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怀念李伊白老师
相关推荐
-
人文笔记|王信口述:编辑工作四十年
编者按 王信,生于1934年,<文学评论>退休编辑,曾任<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本文原为<文学评论>创刊60周年纪念访谈,后整理成文.王信先生是八十年代&l ...
-
如何做新闻传播研究·技巧篇
或许有人会问什么样的稿子编辑采用率更高呢?我一不是期刊编辑(虽然担任某些期刊学术顾问),二是每个编辑喜爱不同,因此很难给出具体的意见.但作为论文发表"专业户",我认为无非取决你的论 ...
-
陈福康丨郑振铎与百年文学遗产工作
郑振铎与百年文学遗产工作 陈福康 陈福康,浙江湖州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著有<郑振铎年谱>等. 内容提要 科学地继承.整理.研究中国文学遗产的工作,以1920年<文学 ...
-
蒋寅|《中国诗学》旧履痕
九十年代的学术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不仅学术取向.研究方法多元化,学术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态势当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的后现代思潮来解释,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多元化的出版方 ...
-
蒋寅|我心中的《文学遗产》——《文学遗产》创刊四十周年纪念
对创刊时间比我年龄还长的<文学遗产>来说,"转眼已四十年了"之类的感慨是轮不到我发的.尽管如此,值<文学遗产>四十年刊庆之际,我还是怀有特别 ...
-
苗怀明、李烨、叶黎侬主编:《曾朴全集》资料卷
<曾朴全集>资料卷,苗怀明.李烨.叶黎侬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完整收录了<海虞曾氏家谱>.<曾公孟朴讣告>.<曾公孟朴 ...
-
程芸:追忆——李伊白老师的笑与哭
清早得知<文学遗产>的李伊白老师于昨日19点去世,很是愕然.伤感,二三往事,不觉就浮现于眼前. 李伊白老师 北游期间,我大抵每周二都会去一趟文学所,李伊白老师北京特色的大嗓门,时常回荡在7 ...
-
白雪坤:霞光暮色两相映——南京大学苗怀明老师中国文学史课程总结
"明代文学因他们而精彩,虽然他们留给历史的只是一抹晚霞,瞬间灿烂无比,瞬间又湮没于苍茫的暮色之中",这是苗老师对明末文学的一段描述. 霞光与暮色,也是半个学期以来的课程学习带给我的 ...
-
吕逸:升仙还是成妖——漫画苗怀明老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花式操作”
大数据时代到来, 面对着这瞬息万变的世界, 大学教育究竟该向何处发展? 脱离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又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让中国古代文学 焕发生机? 就让这篇漫画带你一探 南京大学文学院苗怀明教授 ...
-
苗怀明:琉璃厂的黄昏——对一处人文风景的怀念(淘书看世界之六)
曾经是古旧书店云集.珍本秘籍叠出的北京琉璃厂不仅盛况早已不再,而且也已逐渐从当代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淡出,这话可能说得有些偏激或过分,但它确实道出了北京琉璃厂在现时的尴尬生存境地. 昔日的琉璃厂 如今,全 ...
-
苗怀明谈枕边书
苗怀明,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读书报:您出版过<红楼梦>的相关著作,如<风起红楼><曹雪芹><话说红楼梦><红楼二十讲&g ...
-
苗怀明:机缘巧合,水到渠成——《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的撰写体会
说到<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撰写的体会,脑海中马上会闪现出"机缘巧合"这个词.机缘是巧合的前提,巧合是机缘的体现,两者真是缺一不可. <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 ...
-
苗怀明:他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设立这个纪念日的目的在鼓励人们阅读和写作.当下阅读的条件实在太好了,内容不说,多数图书装帧考究,版式精美,看起来让人爽心悦目. 当我们看着眼前这些有分段.加标点的书籍时,可能会觉得一 ...
-
苗怀明: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两位先生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历来是文学研究的重镇,名家云集,令人向往.余生也晚,与该所来往较多的基本是同辈学人,当面向前辈学者请教的机会不多.比较幸运的是,其中有两位先生,笔者与他们有所往来,受益匪浅,以下如实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