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典型诗病举隅
随着诗词创作在高校中日益流行,特别是高校相继开设诗词创作课程、创办诗词社团,大学生诗词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大学生诗词创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也随之呈现出来。
当代大学生在创作中的共性问题,大致可分为声病、语病、意病三类。即声律问题、诗句锤炼问题和意旨统摄问题。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做简要的举例分析。
就本文讨论的群体而言,格律规范已不是大问题。大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即可掌握格律规范,几乎不存在“不能理解格律”的现象。在教学中,已无需过分钻研格律的教学方法,更不必刻意简化格律及诗韵。
学生作业中的格律问题,多是因为对格律的掌握尚不熟练,偶有一两处出律,经教师提醒后,能够自行改正。学生作业中因疏忽偶尔出现的格律错误,类型也较为单一,多为忽略了入声字或孤平问题,孤平问题又更多见于出句倒数第二字孤平。
比起格律问题,学生习作中更常见的是声情生硬的问题,即不违反近体诗规范,但存在永明“八病”中提到过的问题。今人创作,本不必回忌声病,但从学生习作来看,过于频繁、明显地触犯声病,往往指示出其它层面的创作问题,如词汇量偏小、联想过于狭窄等,多与“意病”有关,并呈现与其它诗病共生的现象。
典型例子如:
日际思来秋意浓,寻踪访至画堂东。
碧空万里浮云缀,红叶千山暮霭蒙。
雁叫噰噰天尚早,虫鸣唧唧岁将终。
岁终莫悔前年事,潦倒正堪饮一盅。
除最后一句偶犯孤平外,没有其它格律错误。但从声病的角度来看,此诗有明显的“大韵”问题。此诗用“一东”韵,首句借押邻韵“二冬”,而句中又出现了属“一东”韵的“空”和“红”、属“二冬”韵的“踪”和“噰”。第七句的“岁中”可视为顶针格,不视为大韵。“一东”、“二冬”韵声情本已厚重,在非韵脚处再屡次出现,显得重浊不美。同时,“暮霭蒙”三字,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又犯“双声”。连续的双声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但隔字双声,就显得拗口难读。
此诗所犯声病,可能与没有展开足够的联想有关。“大韵”四字,可能是从韵脚字联想到的,甚至可能本来想做韵脚字,但因想到的与韵脚字有关的表达超过了5个,就把相关表达利用到了句中。犯“双声”处,在“暮”和“蒙”之间也显然存在联想。此诗在触犯“声病”的同时,还存在时间混乱的问题,这也与思路不够开阔,凑泊意象有关。“声病”与凑泊意象的现象往往是共生的。纠正“声病”,实际上是为了鼓励作者展开更广阔的联想。
大学生诗词中的语病类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仗不谐、语体不合、下字不稳等方面。
在大学生初学者的创作中,对仗不谐的问题远比格律不谐更为普遍。部分学生甚至在写作律诗时完全不注意对仗。一些原本具有相当创作基础的学生,甚至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对仗。
一种流行的取巧方法是,绕过律诗,直接填词。这导致一些学生已可以熟练填词,但从未创作过律诗,并对对仗存有畏惧心理。这或许已经是一些辅导机构的“成熟”教学方法,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这也提醒我们,对已经能够填词的学生,仍应做全面的考察。
有的作者虽然有意识地努力,但仍不能完成工整的对仗。有的作品部分失对,一句之中,可能只有半句是对仗的;有的作品连用宽对,实如不对。另外,“合掌”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广义的“合掌”,包括上下句雷同,未能形成张力。这也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现象,如:
今宵浮盏依芸阁,何夕倾觞隐桂丛。
“宵”与“夕”、“浮盏”与“倾觞”,意义雷同。一部分有一定文学基础、肯钻研、好用典的初学者,反而尤其容易出现“合掌”现象。“合掌”往往与句式板滞相伴出现,是诗思不够发散的结果,如“依芸阁”、“隐桂丛”的句式,就过于接近“主谓宾”的日常语言句式,显得不够飞动。同时,因为作者写诗比较用心,注意了更换辞藻,所以“合掌”现象相对隐藏较深,不易发现。这种语义雷同而句式板滞的现象,与六朝文人诗的常见问题非常相似,是作者在句法尚不老练时着力为诗的结果。对于这种现象,不宜一味指责学生造语雕琢,以免挫伤其推敲字句的积极性,而应引导其拓宽思路,增强对句间的跳跃性。
有的学生可以完成工整对仗,但上下句的艺术水平不相匹配,且往往是出句优于对句。初学者容易机械地按照阅读顺序进行创作,先写上句,再想下句。这就有必要提示学生,可以先按照韵脚想好下句,再对上句,这样,下句的质量会略胜于上句,显得稍稳。
句式的单一与语体意识的不清晰,也是大学生诗词创作中的常见问题。
初学者容易忽略句式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颔联和颈联句式相同、句子的主谓宾成分过于完整、过多使用“二一二”句式等。这些问题经教师指出后,一般都能在第二稿中得到改进。
语体问题则不那么容易得到解决。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文体意识,不清楚不同体裁应有的功能、语气,特别是容易在写作较为古老、庄重的体裁时,混入时代更近、较为浅俗的体裁的语体风格。有的把近体诗写成了唱词,如:
离家万里何言难……
语言过于浅白,却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同时还有“三平调”的格律错误。这是把戏曲的修饰混同于律诗的修饰,没有体会到律诗精致、持重的语言风格。
有的律诗语言较为生硬,仍带有白话的习惯,如:
赫赫中天苦,微拂无所清。招云藏月夜,裹雨远闲楹。踯躅本随意,辗转应顾情。午后不觉迹,击荷二三声。
这样的作品,往往是作者以现代汉语思考,再“翻译”成近体诗的结果。
有的格律词写出了时下流行的“古风歌词”的效果,词藻华丽而难免堆砌生造之语。这种“古风歌词”体的格律词,降低了创作门槛,而且往往显得千篇一律,难有佳作。但也应看到,这种做法与古乐府的本意不无暗合之处。对于这种趋势,笔者暂时持谨慎观望态度。
有的作品则呈现出庄谑相杂的缺点。如:
燕山北眺夜风寒,冷气穿身客独叹。扼腕空留垂泪眼,阴霾不扫袖带宽。姣容未改路虽难,体病犹思慰我安。怎得佳人君若此,迢迢远道相与欢。
写自己与女友去天津玩,女友不慎烫伤、寻医问药的经历。对于这样的题材,作品似乎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用词很沉重,有的用词又很调侃。大学生在创作中,一方面对经典高山仰止,害怕使用过于庄重的表达,一直在寻找解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不肯放弃对崇高、悲情的追求,往往显得矛盾纠结。此诗用俳谐口吻写一件值得感动的事,显得体调不伦。中二联都没有很好地对仗,出律之处也较多。在以往的教育中,学生可能很少接触“体”的概念,应注意提醒学生用合适的语体表达想要表达的主旨。
初学者还难免会有下字不够妥帖的问题,如:
痴儿心意未能静,适与遣怀佳气平。
“未能静”显得生硬,下句则到了不易理解的程度。又如:
觉寝风灯冷,归园舫艇沉。
作者是想形容夜色中石舫沉静凝重的状态,但直接用“沉”太过突兀,以致“舫艇沉”的表达容易让人误会石舫沉没了。
一些初学者的作品有句无篇、支离凑泊,甚至自相矛盾。一些具有一定水平的作者,写出的作品通体平顺,但缺乏佳句。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可能有着共同的原因,就是仅仅关注具体字句的修饰,没有用强烈的主体意识统摄字句。
具体说来,缺乏主体意识的现象,在大学生创作中又有不同类型的表现:
学生因偶得佳句而命笔为诗,对整体结构没有太多的思考,往往写到尾联就难以为继,呈现“末篇多踬”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六朝诗作中也很常见,是诗歌技巧不成熟的典型表现。
初学者在写近体诗时,会反复用同一个字。初学者调格律较吃力,熟悉的句式不多,是造成重字的主要原因。像“未”、“不”、“无”这样的否定词,是近体诗重字的重灾区。近体诗要求避免重字,不仅是形式方面的考虑,同时也是对作者思维的锻炼。避免重字,要求作者有意识地变换句式,增大意象间的张力。重字的出现,也反映了作者的思路不够开阔。
有的作品未经深思,表达过于直致,缺乏艺术性。这也是与作者思致单薄有关的。如:
不见独夫传万古,梦听残笏出乾阳。
对句颇见古意,出句直斥古代君主为“独夫”,缺乏深思,显得不够精致。
学生表达的不是自己从现实中得出的感受,而是来自教科书和前代文学作品的、自己尚未完全理解的思想。如:
不畏一朝新素发,但惊岁月老人心。
出句凑泊,而且我们很难相信这两句是大一学生的真实体验。即使是形容时间流逝之感,也显得太过夸张。如果是模拟年长者的口气,又显得内涵不足,对岁月流逝缺乏真切的体验。
意旨不真是大学生创作中的常见现象。除了青年学生经历不够丰富,缺乏写作题材外,也应考虑到一些错误文学观念的误导。例如,很多学生追求“高大上”的立意,没有意识到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缺乏敏感性。
青年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使用不适宜的字面,却又并非有意讽谏,而只是未及深思。这种问题属于古人所谓“旁突”,是造语直致或立意不真造成的,仍属修辞问题。如:
许国今犹存碧血,前行何必畏风波。(《推免后晚游》)
将自己的志愿称为“许国”,将自己可能为理想做出的奉献称为“碧血”,指称不当。
初学者在创作中凑泊意象,往往造成自相矛盾的后果,其中最常见的是时序混乱。仍以本文提到的第一首诗为例,第三句是正午,第四句是黄昏,第五句又成了早晨。第三句和第四句的色调无法整合。“秋意浓”和“岁将终”也不是同一个季节。
时序混乱,说明其中至少有一句不是现实中的所见所感,并且缺乏整体构思。如果一首诗写的完全是当下所见的事物,或者事先想好要写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象,就可以避免时序混乱的问题。
诗歌创作没有必要都写眼前之景,可以由诗人将不同场合的感受融铸成新的意境,但这种熔铸必须合理、自然,需要意旨的统摄。
从诗病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诗词创作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当代大学生的典型诗病,往往与思路不够开阔、过分关注词句、缺乏意旨统摄有关,在教学中,应当对相关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原载《中华诗词研究》第五辑,有删节)
《中华辞赋》创刊于2014年,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一本专门刊发当代诗赋类作品的国家级杂志。2020年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华辞赋》出版单位变更为《诗刊》社,编委会主任李少君,社长王冰,总编辑石厉,副总编辑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