蛙结合,联想深远。语言平实,口语人诗,顺畅自然,更加深了诗的情韵与意境。
很难想象,这首诗竟然出自一位十六岁的乡下少年之手,里面所表达的冲天豪气,似乎只有历史上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能够相提并论。

我们
We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古:古代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七言古体诗的简称。每句七个字,句数不限,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不像七律那样讲究平仄对仗。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七古并非就是纯七言的古诗,事实上,杂古也归为七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篇无一句七言,但却归入七古。

(0)

相关推荐

  • 欣赏《七绝·咏蛙》

    1910年离家外出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这次离家到1976年去世,整整67个年头,巧的是主席公开发表的诗作刚好67首. 毛主席的诗词可以称为史诗.因为每每在重大历史关头,主席都有重要诗词产生,他是 ...

  • 垂直媒体永远不会消亡,但需专注的精神

    巨型传媒集团争抢新媒体Vice,包括传媒界的大人物默多克(Rupert Murdoch).过去,热门的数字媒体公司与大型媒体集团进行的谈判,结局通常不怎么美妙.2005年新闻集团曾以5.8亿美元收购M ...

  • 从五代到宋元中国画的水墨精神

    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 "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 ...

  • 华人社会永恒不灭的精神图腾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有幅对联:"三教尽皈依,仰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下朗:九州隆享祀,祝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行." 这幅对联称颂关帝在华人社会所具有的崇高且广泛的影响力. 上联写关帝 ...

  • 【军旅抒怀】杨天吉||思想寄托·精神家园

    思想寄托·精神家园 杨天吉 梨花雨王倩作家说:"杨指导员真的让人佩服!他们那个时代,优秀的人基本上进了部队.能够在优秀的人堆里拼出来提干的人,更是优秀.通过与咱们团长接触,我得出一个结论:能 ...

  • 《论语·述而篇第2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面貌?

    7·2  子曰:"默而识(音zhì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读四声,记住.厌:厌烦.满足.诲:教育,引导.倦:疲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这句话的 ...

  • 明代奇案:女儿身亡,父亲疑心鸣冤,一场翁媳精神之恋,酿出悲剧

    永乐四年(1405年)七月间,一男子骑着快马,行色匆匆地来到洛阳县城东李家坡的李秀才家,报来一不幸的消息.李秀才的女儿 当时正值酷暑盛夏,尸体不宜在家中存放,诗晴的丈夫李秀才本就非常生气,王家态度又如 ...

  •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饿,是一种养生方法

    极 简 用肚子吃饭求温饱, 用嘴巴吃饭讲享受, 用脑子吃饭保健康: 能吃能喝不健康, 会吃会喝才健康, 胡吃胡喝要遭殃. 研究表明,在人类的长寿要素中,"饿",也是一种养生法,不仅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黄煌:温胆汤,传统的精神心理疾病用方,适用于焦虑、抑郁!

    简介:黄煌,1954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常委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     古代的壮胆方,传统的清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