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小亮:一本清朝海鲜图谱有多神奇?

风物君

古人们对于自然万物的了解有多少呢?一直以来,他们最爱用画来记录所见所闻了。

在电视剧和古书里,我们可以大概窥悉到他们对花虫鸟兽的了解,而海洋生物,却是一个之话题。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具有现代博物精神的手绘师,把他能听闻和所见的,都一一考证并记载下来。因为大家对未知的生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古籍里面记载的海洋生物,它们的真身是什么,所以诞生了现代版的《海错图》。

下文是风物课堂第四期内容,想要了解更多课堂细节,还请加入我们的群,这里有很多和你一样有好奇心的人在等你。

下一期的风物课堂,你想听到无穷小亮跟你聊什么呢?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简单说一说关于《海错图》的一些事情。

可能有一些人已经买到并收到《海错图》笔记了——就是我新出的这本书。这本书呢,是我解读清朝的画谱——《海错图》的一个集子。这本书,为什么我很喜欢呢?因为我觉得可能大家都会喜欢。为什么现在《山海经》这么火,书店也有很多解读《山海经》的书,大家对《山海经》里的一些怪物也很感兴趣,就是因为大家对未知的生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古籍里面记载的兽物,它们的真身是什么,大家都有这种好奇去探究它。

但是《山海经》里面的生物,有一个先天的困难在于大部分都是传说、无稽之谈,今天你无法去找到它的原型是什么。那《海错图》就不是这样的情况,比《山海经》好得多,因为它是一本大部分基于事实的一本书。

所以《海错图》跟《山海经》相比,更有解读的价值。《山海经》等于没什么好解读,或者说解读了之后,大家也不知道是真是假,那海错图它的独特之处在哪呢?

因为,现在故宫有五本关于动物的专门的画谱,有一本叫《鹁鸽谱》,就是关于各种观赏鸽,咱们老北京的观赏鸽是很出名的,以前胡同里面,上空鸽哨的声音,是老北京的标志性声音之一。其实整个北京都有一种传统,就是养鸽子,而且把它们培育成很漂亮的品种,宫里面也有这个爱好,所以画成了一本《鹁鸽谱》。

第二就是《鸟谱》,《鸟谱》是非常精美的花鸟画,除了画一些很常见的鸟儿以外,还画了一些番邦外国进贡的鸟,这一点是它跟其他的花鸟画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它里面把澳洲的食火鸡也画在里面,这是外国进贡的,中国人都没见过这种鸟,只有在皇上家才有机会看到并且记录到这种鸟。

第三就是《兽谱》,关于各种走兽,也有记录外国进贡的和传说中的一些生物。

第四就是《鸽谱》,和《鹁鸽谱》不是同一时期做的,《鹁鸽谱》是康熙年间的,《鸽谱》是道光年间的。

《鸽谱》

第五本也就是最后一本,就是《海错图》,只有这本是来自民间,其他都是来自宫廷画师画的,这就是它的独特之处。

另外,还有一点独特之处,它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画谱。中国关于海洋生物的关注很少,虽然它的海岸线非常长,但人们一般不把海洋生物“入画”,画动物也是画一些淡水的生物,画一些淡水鱼,画一些淡水虾,一般很少人画海边的东西,所以,《海错图》就显得很珍贵了。

那《海错图》是怎么进到故宫里面的呢?因为《海错图》上没有一点表明要进贡给皇上看的语言。它就是画师自言自语的一本书,所以,它一开始画的时候,不是为了给皇上看的。

摄影/李少白

纯属是画师聂璜的个人爱好,自己给自己留下的一本画谱,所以也使得《海错图》很自由,没有束缚和顾忌,想画什么想记什么,都由着自己性子,所以,这本书非常有意思。

但是,聂璜在画完这本书之后,就完全没有记载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很多艺术家、画师和工匠的一个普遍的状态。他们留下了精美的堪称国宝级的艺术品,但自己都是默默无闻,比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非常精美,但这些画师具体是谁,并不是很著名,这个就是大家对艺术的重视还是不够。

永乐宫壁画

包括对自然研究的重视就更不够了,这本书最开始怎么进到宫里来的呢?雍正四年,宫里面的流水档(就是宫里面所有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记录在这里)。这一年的三月初期,里面记载了有一批画作要送进大内宫里来了。据说,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副总管苏培盛交来《鱼谱》四册,说太监杜寿传:着收在舆图一处。记此。

什么意思呢?就是圆明园进了一套画谱,叫《鱼谱》,是太监苏培盛交来的。这位苏培盛就是《甄嬛传》里的苏培盛,他让太监杜寿收在《鱼图》的类别里面。所以,《海错图》刚开始叫《鱼谱》,一开始是先进入到圆明园里,后来才进入紫禁城。

摄影/李少白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非常喜欢《海错图》,他曾经给清宫造办处下了好几道旨意,比如在乾隆三年二月初三,皇帝说,“造办处如有收录《鱼谱》,伺候传览,钦此。”就是说,“如果造办处你们要是存了这本书,就传给我看。”到了二月初四,就是第二天,又有太监来了,说“要着将《鱼谱》四册另换糊锦壳面,收拾。钦此。” 就是说,头一天乾隆看了《鱼谱》之后觉得保存不好,有点委屈这书了,就让太监四本《海错图》换成糊锦壳面,就是上面糊着布的,重新装裱一下。

后来呢,乾隆还把《海错图》上面盖了不少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这些印,乾隆是很喜欢在古画上盖印,这行为收到了一些诟病,就是说毁坏了古画,瞎盖。但是他就这毛病,怎么办呢,就是表示他喜欢看这个画。重华宫鉴藏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当时住在重华宫里面,表示他把这个画放在琼华宫里面,方便他随时看。

后来,他还把《海错图》收录到《石渠宝笈续篇》里,《石渠宝笈》是非常著名的一套书画集,《清明上河图》就是《石渠宝笈》里面的。而且,他还把它放在跟宫廷画师画的《兽谱》、《鸟谱》同等的地位里,这说明乾隆对它的重视。

《石渠宝笈》

咱们说回到《海错图》,这本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因为聂璜生活在明末清初,是一个相当动荡时期,但他能踏踏实实地花很多年去完成这本书,说明他有两耳不闻窗外事、喜欢与海洋生物较劲的性情。他也是在中国各地住过走过,尤其是沿海地区。

当时有一个大背景,清朝刚刚定朝以后,有对知识分子比较厉害的压迫,包括康熙时期的文字狱。文人不敢讨论时事,转而研究一些格物致知、考据学、观察一些花草虫鱼等等这些安全的活动,不会招致杀身之祸。

所以,当时涌现了一批作品出来,《海错图》便是其中之一。

《海错图》·故宫首谱

当时,聂璜对《海错图》非常重视,做的时候也很细心,自己在序里写道“每睹一物,则必图而识之”。每看见一种海洋生物,我就要把它画下来认识它,“更考群书,核其名实”,就是考证各种古书,核实它叫什么,从哪里来的。

还说,“仍质诸蜑户鱼叟,以辨订其是非。” 他用这些东西来询问渔民,看看说的是不是真的。所以这是一本时证性很强,都是他亲身考证过的东西。另外,他画的画也有特点,当时清初的一些画家,很多都是明末的遗民,心怀明朝,不想被清朝统治,所以转而艺术创作。他们经常借画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朱耷之类,画鸟和乌鸦瞪着大眼之类的。他是个人情感参和在画里较多,而聂璜比较科学严谨,着重写实生物本身,所以他的画很有写实性。

清·朱耷·《孤禽图册页》

他的画就跟标本似的,这样跟西方早期的博物学这些画非常像。这个在中国是较少见,其实中国有这个传统,比如宋朝的花鸟画是很写实的,看着它那些鸟,可以准确鉴别出种类。这个画的什么鸟,画得非常写实。包括宋徽宗画的花鸟,都很有名,还有宋朝人喜欢画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他们的兴趣涉及得非常广。

但是后来文人的兴趣变了,更偏向写意类的,对于工笔,觉得不如写意的俸禄高,慢慢地把优点丧失了。其实你看宋朝早期的画,不亚于今天科学手绘的。聂璜这里重新发扬了下,虽然画得不是非常像,但是至少看出是很努力的。

至于“海错”这两字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有时你也能看到,叫“山珍海错”,大部分现在叫“山珍海味”,其实跟“海错”是一个意思,就是海洋生物。“错”就是“繁多错杂”这个意思,不是“错误”的意思。“夫错者,杂也,乱也,纷纭混淆,难以品目,所谓不可测也。”这是《海错图》里面的原话。

《海错图》分四册,前三册现在在北京故宫,第四册在台北故宫,我去台湾的时候曾经去找,看看有没有在展览,结果没有。台北故宫对第四册《海错图》的记载非常少。现在我能找到的是,台北故宫出过一本叫《台北故宫书画图录》,把它藏的一些书画全都印在上面,但是书印得不太好,你要印都印得大一点,它就把《海错图》第四册前几张画印得稍微大一点,后面的全都是黑白的特别小的图。你说这个就没用了,我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一些画和字。就我看,第四册主要画的都是一些虾啊螺啊螃蟹啊贝壳啊这些东西。

《海错图》其实反映了化生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说,认为一种生物可以变成另一种生物。随便举个例子,就是人可以变成猪,猪可以变成人。

它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至少承认生物是不断变化的,与今天的现实相符,生物是在不断地演化当中,跟同时代西方的神创论比,稍微好一点。神创论觉得所有生物是一成不变的,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其实这个进步,也就是犯傻的角度不一样。

其实也不是经过什么科学研究觉得不一样,都是古代人瞎琢磨,西方人就琢磨成这样,东方人琢磨成这样,其实我个人觉得也谈不上什么进步。根据这个化生说,当然也不是化生说就统治了中国人大脑,也有其他传说。比如《海错图》记载了海底下的大鲨鱼能够变成老虎,而且有人还真见过了,有一回海里面上来一只鲨鱼,然后真变成老虎。但它刚变成老虎的时候,鳍还没什么脚,不能很快地跑,所以就被人抓住了。

这个可能根据外形判断的,鲨鱼外形跟老虎挺像,都挺凶猛,个头又差不多,所以人们就觉得它们之间可以变。化生说挺逗的一点就是,你不光要长得像,个头还得配。比如聂璜自己听别人说,麻雀可以化成花蛤,就是咱们吃的那种花蛤。但他就不信,不信的理由是花蛤比麻雀小得多,如果一个麻雀真的可以变成一个花蛤的话,那多出来的这一部分肉去哪里了呢?他这一点还蛮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物质不变。这样的话,那得所有的肉,都变成花蛤了他才相信。

到后来,人们告诉聂璜,不是一个麻雀变成一个花蛤,是一个麻雀变成好几个花蛤,那样他才信了。其实这样也是挺傻的。其实,有一些确实跟动物习性相关。另外,他还经常有些误会,说一个例子,他对鲸鱼有很多误会,在《海错图》里,把鲸鱼画成了三类东西。其中一个画叫井鱼,画的就是一个大海兽。他说,头顶有一个孔往外喷水,像一口井一样,这种东西特别大,它一喷水,渔民都用盆去接这个水,说是淡水。其实就是鲸鱼体内的一些水蒸气、鼻涕这类东西,渔民还在那喝呢。

井鱼

这你一看井鱼,就是鲸鱼。他还说了一种,叫海球,说“海中大物,莫过于球”,海里最大的东西就是球了,这个球浑身长满了藤壶,然后藤壶长得像山高。海球浮在海面的时候,藤壶就像一座小岛,经常有渔民不知道,以为真的是小岛,登陆在上面休息。这你一看,明显也是鲸鱼,露脊鲸、座头鲸之类的。

他的身上会附着藤壶之类的东西。他还说了一种东西,叫“跨鲨”。说这种鲨鱼也特别大,这种鲨鱼身上也长了很多藤壶,鲨鱼确实很多很大,譬如鲸鲨,但鲸鲨身上是不会长藤壶的。

鲨鱼皮肤都是非常干净,不会长乱七八糟的东西。要是长藤壶,就是鲸鱼这一类。他说,跨鲨就非常大,这种鲨鱼经常会跃出水面再跌回水面。

做这种跨越式的运动,所以叫跨鲨,这个很明显就是鲸鱼,像座头鲸这一类的,就经常跃出水面,再砸回去,去除身上的寄生虫,或者纯粹为了玩耍。但聂璜是怎么解释跨越这个动作的呢。他说,看这个熊,经常会爬到很高的地方再跳下来,这个行为叫“跌肥”,利于他的身体健康。

他说这个跨鲨,也是在进行一种养生运动,可以让体内气血好、血脉畅通,所以跨鲨才能益寿延年,长这么大。

这个纯属他自己想,正好蒙上了,跟现实也刚好沾边。现实中,鲸鱼也是为了健康——去除寄生虫嘛。这种事儿还挺有意思的,三种动物其实说的都是鲸鱼,因为鲸鱼这种生物太神奇,所以人们像盲人摸象,把它不同的行为,都单独解读成了一种动物。

类似这种生物的事情还有很多,咱们可以下节课再跟大家分享。

大家好,本次参与活动的中奖者信息我们已经统计完毕。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一等奖

@巫

获得博物君亲笔签名版《海错图笔记》1本

二等奖

@小蛇 @66酱

获得《地道风物》MOOK书1本

三等奖 

@繁丫头   @小阿飞的蝴蝶 @kathy  @susu @amber  @人文君

获得博物君亲笔签名版明信片1张

恭喜以上各位朋友,待微博抽奖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将奖品一并发出。

(0)

相关推荐